摘要
古今中外的诸多医家对《黄帝内经》“七损八益”的注解纷繁众多,皆有理有据,让后世学者难明所以。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和众医家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得出论断:“七损八益”是互文式写法,也可写为“八损七益”;“七”和“八”并非具体的数字,而是指代男女;“损”和“益”应该合并为词语“损益”来解释,意为变化;“七损八益”就是指代生命节律。所以,《黄帝内经》中强调“七损八益”旨在指导人们遵从生命节律以尽终其天年。希望拙文可以为广大中医学子更好地学习、研究和应用《黄帝内经》提供些许帮助。
《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早衰之节也”。最早对《黄帝内经》“七损八益”进行注解的是隋唐之际的杨上
隋唐之际的杨上善认为“八益”指阳胜的八个症状,“七损”指阴胜的七个症状。唐代王冰认为“七损八益”实指房中术,并且首次将其与男女天癸七八之数相关联,此观点影响较为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谢天心在1960年提出,此节经文实系互文,其“七损八益”之下实际已经省去了“八损七益”四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又言:“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即在男女生长过程中,女子每七年有一个周期性的生理变化,男子每八年有一个周期性的生理变化。而《黄帝内经》作为一部论述生命科学的书籍,其理论必然主要是对生存在天地间的生命体——人的生理、病理等现象观察所得之经验、规律的总结、凝练和升华。如同人们对妇女妊娠生理现象观察而得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对筋伤、骨伤病理现象观察而得出“伤筋动骨一百天”。
而《素问·举痛论》明确提出:“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即用人体自身所表现出的生命特征来说明人体生命节律是最为明晰和明确的。所以,用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到的男女生命变化节律之数七(岁)、八(岁)指代男女,无疑是非常符合《黄帝内经》“传之后世”的要求的。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借用男女生命变化节律之数七(岁)、八(岁)指代女子、男子。
类似这样的表述方式在《黄帝内经》全书中也有实例可循。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之“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此处的阴就是指代女子,阳就是指代男子;而“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中水则指代阴,火则指代阳。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同样也可以找到相似的表述方式,被誉为中国的“爱经”之《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尽管目前诸医家、众学者对《黄帝内经》“七损八益”的注解莫衷一是,但对“七损八益”中“损”的基本意为减少、“益”的基本意为增加则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因为《黄帝内经》“七损八益”是互文式的写法,所以“七损八益”中的“损”“益”不应该独立开来各自解释,而应该合并为一词“损益”来解释。《庄子·至乐》中亦明确提出:“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其意为正是认为性命各有它形成的道理,而形体各有它适宜的地方,都是不可随意改变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即人体受制于天地节律,天地赋予人体生命节律;人遵从生命节律,便是得到天地的养育而成长。其重在强调无论男女,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必须要遵从大自然所赋予人的生命节律,这也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个人的健康长寿和人类的生生不息。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即只要能够懂得遵循生命节律,那么人体就是生命协调状态,而不遵循生命节律,则人体就会出现失调的生命状态。故而,懂得遵循生命节律而生活的人就会健康长寿,违背生命节律而生活的人就会“年半百而动作皆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其中概念、含义的准确把握是理解这部中医经典之作的关键和重点。所以本文就目前有关“七损八益”的争论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论述,希望有助于中医学子对于“七损八益”内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辛莉莉.《黄帝内经》中的“七损八益”考[J].新疆中医药,1994,14(3):6-11. [百度学术]
翟双庆,黎敬波.内经选读[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0. [百度学术]
张登本,孙理君.全注全译黄帝内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9:34. [百度学术]
王东华,邓杨春.七损八益本义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396-4398. [百度学术]
谢天心.我对七损八益的蠡见[J].辽宁中医杂志,1960,3(7):32-37. [百度学术]
赵春妮,江 花.从《内经》“七损八益”看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J].内蒙古中医药,2005,24(4):37-38. [百度学术]
袁仁智,潘 文.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5:478. [百度学术]
庄 子.庄子[M].孙海通,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280-281. [百度学术]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