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湿热黄疸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叶天士在继承前贤理论基础上,辨治湿热黄疸颇有特色,虽然所留病案并不多,但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吴鞠通对其尤为服膺,并将《临证指南医案·湿》《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湿热黄疸四则医案整理编入《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中。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湿热黄疸的历史沿革,分析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的思路,再从《临证指南医案》所录四则医案及《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所录条文入手,阐释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用药特色及吴鞠通对其经验的继承和发挥。
黄疸古称“黄瘅”,《素问·平人气象论》[1]77-78准确记载了黄疸具有巩膜黄染和小便色黄赤的基本特征:“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321明确阐述了“湿热相薄”是其主要发病机理:“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
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从伤寒发黄与内伤发黄两个方面阐释,使湿热黄疸病治从理论上趋于成熟。于外感方面,认为“寒湿在里不解”“瘀热在里”及“火劫其汗”之类的失治误治导致“两阳相熏灼”发黄是外感发黄的基本病理改变,谓“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743,“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2]705,“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2]441。于内伤方面,认为饮食不节、酗酒成癖导致脾胃湿热,纵欲无度、劳役失衡导致虚损伤肾,是内伤发黄的主要原因。伤寒发黄与金匮黄疸立名虽然不一,但治法大多相同。
叶天士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提出辨治黄疸首先要审查小便利与不利,并以此鉴别湿热黄疸与太阳蓄血证,两者虽然都有发黄,但太阳蓄血证属于瘀血黄疸范畴,主以抵挡汤治疗,故叶氏在《叶氏医效秘传卷二》[3]697中提出:“太阴脾土,湿热相蒸,色见于外,必发身黄。若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一身尽痛,乃湿病也。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一身不痛,乃黄病也。伤寒至此,热势已极,且与蓄血症大抵相类。若小便不利,大便实,为发黄。小便自利,大便黑,为蓄血也。发黄,宜通利小便,分导其气,流行其湿可也。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此外,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4]76中提及:“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氏认为湿邪侵犯人体,与阴阳、正气之强弱变化相关联,胃湿、脾湿虽然化热的机理大抵相似,但治法却大相径庭:救阴在于养津与测汗,测汗以审查气机通畅与否以及津液之存亡;通阳则在于通利小便。吴鞠通据此对湿温病的治疗宜忌进行了总结,认为湿温病“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并于《温病条辨·卷一·上焦·湿温》[5]55中明确提出了湿温病“慎汗、慎下、慎润”之说。
2 叶氏辨治湿热黄疸病案及《温病条辨》对其继承与发挥
《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黄疸病案只有寥寥数则,除去其中虽然记载有黄疸病证,但可能是由于病情虚实夹杂,导致治法驳杂,并非湿热黄疸范畴的病证,仅余四则医案。笔者通过梳理并结合《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对叶氏四则黄疸医案的阐释与发挥,总结叶氏治疗湿热黄疸的经验。
《临证指南医案·湿》[6]260-261载:“某五九,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属湿郁。绵茵陈三钱,生白术一钱,寒水石三钱,飞滑石三钱,桂枝木一钱,茯苓皮三钱,木猪苓三钱,泽泻一钱。”
按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7]91曰:“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湿重于热,由于湿热内郁导致外发黄疸;湿热下注于膀胱,导致膀胱气化被阻,以茵陈五苓散清热利湿。茵陈为清湿热利胆退黄之要药,五苓散是化气利水的名方,两者相合,苦辛微寒,湿热清除,太阳膀胱气化得行,小便自利,黄疸自退。
前言提及吴鞠通治疗湿热一证慎用“润法”,于此案尤为贴切。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于上,水道不能通利于下,故出现口渴、小便短赤之症,若是投滋阴之品,则会加重湿热凝滞,使得病势更甚。吴鞠通将此案整理于《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5]135第七一条:“诸黄疸小便短者,茵陈五苓散主之。”并于条文后自注:“此黄疸气分实证,通治之方也。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风入胃家气分,风湿相蒸,是为阳黄;湿热流于膀胱,气郁不化,则小便不利,当用五苓散宣通表里之邪,茵陈开郁而清湿热。”但“慎润”之说不可拘泥,湿热蕴结久则易化燥化火,伤津耗气,当结合舌诊仔细观察。
《临证指南医案·疸》[6]227载:“张案,脉沉,湿热在里,郁蒸发黄,中痞恶心,便结溺赤,三焦病也,苦辛寒主之。杏仁,石膏,半夏,姜汁,山栀,黄柏,枳实汁。”
按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7]89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黄疸病脉沉,说明湿热在里。胸腹满闷、恶心欲吐是湿热结于中、上二焦,以致气机阻滞,胃气上逆的表现;大便闭结、小便短赤是湿热阻滞中、下二焦,壅塞于肠道,流于膀胱,使其传导、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以宣通三焦、清利湿热为主。上焦主气化,故云“上焦如雾”,且上焦为病邪初入之所,方中杏仁、石膏先开上焦,使气得化,则化湿不滞;姜汁、半夏苦辛通降,斡旋中焦;枳实从中焦直趋开泄下焦;山栀清泄三焦湿热;黄柏苦寒清下焦湿热。本方虽然不直接退黄,但三焦通利,湿热得化,则黄疸自退。
吴鞠通慎用“下法”,因湿热内蕴脾胃可致气机不畅,出现脘痞腹胀、烦闷呕恶、大便不爽等类似阳明腑实的症状,若误用消导积滞,苦寒攻下,可致湿邪下陷,洞泄不止。吴氏将此案整理于《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5]136第七二条:“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杏仁石膏汤主之。此条统治三焦,有一纵一横之义。杏仁、石膏开上焦,姜、半开中焦,枳实则有中驱下矣,山栀通行三焦,黄柏直清下焦。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入,且为化气之先,虽统宣三焦之方,而汤则名杏仁石膏也。”“慎下”一法看似与湿热黄疸的治疗方法有所偏颇,叶氏于《外感温热篇》[4]78-79曾指出: “湿温病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无湿也。” “慎下”一法并非是不用“下法”。由于湿热郁滞于阳明,并非燥屎内结,故下之宜轻,吴鞠通亦指出枳实有驱下之功,此为“轻下”之法。此外,若湿从燥化,出现阳明腑实,也可用苦寒攻下,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篇》[5]100第二十八条提出:“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阳明湿热内郁不能外达而无汗,不得下泄而小便不利,由于邪气内郁而无出路,因此构成了发黄的条件,“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说明腑气不通,邪已化燥,阳明里实已成,故而清湿热、泄里实。临证时当灵活变通。
《临证指南医案·疸》[6]227载: “黄案,一身面目发黄,不饥溺赤,积素劳倦,再感温湿之气,误以风寒发散消导,湿甚生热,所以致黄。连翘、山栀、通草、赤小豆、花粉、香豉,煎送保和丸三钱。”
按 此为误治导致黄疸的病案。《素问·玉机真藏论》[1]84-85系统提出 “风寒客于人”后因为未能及时治疗,经脏腑传变而发黄的病机:“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7]89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劳倦内伤,里湿停滞,复感湿热邪毒,内外病因相互搏结为病。此时误用发表之药,导致汗出阳伤,邪气留恋不去,湿热郁蒸。湿热郁于肌肤导致身目具黄;阻于中焦导致不知饥饿;下注膀胱导致小便黄赤。连翘赤豆方苦辛微寒,方中连翘、山栀清热于上;通草、赤小豆渗湿于下;天花粉清热兼能除黄;淡豆豉佐栀子清热除烦兼能化浊醒脾。保和丸醒脾和胃兼能消食除湿,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陈皮、半夏、茯苓行气化滞,和胃利湿;连翘清热散结。
此案为“慎汗”一法的典型,吴氏指出湿热郁阻于肌表,具有类似太阳伤寒的症状,若误以为太阳伤寒而投麻、桂之类的辛温药品则会导致“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使湿热上蒙清窍,甚至出现神识昏糊、耳聋目瞑等危重证候。吴鞠通将此整理于《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5]136-137第七十三条:“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身面具黄,不饥溺赤,连翘赤豆饮煎送保和丸。由他病而变黄……证系两感,故方用连翘赤豆饮以解其外,保和丸以和其中,俾湿温、劳倦、治逆,一齐解散矣。”湿温病是否能用汗法值得商榷,汗法可用与否关键取决于表证之有无。有表证则可用汗法,使湿热之邪从表从汗而解,如仲景在治疗黄疸兼见表证时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证时不可不知,以免贻误病情。
《临证指南医案·疸》[6]228载:“蒋案,由黄疸变为肿胀,湿热何疑,法亦不为谬,据述些少小丸,谅非河间子和方法,温下仅攻冷积,不能驱除湿热,仍议苦辛渗利,每三日兼进浚川丸六七十粒。鸡肫皮、海金沙、厚朴、大腹皮、猪苓、通草。”
按 此案揭示了湿热黄疸的病因、病机、治则及继发肿胀的治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321曰:“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胕肿。”夏秋之交,外感湿热,内伤湿滞,内外相合而成黄疸,由于湿热蕴结,最易阻遏气机,治疗主以宣通气分为要,只有气机宣通,湿热才能得以清化。如果失于治疗,湿热郁滞于中焦脾胃,便容易发生肿胀。由黄疸而继发的肿胀,用苦辛淡渗的方法治疗。方中鸡内金消食化积,除脾胃之郁滞;海金沙清血分湿热兼能利水道;大腹皮利水兼能行气宽中;厚朴燥湿行气;猪苓、通草清热利湿、导水下行。
此案为黄疸失治导致肿胀的典型案例,吴氏结合《临证指南医案·疸》[6]228张二三案,总结出黄疸病机转变的情况,并将其病机分为两个部分:湿热内蕴于气分,需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发为肿胀,以苦辛淡渗为治疗方法。故吴氏于《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5]184-185第七十条提出:“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此揭疸病之由,与治疸之法,失治之变,又因变制方之法也。”
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时首要鉴别小便利与不利,于治疗时重视宣畅气机,通利小便,同时注重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的平衡。虽然《临证指南医案》所留湿热黄疸病案寥寥数则,但仍能从其记载中看出,叶氏于治疗湿热黄疸时,重视明晰湿热的比重及湿热所留着的部位,且需要明辨黄疸的原由及黄疸的变证。叶氏治疗湿热黄疸并不拘泥于“经方”,善于灵活变通。吴鞠通对叶氏辨治湿热黄疸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系统性地提出湿热病证治疗的宜忌:慎汗、慎下、慎润。这是对叶氏经验的进一步发挥,《温病条辨》既是反映吴鞠通早期学术思想的主要著作,也是研究叶天士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源。两人均是名震一时的温病大家,研究叶天士 “温病”学术思想,将两者著作对照,值得进一步整理。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2 聂惠明,王庆国,高 飞.伤寒论集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百度学术]
3 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百度学术]
4 王士雄.温热经纬[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百度学术]
5 吴鞠通.温病条辨[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百度学术]
6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7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