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湿热内结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  PDF

  • 杨小荣 1
  • 林立 1
  • 吴昦辰 1
  • 郑晓婷 2
  • 肖群霞 2
  • 庄琳伊 2
  • 陈少东 3
  • 梁惠卿 1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2.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1012); 3. 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2)

最近更新:2022-01-10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派格宾)对湿热内结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项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

纳入220例辨证为湿热内结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治疗组在使用派格宾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每周3次,使用穴位敷贴时间为24周,使用派格宾时间为48周。观察治疗24 w、48 w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治疗24 w、48 w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 w、48 w治疗组的抗病毒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12 w、24 w新发乏力、腹胀、食欲下降、失眠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派格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加派格宾抗病毒效果,减少其不良反应。

※基金项目 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873242);厦门康氏肝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项目。

时至今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仍旧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分别为60%和80%[

1],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方面压力,也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抗病毒治疗对于CHB治疗至关重要。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Peg-IFNα-2b)因其血液浓度稳定,且HBeAg 阴转率、HBV-DNA 阴转率及肝组织纤维化改善率较高而被推荐为CHB抗病毒治疗的一线用[2]。然而Peg-IFNα-2b不良反应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治疗中[3],而中药穴位敷贴可改善CHB中医症状,且用药直达病所,副作用少,安全性较[4-5]。国内相关研究显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CHB有较好的临床疗[6-8]。仵倚[9]的系统评价表明穴位贴敷治疗CHB在肝功能复常及提高抗病毒疗效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是一种良好的辅助CHB治疗的外治方法。故本研究开展中药穴位贴敷联合Peg-IFNα-2b对湿热内结型CHB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期为外治法联合抗病毒治疗CHB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厦门市中医院肝三科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220例CHB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67例,女43例;年龄18~52岁,平均(30.60±8.04)岁;病程1~20年,平均(6.30±4.12)年;对照组男70例,女40例;年龄18~54岁,平均(30.10±7.72)岁;病程1~19年,平均(6.90±3.7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1],即兼备如下4项:①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时间>6个月;②乙肝e抗原携带时间>6个月;③血清HBV DNA近3个月连续2次≥20000 IU/mL;④TBIL<2×ULN,ALT为(2~10)×ULN,或ALT<2×ULN但肝穿示G≥2或S≥2。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2017版《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10]中关于湿热内结型的辨证标准制定。主症:①纳呆进食少;②口苦口黏;③舌质色红、舌苔黄腻。次症:①大便黏滞、肛门口灼热;②身体沉重、容易犯困;③脉弦数或弦滑数。辨证要求:具备有3项主症者或具备2项主症及2项次症,即属本证。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介于18至70岁,性别不限;③充分知情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或其他类型肝病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消化道疾病、肺脏疾病者;④近半年内曾接受免疫调节或抗病毒治疗者;⑤近期有妊娠需求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⑥有失代偿期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者;⑦对研究方案所用药物过敏者。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Peg-IFNα-2b(派格宾,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80 μg/次,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敷贴主要成分为中药颗粒剂(药物组成:茵陈5 g,栀子5 g,大黄5 g,柴胡5 g,黄芩5 g),取适量蜂蜜,备3张3×3 cm2的一次性药物敷贴,将上述中药颗粒剂与蜂蜜混匀调糊,均匀涂抹于药物敷贴上,厚度控制约0.2 cm,涂抹时以药液不外溢为佳;选取肝俞穴、章门穴、太冲穴为药物贴敷穴位,每次贴敷留置时间为6 h,每周3次,疗程为24 w。

两组Peg-IFNα-2b疗程均按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标准疗程为48 w。

1.7 观察指标

1.7.1 血清学检测

在治疗前、治疗24 w、治疗48 w进行血清学检测。采集患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 20 mL,分别检测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ALT、AST、乙肝病毒DNA定量、乙肝两对半(HBVM)。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水平;采用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仪检查血清 HBV DNA定量;采用贝克曼全自动发光分析仪CL-6000i检查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定量)。

1.7.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在治疗前、治疗24 w、治疗48 w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将症状、体征积分相加计算总分。积分计算方法:按无症状为0分;按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1、2、3分;舌像符合计1分,不符合计0分,脉象符合计1分,不符合计0[

11]

1.7.3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治疗12 w、24 w对照组、治疗组乏力、腹胀、食欲下降、失眠、中性粒细胞<0.75×109/L、血小板<50×109/L的发生率。

1.8 疗效评定标准

1.8.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

11]

1.8.2 抗病毒疗效判定

参照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1]制定抗病毒疗效判定标准:将HBeAg消失、HBeAb产生且HBV 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定为HBeAg血清学转换率;将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定为HBV DNA阴转率;将ALT降至正常值上限以下的比率定为ALT复常率。

1.9 统计学分析

采用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范围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脱落、失访情况

对照组1例患者因连续检测血小板3次均低于25×109/L,1例患者因连续检测中性粒细胞3次均低于0.5×109/L而停药,治疗组2例患者因到外地工作而失访,每组各108例完成治疗方案。

2.2 治疗24

w时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24 w的临床痊愈率达37%,优于对照组的2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达88.9%,优于对照组的76.9%。见表1

表1 治疗24 w时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组 别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 108 40(37.0 42(38.9) 14(13.0) 12(11.1) 96(88.9
对照组 108 28(25.9) 29(26.9) 26(24.1) 25(23.1) 83(76.9)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治疗48

w时的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48 w的临床痊愈率达39.8%,优于对照组的27.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3.5%,优于对照组的79.6%。见表2

表2 治疗48 w时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组 别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 108 43(39.8 44(40.7) 14(13.0) 7(6.5) 101(93.5
对照组 108 30(27.8) 31(28.7) 25(23.1) 22(20.4) 86(79.6)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抗病毒疗效比较

治疗24 w时,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达42.6%,优于对照组的28.7%;HBV DNA阴转率达48.1%,优于对照组的32.4%;ALT复常率达59.3%,优于对照组的37.0%。治疗48 w时,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达47.2%,优于对照组的31.5%;HBV DNA阴转率达51.9%,优于对照组的33.3%;ALT复常率达64.8%,优于对照组的50.9%。见表3

表3 两组抗病毒疗效比较[例(%)]
组 别治疗24 w治疗48 w
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阴转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阴转ALT复常
治疗组(n=108) 46(42.6 52(48.1 64(59.3 51(47.2 56(51.9 70(64.8
对照组(n=108) 31(28.7) 35(32.4) 40(37.0) 34(31.5) 36(33.3) 55(50.9)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不同时段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

治疗组治疗12 w、24 w出现乏力的比例分别为12%、6.5%,低于对照组的22.2%、20.4%;出现腹胀的比例10.2%、5.6%,低于对照组的24.1%、20.4%;出现食欲下降的比例13%、10.2%,低于对照组的38.9%、37%;出现失眠的比例3.7%、2.8%,低于对照组的13%、14.8%;出现中性粒细胞<0.75×109/L的比例0、0,低于对照组的12%、10.2%;出现血小板<50×109/L的比例6.5%、5.6%,低于对照组的22.2%、2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不良反应治疗12 w治疗24 w

治疗组

(n=108)

对照组

(n=108)

治疗组

(n=108)

对照组

(n=108)

乏力 13(12.0 24(22.2) 7(6.5 22(20.4)
腹胀 11(10.2 26(24.1) 6(5.6 22(20.4)

食欲下降

失眠

中性粒细胞<0.75×109/L

14(13.0

4(3.7

0(0.0

42(38.9)

14(13.0)

13(12.0)

11(10.2

3(2.8

0(0.0

40(37.0)

16(14.8)

11(10.2)

血小板<50×109/L 7(6.5 24(22.2) 6(5.6 22(20.4)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CHB患者在使用Peg-IFNα-2b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下降、失眠及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导致抗病毒治疗无法顺利进行,许多患者甚或因其严重影响自身生活质量选择放弃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此外,时至今日,Peg-IFNα-2b治疗CHB的抗病毒疗效仍不如人意,HBVDNA阴转率不到40%,ALT复常率仅50%左右,故本研究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Peg-IFNα-2b对CHB抗病毒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经络循行部位,将调成糊状的中药贴于相应穴位,使得药物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达到机体深部,进而治疗疾病的方法。该疗法可通过穴位的刺激及药物的吸收双重作用而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此外,该疗法可通过药物的缓慢吸收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减少药物口服的胃肠道反 [

12]。对接受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的湿热内结型的CHB患者,予以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黄芩等药清热利湿,选择具有疏肝利胆作用的肝俞穴、具有清肝热作用的太冲穴、具有疏肝健脾作用的章门穴进行药物穴位贴敷,药物及穴位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功效,可使得蕴结肝胆之湿热得以清除,肝气得以疏通,起到通畅气机、通调脏腑的作用。茵陈、栀子、大黄三者合用即茵陈蒿汤,具有清湿热、利胆淤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茵陈、栀子、大黄具有促进胆汁及胆汁酸排泄,促进肝脏血液运行,改善肝细胞的炎症、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13]。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燥湿,两者合用具有清泄肝胆湿热之用,研究显示其提取物能有效降低转氨酶,进而减轻肝组织损 [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组(治疗组)24、48 w时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Peg-IFNα-2b单药治疗组(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功效的中药及穴位进行治疗,可改善CHB患者乏力、腹胀等症状,提高CHB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24、48 w抗病毒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Peg-IFNα-2b治疗过程中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能提高抗病毒疗效,推测清湿热药物治疗使得湿热清除、气机流通,加上穴位刺激疏通经络可达到调节气血及脏腑功能之效,使得肝脏条达舒畅功能恢复,人体充满生机,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抗病毒疗效。因此,本研究表明Peg-IFNα-2b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能改善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抗病毒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WANG FSFAN JGZHANG Z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liver disease:the major impact of China[J]. Hepatology201460(6):2099-2108. [百度学术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73):3-10. [百度学术

3

金 芬刘生友卜学彬. 183 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不良反应的集中监测[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6255):290-293. [百度学术

4

张晓艳.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辅助治疗黄疸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2):173-175. [百度学术

5

郝 毅李玉春王景琦.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宜技术研究与推广[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41):162-163 [百度学术

6

田秀霞.健脾疏肝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的疗效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5):157-159 [百度学术

7

李夏元用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肝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4):140 [百度学术

8

刘春光陈少颖农桂东.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224):92-93 [百度学术

9

仵 倚章新友周小玲.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乙肝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江西中医药201748(4):64-67. [百度学术

10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10):1840-1841. [百度学术

1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8150-151. [百度学术

12

李味味章新友罗山水.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9):3237-3240. [百度学术

13

李婉华张桂贤聂 卫.加味茵陈蒿汤对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4):29-34. [百度学术

14

夏 青韩利文张 云.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柴胡皂苷a保肝作用与肝毒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3):2662-2666. [百度学术

15

庆 云陶思敏田锦鸿. 黄芩对肝病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2):2808-281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