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检索VIP、WanFang、CNKI、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9月。由2位研究员按照要求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 Meta分析,运用TSA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采用GRADE3.6进行证据质量评价。
纳入11项研究,共计820例患者。(1)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相比,参苓白术散加减能够有效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愈率[RR=1.54,95%CI=(1.29,1.84),P<0.00001]和临床总有效率[RR=1.16,95%CI=(1.10,1.22),P<0.00001],但复发率[RR=0.43,95%CI=(0.15,1.20),P=0.11]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R=0.09,95%CI=(0.01,1.59),P=0.10]相当。(2)试验序贯分析:临床总有效率的累计Z值在第3项研究时达到了TSA界值和传统界值,校正后结果一致,可作为确切证据。(3)发表偏倚:临床总有效率的Harbord检验显示不存在显著发表偏倚(P=0.49)。(4)证据质量评价:临床治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的证据质量均为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的证据质量均为极低,推荐强度均为弱推荐。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性质改变为基本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便秘、腹泻和大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或硬结便
肠易激综合征归属于中医内科学的“腹痛”“泄泻”“肠澼”等疾病范畴。临床上其常由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脾失健运或肝气乘脾所致。脾虚则水液输布失常,久而湿盛,湿盛则困脾;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克乘脾土,水液疏泄失常,清浊不分,并走肠间,导致泄
检索VIP、WanFang、CNKI、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0年9月,检索式为:(肠易激综合征OR大肠激躁症OR肠道易激综合症OR肠易激惹综合征OR结肠易激综合征OR肠易激综合症OR肠道易激综合征OR肠应激综合征)AND(参苓白术颗粒OR参苓白术散)。
(1)资料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2)纳入对象: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诊
①试验组运用了参苓白术散以外的方剂;②合并有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器质性病变或严重心脑血管、肺、肝、肾等器官原发病的IBS患者;③患有IBS的备孕、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或不能配合治疗者。
根据检索获得相关文献,由两位研究人员运用EndnoteX9根据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首先剔除重复文献,继而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筛除综述、个案报道等文献,然后下载和审阅全文以确定最终纳入文献。期间如果存在争议或无法获取研究数据,则由第3位研究人员裁定。
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依据随机方案、隐藏方案、干预盲法、测量盲法、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其它偏倚七项指标,按高风险、不清楚、低风险三种等级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员进行独立判断,如有异议则由第三方裁决。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以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95%CI)为效应统计量,连续型变量以标准化均数差(SMD)和95%置信区间(95%CI)为效应统计量。采用Q检验和
检出目标文献共589篇,经过查重剔除和两轮筛查,纳入11项临床研

图1 文献检索筛选流程图
共纳入11项临床研
注: ①临床治愈率; ②临床总有效率; ③复发率; ④不良反应率
采用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研究质量。所有研究都符合随机对照试验的要求,其中3项研

图2 偏倚风险评估图
共纳入11项研究数

图3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治愈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在3周疗程(P=0.02)和4周疗程(P<0.0001)中具有更大获益,在8周疗程(P=0.14)中效果相当,意味着参苓白术散与常规西药相比,在短期临床治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而长期临床治愈率可能相当。
共纳入11项研究数

图4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在3周疗程(P=0.02)和4周疗程(P<0.00001)中具有更大获益,在8周疗程(P=0.17)中效果相当,意味着参苓白术散与常规西药相比,在短期临床总有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长期临床总有效率可能相当。
共纳入2项研究数

图5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复发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共纳入4项研究数

图6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良反应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运用TSA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并设定 I 类错误概率α=0.05,II 类错误概率β =0.20,总样本量为期望信息值,进行试验序贯分析。设定临床总有效率的试验组阳性率为93.93 %,对照组阳性率为80.88 %,结果显示累计Z值在第3项研究时穿过传统界值和TSA界值,经TSA校正后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判定参苓白术散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西药具有确切证据,可及时终止相关研究以节省社会资源。见

图7 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总有效率的试验序贯分析图
以试验组事件数、试验组非事件数、对照组事件数、对照组非事件数为依据,采用Harbord加权线性回归法对临床总有效率进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P=0.49)不存在显著发表偏倚。见

图8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总有效率的Harbord检验图
采用GRADE3.6对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临床治愈率和临床总有效率的证据质量均为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的证据质量均为极低,推荐强度均为弱推荐。见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上,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比常规西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更高、复发率相当,试验序贯分析显示参苓白术散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具有确切证据,即参苓白术散的有效性总体优于常规西药。亚组分析显示,参苓白术散在短期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安全性上,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当,即参苓白术散的安全性和常规西药相当。综上所述,参苓白术散的有效性优于常规西药,安全性和常规西药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亚组分析显示参苓白术散相对于常规西药在临床治愈率与临床总有效率上的获益仅在3周和4周疗程时成立,而在8周疗程时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并不意味着参苓白术散远期疗效与常规西药相当,阴性结果可能源于算法差异及样本量不足。首先,8周疗程亚组仅纳入了郝孝
①各项研究的文献形式均为中文,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②样本总量较小,缺乏大样本研究数据,可能降低了结果的可靠性;③有8项研究都未对隐藏方法采取描述,具有选择性偏倚可能性;④有11项纳入研究都未描述干预盲法和测量盲法,具有实施偏倚及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⑤试验组涉及的参苓白术散加减存在差异,对照组应用的西药方案亦有不同,两组的干预措施均未实现高度一致;⑥现阶段研究中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的研究数据较少,结果可信度较低,尚不足以对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估。
IBS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症状明显,复发率高,常常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已经成为全球性难
根据IBS的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将其归属到中医“腹痛““泄泻”“肠澼”等疾病中。证型以脾虚湿盛型较为常见。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恶湿,若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则水谷不化、饮食不消,水湿内停,发为泄泻。病位以脾为主,与肝、胃、肠腑相关。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燥湿相济。若脾虚湿盛,则脾胃升降失常,受纳失职,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若脾气亏虚,运化失常,则肠腑传导失职,水湿精微夹杂而下,发为IBS。
故治疗常遵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法,方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参苓白术散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方中人参大补脾胃之气;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共为君药。山药、莲子肉既能助君药健脾益气,又有止泻之功;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止泻、利水渗湿,二药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止泻,四药共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既有除湿之效,又畅达气机;桔梗开宣肺气,通利水道,并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纵观全方,诸药相合,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可灵活加减运用于脾虚湿盛型IBS的临床治疗。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机理是调节胃肠运动,提高免疫,抗炎修复,止泻等。第一,调节胃肠运动。刘烨
基于文献研究与临床经验,本文对参苓白术散的应用有几点建议。第一,灵活选择白术用法用量。朱秉
参考文献
贺菊芳,龚海军,张彩云,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正念减压疗法干预的系统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2):106-111. [百度学术]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5):299-312. [百度学术]
周福生,程宏辉.中医学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传承[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525-528. [百度学术]
JUDY NEE, JUDY NEE, ZAKARIMOHAMMED, et al. Current and emerging drug op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15,16(18):2781-2792. [百度学术]
陈思思. 喻斌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辨治特点和用药规律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百度学术]
于 莹,张 功,黄海量,等.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系统评价[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18-23. [百度学术]
DMSSMAN D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HI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百度学术]
樊兰艳.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百度学术]
董桂芬.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症35例[J].光明中医,2014,29(11):2321-2322. [百度学术]
李 倩,蒋军林.参苓白术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8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5):41-42. [百度学术]
郝孝盈,贾成文.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11):1506-1507. [百度学术]
王建文.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7):196-197. [百度学术]
邓运芬.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症临床体会[J].今日健康,2016,15(12):320-320. [百度学术]
康 欢.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5):201-202. [百度学术]
崔海龙.参苓白术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4):31-32. [百度学术]
曹庆智.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301. [百度学术]
王红霞,朱永钦,付 凯.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2):27-29. [百度学术]
张婷婷,周文博.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与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74-76. [百度学术]
周 艳.腹部推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百度学术]
栾彦鹤,王 荣.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4):61-62. [百度学术]
刘 烨,高志海,安 燚,等.参苓白术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临床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8):892-895. [百度学术]
刘凯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气亏虚型泄泻肠道菌群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潘庆华.参苓白术颗粒治疗脾虚湿阻型肠易激综合症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6):420-421. [百度学术]
石 科,李艳淋,邓田军,等.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8,34(5):390-393. [百度学术]
周 华,张 敏,吴 芳,等.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9):1455-1460. [百度学术]
康 楠,王凤云,陈 婷,等.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结肠黏膜组织水通道蛋白4、水通道蛋白8表达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5,8(6):683-687. [百度学术]
曹正清,王 浩,谷云飞,等.运用“魄门为五脏使”理论治疗老年便秘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9):1392-1395. [百度学术]
苏佳雯,严光俊.“理肺通痞五法”治疗功能性便秘[J].中医学报,2020,35(11):2328-2331. [百度学术]
张庆东,袁泉良.培土止泻汤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脾胃虚弱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6):181-184. [百度学术]
彭 浩,刘 龙,凌昌全.浅析山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076-4078. [百度学术]
边 微. 名老中医周绍华教授中风病证治经验的数据挖掘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百度学术]
董培良,李 慧,韩 华.当归及其药对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9,36(2):127-13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