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味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临床治疗及调护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将五味理论与药、食、四季、脏腑盛衰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初步探讨五味理论在肾脏疾病遣方用药及调护方面的运用。
五味理论作为中医核心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指导着临床用药及调
五味化生精气,滋养脏腑,各有先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咸先入肾。”据此可知,咸味归于肾脏,当出现肾精及肾气不足时,可适当进食咸味之品以补益肾脏,如《素问·藏气法时》载:“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灵枢·五味》列举了滋养肾脏的相关食物:“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其中,栗味咸、性温,孙思邈称其为“肾之果”,《本草纲目》载其“通肾益气,补肾虚”;猪肉味甘、咸,《随息居饮食谱》载其“补肾液,充胃汁”。咸味可入肾壮阳,补肾家不足,正如《伤寒贯珠集》所载:“咸性善下,而温能返阳。”如肉苁蓉甘咸、性平,《药性论》云其“益髓”“壮阳、大补益
咸味虽可入肾补肾,但若摄入不当,亦会损害机体健康。如《寿世青编》论述:“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藏府为灾疚。
五味有五行属性,五行有制胜之性,肾脏的调摄应避免所不胜之脏的过度制约。《素问·宣明五气》云:“甘入脾。”甘味为脾之所主,但若过食甘味则可使肾脏受损,如《上药真诀》曰:“五味入口,不可令偏……多甘伤肾。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为水脏,其性本润,若肾阳虚则蒸腾气化失常,津液输布障碍,易导致脏腑失于濡润,出现口燥咽干、皮肤干燥等“燥”的临床表现。《黄帝内经太素》云“辛能资气,故气流也”,认为辛味入肺,功善发散,可推动气机运行。《类经
中医主张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受四时阴阳规律之影响,脏腑功能随四季更迭而变化,脏腑的调摄应各有不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阴阳四时者……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本文结合《大道修真》《圣济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籍,探讨四时背景下运用五味理论指导肾脏疾病的遣方用药及调护的具体措施。
张介宾云:“肾主闭藏,气贵周密。”冬之日,万物敛藏,与肾脏固密、封藏之性相应,故肾脏养生调摄应顺应冬令收藏之性,宜敛阴护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咸味涌泄。”《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故若冬令多食咸味则有损肾脏闭藏之性,导致肾藏精失司,出现遗精、胎元不固、腰脊酸痛、闭经、身形厥冷等表
食物的摄取方面,《养生导引秘籍》指出,冬令应食麦、橘、羊、薤等苦味养心之物。《圣济经》提出“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冬膳用羊而养心
长夏应少食甘味,避免脾土对肾水的克伐。长夏自然界万物孕育转化,与脾土润养化生万物之性相通,若多食甘味易引起脾气壅滞偏盛而克伐肾脏,导致肾水亏而不下泄,精不生髓、化血,出现骨痛、面色黧黑、腰膝酸痛、脱发等症状。因此,在脾气偏盛的长夏季节应少食甘味之品,谨防滋生水湿,可多食咸味之品以补养肾脏。如《云笈七签》曰:“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肥浓之物,宜助肾气,益固筋骨。
五味有散、收、缓、坚、软的功效之别,根据食物和药物的五味而应用,针对脏腑机能失调的相关疾病进行调养,可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进展和复发。如《金匮要略》载“所食之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即五味治病纠人体之偏,调其偏差,使其平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若出现肾精不固、虚火内扰所致遗精、潮热盗汗等症状时,需用知母、黄柏等苦味之品,以清热泻火、坚阴,火退阴足,肾自坚,即“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之意。恰如《医宗金鉴》所云:“知、柏补阴秘阳,使阳有所贮,而自归藏矣。”此句话“补”的含义应理解为与肾固藏之性相顺,有助其固藏阴精,故为补。如治肾关不固,梦遗失精,以封髓丹,方中黄柏“味苦入骨”坚肾,封藏水火而不妄
“五味”理论作为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自古以来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大量古籍、文献的回顾及梳理,较为系统地从“五味有择,颐养肾脏”“五味相宜,四时顺和”及“药用五味,以制虚实”等方面阐释了五味理论在肾脏疾病遣方用药及调护方面的运用,为临床治疗肾脏疾病提供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李金霞,杜 松,刘寨华,等. 肝脏五味养生论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2):1637-1638. [百度学术]
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10. [百度学术]
甄 权.药性论[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19-20. [百度学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020,331. [百度学术]
刘蓬蓬,张 凡,赵 远,等.中药盐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3,24(43):4101-4104. [百度学术]
吕文海,冯宝麟.从中药盐制沿革看盐制的作用及原意[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23-26. [百度学术]
尤 承.寿世青编[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5. [百度学术]
萧 吉.五行大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67. [百度学术]
郑圆明.上药真诀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192. [百度学术]
薛红卫,周超凡.甘草的临床合理使用[J].中医杂志,2011,52(4):346-348. [百度学术]
武媛媛,顾 坤,高茜茜,等.甘草类制剂不良反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8,41(7):1363-1368. [百度学术]
赵 佶.圣济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14. [百度学术]
李宇航.“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则在仲景经方中的体现——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J].世界中医药,2018,13(2):295-308. [百度学术]
汪 昂.本经逢源[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18. [百度学术]
刘春援.《内经》“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理论与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40-641. [百度学术]
詹石窗.百年道学精华集成第4辑大道修真卷5[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270. [百度学术]
陈 直.寿亲养老新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 [百度学术]
王继志.经证证药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18-320. [百度学术]
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04. [百度学术]
贾所学.药品化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8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