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成为国家战略,人们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中医“治未病”理念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这一思想尚未普及,大众对其理解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以致“治未病”理念未能很好地运用于健康管理活动中。因此,笔者就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思路。
21世纪的医学模式逐渐从“疾病医学”过渡到“健康医学”,可见,医学发展趋势逐渐从治疗疾病转向维护健康状
中医养生可分为:四季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这里“治皮毛”反映的正是《金匮要略》中“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的早期防治思
疾病发生后,首要任务是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及时干预、治疗,以防止疾病传变。《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在临床上治疗肝病的同时往往会顾及脾胃功能,这是因为木克于土,肝木病易波及于脾土,因此,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邝丽
21世纪,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的原因中,居于前5名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与中
据统计,我国1995年的医疗卫生费用为2155.1亿元,而2005年为8659.9亿元,10年增长了3倍;人均医疗费用从1995年的1700元增加到2006年的4800元。《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也显示,我国慢性病人数已达3亿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对国家医保、社会发展、家庭经济都是极大的负担。“看病难,看病贵”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怎样降低高昂的医疗负担、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绝大多数的个人和企业通过接受健康管理,慢性病的患病率下降了70% ,医疗费用下降了90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注重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个体健康与疾病,因人、因地、因时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相较于西医,更加注重机体的整体、动态情况。例如,亚健康人群常因“不适感”而感到苦恼,但在西医的理化检查表现为无异常或轻度的异常,西药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从中医角度分析,该类人群已经处于欲病状态,甚至已病状态,如不加以干预调整,这种“不适感”可能将发展为真正的疾病。而中医可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借助中医四诊仪采集人体生命活动的表征参数,并结合系统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方法,对采集到的表征信息进行分析、建模计算,最后给出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方
中、西医体系截然不同,比如在医学观念、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均有差异。两种医学体系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但服务的对象都是人类本身,因此,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意义重大,对维护人类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
“治未病”理念作为中华民族摄生防病总结的宝贵遗产,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中医学以其独特的医学模式、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世人所认可,在疾病的防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可见健康问题不容小视。因此,推动中医“治未病”发展,可为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李灿东,魏 佳,陈淑娇.中医健康管理的业态与服务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768-5770. [百度学术]
赵明芳,李应宏.中医养生6论[J].中医研究,2011,24(12):7-10. [百度学术]
雷文婷,师建梅,刘 琪.从《黄帝内经》探析情志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1):38-39. [百度学术]
李董男.中医饮食养生理法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06-708. [百度学术]
任永朋,华 琼,刘彦妍,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肾脏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19,40(8):1101-1104. [百度学术]
李灿东.中医状态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4-46. [百度学术]
邝丽霞.“已病防变”干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1):75-76. [百度学术]
田 虎,王素改.浅议中医“治未病”思想[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1):7-8. [百度学术]
柯龙珠,罗 莉,王定雪,等.浅谈治未病理论中“瘥后防复”对肿瘤复发转移的指导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2):1-5. [百度学术]
苏 露,胡金诺,周 静,等.我国居民死因分析研究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9):3011-3014.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2013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20-24. [百度学术]
邱旭芳.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导作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z1):263-264. [百度学术]
陈 科.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前后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J].新中医,2011,43(6):97-98. [百度学术]
郝 楠,郭明华.健康管理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6):562-564. [百度学术]
鲍 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实施健康管理可持续发展[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1):941-942. [百度学术]
夏淑洁,杨朝阳,李灿东.智能化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007-5010. [百度学术]
李灿东,杨雪梅,纪立金,等.健康状态表征参数体系的建立与集合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525-528. [百度学术]
梁 渊,田怀谷,卢祖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13-15. [百度学术]
李育英,任 爽.“治未病”思想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J].河北医学,2011,17(11):1558-156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