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胃痛以痰邪致病较为多见,李长生教授从痰论治胃痛,辨证分型并依法遣方,对胃痛之痰湿阻胃证、痰热中阻证、气虚痰阻证三种常见证型,分别以平陈汤、温胆汤合左金丸、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收效良好。现列举验案三则,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
李长生教授乃主任医师,2017年山东省名老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四十余载,中医功底深厚,诊治经验丰富,尤善于治疗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李长生教授从痰论治胃痛,收效显著,现选取典型验案三则,以飨同道,旨在为胃痛的辨治提供新思路。
刘某,男,45岁,202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阵发性胃脘胀痛不适3月余,加重1周。患者诉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痛不适,自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效可。近1周自觉胃脘胀痛较前加重,影响工作和睡眠,遂就诊。刻下见:胃脘部胀痛不适,呈阵发性,每次持续约30 min,平均每日发作4~6次,伴恶心欲呕,晨起有痰,身体沉重乏力,纳少,寐可,大便黏腻不成形,日2~3次,小便可。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略厚,脉滑。胃镜(2020年5月15日于本院)示:(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HP(-)。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为痰湿阻胃证。治法:燥湿健脾,和胃降逆。予平陈汤加减,药用:苍术15 g,厚朴10 g,陈皮10 g,茯苓30 g,清半夏9 g,炒谷、麦芽各20 g,神曲20 g,藿香12 g,白豆蔻9 g,砂仁6 g,苏叶10 g,鸡内金20 g。7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5月22日二诊:胃脘胀痛、恶心欲呕、晨起有痰、乏力减轻,大便成形但仍黏腻。予上方去砂仁,7剂。
药后诸症皆消,大便正常,嘱患者继服7剂调理,平素注意饮食习惯,勿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1个月后电话随诊,患者诉上述情况未再发作。
按 该患者就诊时诉平时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且常久坐而疏于运动,日久酿生痰湿,伤脾碍胃,运化失职,进而出现胃痛、纳少;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恶心欲呕;湿邪重浊黏腻,则见身体沉重乏力、大便黏腻不成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略厚,脉滑俱为痰湿犯胃之佐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
魏某,男,51岁,2020年4月17日初诊。主诉:胃中灼热疼痛伴反酸2月余,加重3天。患者诉平素嗜食辛辣之品且饮酒较多,2个月前开始出现胃中灼热疼痛,并时有反酸,近3天来自觉较前加重,难以忍受,遂来就诊。现症见:胃中灼热疼痛,饮凉觉舒,伴反酸,渴而不多饮,口干口苦,牙痛,纳呆泛呕,寐差,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胃镜(2020年4月17日于本院)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2)HP(+)。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为痰热中阻证。治法:清化痰热,理气和胃。予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减,药用:清半夏9 g,茯苓20 g,枳实10 g,竹茹12 g,黄连9 g,吴茱萸2 g,煅瓦楞30 g,蒲公英30 g,蛇莓15 g,败酱草20 g,蛇六谷15 g,苍术10 g,厚朴10 g,苏叶10 g,白芷1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4月24日二诊:胃中灼热疼痛、纳呆泛呕、寐差减轻,反酸、牙痛愈,舌淡红,苔黄,脉弦滑。予上方去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加炒谷、麦芽各20 g,7剂。
2020年5月1日三诊:胃中灼热疼痛、纳呆症消,仍时作泛呕,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予上方去竹茹,改为厚朴15
g、清半夏12 g、苏叶15 g,7剂。
药后泛呕症消,嘱患者再服7剂。1个月后随访,诸症未再发作,嘱患者清淡饮食,以防复发。
按 张景岳于《景岳全书》云:“恣意饮酒、生冷、肥甘……耗损胃气。
李某,女,66岁,2020年5月15日初诊。主诉:胃脘胀痛反复发作1月余,加重3天。患者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痛不适,按摩胃脘部觉舒,但近1个月以来仍反复发作。3天前因食用牛肉后自觉胃脘部胀痛较前加重,遂来就诊。刻下见:胃脘胀痛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次约持续2 h,矢气、嗳气觉舒,伴食多即胃胀,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胃镜(2020年5月15日于本院)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辨为气虚痰阻证。治法:益气化痰,理气止痛。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30 g,茯苓30 g,炒白术20 g,炙甘草6 g,清半夏9 g,陈皮9 g,木香6 g,砂仁6 g,苏叶10 g,白芷12 g,炒谷、麦芽各20 g,花椒2 g,厚朴10 g,鸡内金15 g。7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5月22日二诊:胃脘胀未减轻,痛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予上方去陈皮,加佛手10
g、柴胡10 g、枳实10 g、白芍15 g,改厚朴为12 g。7剂。
2020年5月29日三诊:胃脘胀痛皆消,多食会有轻微胃胀,舌质淡,苔薄白。处方:党参20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炙甘草6 g,苏叶10 g,炒谷、麦芽各20 g,白芷10 g,鸡内金10 g,焦神曲10 g。14剂。
药后诸症皆消。3个月后随诊,诸症未再复发。
按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且就诊时身体瘦弱,年老体虚,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水谷日久不化,聚湿生痰,痰阻气滞,不通则痛,遂而病发。《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胃病源流》言:“胃痛,邪干胃脘痛也。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
“胃脘痛”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
痰乃津液不归正化,停聚于某处而形成的病理产
胃痛乃临床常见病,李长生教授认为“脾胃不和,百病由生”,故临床当中应当足够重视胃痛的治疗,同时痰邪所致胃痛者,病程多迁延难愈,倘若失治误治,极易酿生它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应及早治疗,辨证施治,恪守病机,灵活选方,方能取效于临床。
参考文献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 [百度学术]
张声生,周 强.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3):1166-1170. [百度学术]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8. [百度学术]
虞 抟.医学正传[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7. [百度学术]
秦景明.症因脉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2. [百度学术]
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93. [百度学术]
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6. [百度学术]
王 焘.外台秘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63. [百度学术]
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3. [百度学术]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 [百度学术]
张 茹.蒲公英的现代应用[J].河南中医,2020,40(5):802-806. [百度学术]
陈淑玲,韩 亮.败酱草的现代研究进展[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7,33(6):816-821. [百度学术]
李 淼,安红梅,沈克平,等.蛇莓抗肿瘤作用及临床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9,14(2):505-509. [百度学术]
邹温园,戈 欣,范小秋,等.蛇六谷抗肿瘤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J].世界中医药,2019,14(7):1911-1914. [百度学术]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76. [百度学术]
罗 美.古今名医方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8. [百度学术]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 [百度学术]
吴焕林,吕渭辉,潘桂娟,等.中医痰证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7):776-780. [百度学术]
朱丹溪.脉因证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66. [百度学术]
张永红,王 平,郭彩云,等.“病随国运论”的思想内涵及现代意义探讨[J].光明中医,2012,27(5):873-87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