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从正邪两端浅析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机  PDF

  • 易惺钱 1
  • 敖梅英 1
  • 陈晓凡 1
  • 王立 2
  • 乐毅敏 1
1.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2.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最近更新:2021-10-25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肠疾病的重要诱因,严重影响居民健康。随着三联、四联疗法的普遍应用,因其不良反应明显,耐药菌株增加,其治疗面临诸多瓶颈。临床研究及药理实验表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备一定的优势。本文拟从中医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入手,分析其感染的病因病机;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探讨中医药扶正祛邪防治幽门螺杆菌的机理机制,为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能在低pH环境的胃部定[

1],产生的脲酶中和胃酸,表现出毒性作用。同时,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反应,加速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出现胃黏膜糜烂及萎缩,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和高胃泌素血症等临床症候。目前普遍认为HP感染是众多疾病的诱因,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等。

近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约一半的人感染HP,而中国部分地区高达84%[

2],并且几乎所有HP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3-4]。目前,HP治疗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2种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随着抗生素治疗的广泛开展,其耐药性日益增加,对HP感染的有效防治面临着挑[5]

中医药是华夏祖先留给人类的瑰宝,利用中医药治疗HP感染已被列入诊治共[

6]。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可抑杀HP,不易耐药,不良反应少;体内外实验也证实中药单药或组方具有防治HP感染的作用。不少研究从现代生物医学的角度揭示了中药抗HP感染的作用机制,但从中医理论角度揭示其机理的研究报道较缺[7]。为此,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分析HP感染的病因、病机,并探讨中医药防治HP感染的理论机制。

1 HP感染的病因病机

1.1 “湿热”为始动因素

HP是一种病原微生物,中医古籍中无相关记载,多将其归属于“邪气”范畴。目前,中医界对HP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认为HP属于“湿热毒邪”,且多具有“热”“毒”性质。HP致病具有传染性、顽固性、特异性,与中医毒邪致病相似;而HP发病的激惹性、渐进性、反复[

9],符合中医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HP感染后在胃黏膜定殖,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溃疡等表现与“热为阳邪”“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而致疮疡相似。

“HP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停聚于胃脘,可阻滞气机,化生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耗伤人体正气,破坏阴阳平衡而致病;HP亦可作为“伏毒”潜伏于人体,虽有感染但暂不发病,而当湿热等六淫之邪超出一定范围时才被诱发。

1.2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P侵犯人体,必定与人体的正气不足有关,而脾胃虚弱是发病之[

8]。HP作为湿热毒邪,侵袭脾胃,脾胃气旺则不受邪;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时,则HP伏着脾胃,待脾胃虚衰时而发病,故脾胃虚弱是HP致病的病理基础。叶天士指出:“痛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脾胃虚弱,水湿不化,痰湿阻滞,为HP的粘附、定殖提供了客观条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HP感染后进一步损伤脾胃,可加重脾胃虚弱的程度,更使机体无力驱邪,而HP则更加难以清除。

1.3 饮食、情志等其它因素

饮食不节可导致脾胃损伤、气血化生不足;饮食不洁则是HP外邪入侵的途径。若长期嗜食辛辣之物,易滋生湿热内毒,使内外毒邪相兼为患。若七情不调,如忧思过度则伤脾,郁怒过极则伤肝,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脾胃失和。此外,劳力过度易耗伤脾气,劳神过度易耗伤心脾;反之,过度安逸而气机不畅亦会影响脾胃等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为湿热毒邪乘虚而入提供可能。

综合众多医家的观点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笔者认为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HP感染的基本病机。其中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为病之本,邪毒、湿热、气滞、血瘀为病之标,终成本虚标实。

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的机制

2.1 扶助正气以抗HP感染

2.1.1 培补正气以愈HP

中医药通过温中健脾或健脾益气,以顾护脾胃,调节胃肠道、保护胃黏膜来抑制HP及耐药菌株的生长治疗HP感染,即扶正以祛邪。临床研究证实,补益剂能用于治疗HP感染,陈新[

10]等发现与常规西药相比,联用黄芪建中汤能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有效率和HP根除率,降低不良反应;该方单独或与常规西药联合使用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HP的清除率和中医证[11-12]。四君子[13]、补中益气[14]、小建中[15]等临床研究及体外实验均证实对HP敏感,可用于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还提示,中药复方制剂如胃康颗粒可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配合西药亦可达到治疗HP感染的目[16],且不易耐药,彰显了中药复方抗HP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

2.1.2 扶正寓祛HP毒邪

HP感染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故诊治指南对不同人群的检测、治疗决策均不同。中医认为只有正气恢复,才有御邪之力,通过调节个体宿主及胃黏膜的免疫反应状[

17],抑制黏膜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改善肠道能量代谢失衡及肠黏膜微循环状态,调节胃肠道微生[18],从而发挥抗HP的作用。如中成药戊己[19]能显著增加HP感染小鼠胃内益生菌数量,尤其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加最为显著,发挥间接的抗HP作用;六君子汤通过扶持胃内正常菌群、改变胃内微生态环境来有效阻止HP在胃黏膜的定[20-24]

此外,单味中药的实验也证实,补益类中药具有抗HP的作用。如党参、黄芪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HP的清除能[

25];炒白术、炙甘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浓度、促进受损黏膜的修复,最终实现对胃黏膜的强效保护功[26];实验研究还发现,补气类中药不仅抑菌还能促进有益菌群的增长,还能增加共生菌数[27],从而达到“以菌治菌”的目的。

2.2 清热祛湿抗HP理论

2.2.1 清热解毒以祛HP

对HP感染的治疗,中医注重清热解毒,大量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法治疗HP疗效确切。左金[

28]、半夏泻心[29]、乳鹿[30]等中药复方对 HP的体外抑制作用效果显著;半夏泻心汤不仅能直接抑杀HP,还能抑制VagA、VacA等毒力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间接抗HP作[31]

清热祛湿药如大黄、黄连、黄芩等,其中药提取物对耐药的HP菌株也有较强的抑杀作用。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有抑酸、降低相关物质活性的作用,可通过改变HP的生长环境来达到抑杀HP、消除炎症反应、改善循环加速溃疡愈合的目[

32];黄芩苷通过抑制HP的增[33]、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和表达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能[34]等而发挥抑菌作用;黄连被认为是抗HP作用最强的中[35],可通过抑制HP生物膜的合成、降低HP的粘附力、抑制细菌生长和呼吸等发挥抗HP的作用。

2.2.2 清热化湿以抗HP黏附

黏附是HP感染的始动环节,是HP致病的先决条[

36]。频繁的胃蠕动和胃液的更新难以排出紧密黏附的HP,导致HP持久定植、损伤胃黏膜。药理实验表明清热化湿类中药可通过降低HP粘附力而发挥抗HP作用;头花蓼(苗药)的提取物通过下调某些黏附素的转录水平来减少HP在小鼠胃黏膜的定植密[37];姜黄、紫草、香菜等中药水提液可通过促进胃黏膜细胞分泌Lewis a或b抗原与HP黏附素结合而降低HP对胃黏膜的粘附[38]。黄秋月团队发现其院内制剂清热化湿方可通过降低HP在胃黏膜的定殖密度,提示该方具有抑制HP黏附和定殖的潜在作用,中医药抗HP黏附的机理机制研究也有望成为HP感染防治领域的新突[36]

2.3 扶正与祛邪并施以根除HP

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脾胃虚弱、湿热中阻为HP感染相关胃病的基本病机,“补不足、损有余”是治疗大法。临床实践证实,以扶正(如健脾和胃)祛邪(如清热解毒)为主要目标的方药可调理脾胃,提高机体免疫力,与西药联用,形成保护屏障,减少HP生长和定殖,最终根除HP[

39]

中药成分可破坏HP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抑制其尿素酶及粘附素的释放,控制HP细胞生长、增殖、粘附,从而达到抑制HP的作用,消除病邪以愈病,即祛邪;通过调节HP免疫反应及胃内微生态,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胃黏膜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间接发挥抗HP的作用,即扶正。主要治则或扶正以祛邪,改变体内HP与正气的势力,健脾、滋阴、温阳以祛邪,正盛邪自退;或祛邪以安正,清热解毒、清热化湿、行气解郁、活血化瘀以抗HP,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作用的同时,维持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以祛邪,祛邪而不伤正,为治疗HP提供了新的路径与选择(见图1)。

图1 中医药扶正祛邪抗HP的治疗思路

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之实践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已发表的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文献证实,目前临床常用的、确有疗效的抗HP中药复方制剂,多具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等作用,代表方如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连朴饮、左金方、柴胡疏肝散等。健脾益气,则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增强;健脾化湿,破坏HP赖以生存的胃内环境;调和肝胃,斡旋枢机,引邪外出;清热祛湿,削弱HP毒力,抑制HP黏附,修复损伤胃黏膜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抑杀HP。常用方及作用机制见图2

图2 文献报道的具有抗HP作用的复方及作用机制

4 小结

随着中医药对HP感染相关性疾病干预的增加,对HP的特性与中医的湿热邪气相关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中药抗菌作用机理及机制逐渐明确。中药可从HP致病的多个环节进行干预,其在改善HP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方面的优势也逐渐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兼顾正邪二气有关。大量治疗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中药和组方研究为降低HP的耐药及复发、提高HP的根除率、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40],故有学者提出,中医药治疗有望成为根除HP的新选[14]。但如何运用中医学理论、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将药理研究的成果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不断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等仍是我们后期研究的重点和出路。

参考文献

1

熊 杰.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229(1):71-74. [百度学术

2

张万岱胡伏莲萧树东.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 [百度学术

3

SONNENBERG ALASH R HGENTA R M.A.National study of helicobactor pylori infection in gastric biopsy specimens[J].Gastroenterology2010139(6):230-235. [百度学术

4

WARREN J R.Gastric 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J].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029(3):112-116. [百度学术

5

江 锋刘慧敏薛 婧.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医杂志202062(7):577-580,598. [百度学术

6

刘文忠谢 勇成 虹.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0):655-661. [百度学术

7

张可欣李慧臻.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11):83-85. [百度学术

8

汤佳崯单兆伟.单兆伟教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治疗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833(1):57-59. [百度学术

9

马晓兰陶可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3):8-9. [百度学术

10

陈新怡曾梅艳宋厚盼.黄芪建中汤联用常规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4):993-998. [百度学术

11

WEI YMA LYIN Set al.Huangqi jianzhong tang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520(1):115-119. [百度学术

12

郭红梅曾韦苹曾斌芳.黄芪建中汤治疗CAG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 27-32. [百度学术

13

张 彧吴东升徐 寅.基于文献研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中药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2):4985-4991. [百度学术

14

马继征冯 硕刘绍能.中医药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7):888-892. [百度学术

15

陈光兰陈成龙汪望月.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6):108-111. [百度学术

16

梁 雪宾金秀黄祖美.胃复康颗粒对Hp VG湿热证患者胃黏膜p38MAPK及ATF_2蛋白表达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932(5):4-8. [百度学术

17

白宇宁刘 震白 煜.从“菌-炎-宿主”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胃炎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3):1351-1355. [百度学术

18

WUWEN FHUI ACHENG Pet al.Gut microbiota,a new frontier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1921(8):142-147. [百度学术

19

蔡 锐肖新云尹抗抗.戊己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小鼠胃内微生物及酶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3):249-252. [百度学术

20

M GO BS C.Systematic review: are probiotics useful in controlling gastric colonization by Helicobacter pylori?[J].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0623(8):289-290. [百度学术

21

S PA M KS A Ket al.Probiotics and their fermented food products are beneficial for health.[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6100(6):111-117. [百度学术

22

罗艳春韩晶莉罗艳秋.黄芪、白术、枳壳对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2):1485-1487. [百度学术

23

王 平田维毅何光志.六君子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379-380. [百度学术

24

张晓莉唐小云宋宝辉.六君子汤上调小鼠免疫功能的机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21(6):125-126. [百度学术

25

申晓芳金 华.黄芪、党参药理归经作用和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75-77. [百度学术

26

谢晶日尤俊方李贺薇.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9):1831-1833. [百度学术

27

陈 琛江振友宋克玉.中草药对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15-17. [百度学术

28

余惠旻侯梅轩林敬斌.左金方体内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3):405-407. [百度学术

29

曲智威温春阳于明俊.半夏泻心汤及7种单味中药对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8):543-546. [百度学术

30

卢训丛覃慧林胡 荣.乳鹿方体内外抗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4):170-173. [百度学术

31

赵 梁谭达全尹抗抗.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114-116. [百度学术

32

黄文凤陈国辉.中药抗幽门螺杆菌概述[J].海峡药学200921(3):82-85. [百度学术

33

黄衍强黄干荣李晓华.中药提取物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332(11):1407-1409. [百度学术

34

SHIH YWU DLIU Cet al.San-Huang-Xie-Xin-Tang inhibits helicobacter pylori -induced inflammation in human gastric epithelial AGS cell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7112(3):333-340. [百度学术

35

张北华唐旭东王凤云.中药抗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3):555-557. [百度学术

36

黄秋月于 靖叶 晖.基于黏附机制探讨HP感染中医预防特色[J].北京中医药201837(10):942-945. [百度学术

37

张 姝罗昭逊莫 非.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粘附定植的影响[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32(8):734-740. [百度学术

38

RACHEL OHUDA ADEEPAKA Wet al.Bactericidal and anti-adhesive properties of culinary and medicinal plants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11(47):380-385. [百度学术

39

张 茜葛惠男.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12):147-149. [百度学术

40

陈少芳江月斐.抗幽门螺杆菌面临的问题与中医药对策[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5):16-1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