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结合《施今墨对药》《张仲景对药集》所认可的经方药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不寐的原文、后世医家对经方的发挥,从调和营卫、清热祛邪、滋阴降火、育阴利水、调养心肝、和胃消痞、重镇潜阳、急救回阳、攻下实热等九种治法探讨经方药对在不寐辨治中的运用。
• 作者单位 1.厦门市仙岳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不寐在《伤寒杂病论》中称为“不得眠”“不得卧”“不得安”等,或为主症,或为次症,或为兼症。该书中关于不寐的论述颇为精详,并创制了多个治疗不寐的经典方剂,为不寐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药对,又称对药,是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组合,多为一些小方或名方的精华部分。《伤寒杂病论》虽未直言药对,但是由于经方配伍精当、功效卓著,必然成为后世医家研究药对的基础,如近代中医大家施今墨先生临床积累、提炼出来的药对中就有不少出自《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随着《施今墨对药》《张仲景对药集》等药对专著的问世,经方药对的研究日益深入,而有关不寐的药对只是散见其中,尚未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由于不同医家关于药对的搭配伍用的观点不尽相同,因而本文以《施今墨对药》及《张仲景对药集》所认可的经方药对为主,探讨经方药对在不寐辨治中的运用。
桂枝伍芍药:桂枝味辛,性温,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效;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之
由于正常睡眠是“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一旦机体受外邪或内因所扰,营卫之气不和,导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桂枝伍芍药调和营卫阴阳之性,与营卫不和、阳不入阴所致失眠之病机恰为合拍,故能安眠矣。
桂枝与芍药相伍,代表方为桂枝汤。《医宗金鉴》认为该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也。”仲景立桂枝汤原为治外感风寒表虚之证,但后世医家常对此方进行发挥,用于治疗营卫不和导致的失眠,如已故国医大师邓铁涛擅长用桂枝汤泡脚治疗营卫不和之不
一般而言,清热祛邪之药对是指药性寒凉,具有清热作用,能够祛除邪热的药对组合。经方中主要有以下两类药对可用于实热扰神所致不寐。
栀子伍香豉:栀子味苦,性寒,善泻心肺之邪热,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香豉味辛、苦,性凉,具有宣透表邪、散郁除烦、和降胃气之
栀子与香豉相伍,名曰栀子豉汤。《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主之。”该方具有清宣胸膈郁热、除烦安神之功,可用于治疗无形邪热留扰所导致的不寐。刘渡舟教授认为辨此证重在抓住心胸中烦闷不宁、舌红苔黄的主
栀子伍枳实:枳实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之效。枳实与栀子相须而行,共使气行、热散、烦除、结开、湿利、滞
若伤寒用过下法,燥实已去,而余热未尽,出现郁热内留胸中之心烦,以及浊气壅滞腹部之腹满,此时非豆豉宣透所能及,易之以枳实、厚朴,奏达破气消痞除满、清心除烦安神之效。
一般来说,滋阴降火之药对是指具有滋养阴液、清降虚火作用的药对组合。经方中主要有以下两类药对可用于阴虚内热型不寐。
阿胶味甘,性平,具有补血止血、育阴滋肾润燥之功,乃血肉有情之品;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
阿胶与黄连相伍,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该方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心中烦,不得卧”。对于心肾不交型不寐,国医大师张志远擅长以黄连阿胶汤加减进行治疗,并强调方中主药黄连和阿胶当以药量同等时效果最
百合伍生地黄:百合味甘,性微寒,甘中有收,功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补中益气;生地黄味甘、苦,性寒,体润多液,功能清热凉血,养阴滋
百合与生地黄相伍,名曰百合地黄汤。该方主治百合病,表现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口苦,小便赤……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综观诸症,皆为阴虚内热扰神的表现,故而该方可以治疗阴虚内热所致不寐。实验研
百合伍知母:知母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除烦之效。与百合伍用,润清并用,补泻共施,共奏润肺清热、宁心安神之
百合与知母相伍,名曰百合知母汤。该方主治百合病误用汗法所致心烦口渴不寐者。百合病本已阴虚内热,若误用汗法,更伤阴液,而致虚热加重,百合知母汤清热除烦润燥正切合本病机。《古方选注》曰:“君以百合,甘凉清肺;佐以知母,救肺之阴,使膀胱水脏知有母气,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阳病救阴之法也。”可以看出,该药对组合较百合伍生地黄之滋阴降火之力更胜一筹,阴虚内热型不寐患者若有心烦口渴表现时,常可以该药对治之。临床上对于不寐的治疗,百合、知母二药既可单独合用,又可配伍其它药物,疗效显
阿胶伍滑石:滑石味甘、淡,性寒,具有泻膀胱热结而通利水道,清暑热之邪而利水除湿之效;阿胶具有养血滋肾润燥之功。二药相伍,既可育阴清热利水,又可交通心肾而安神定志。
阿胶与滑石相伍,代表方为猪苓汤。《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现代医家仍常用猪苓汤来治疗因阴虚水热互结而导致的不
虽然《施今墨对药》《张仲景对药集》二书均未收录此药对,但是古籍中却有不少关于此药对的描述。如《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之论“仲景制猪苓一汤……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 。又如《汤液本草》曰:“猪苓汤用滑石与阿胶同为滑利,以利水道。”再如《伤寒寻源》认为猪苓汤“主滑石阿胶之凉降,以育阴而利水”。这些古籍中均提及阿胶与滑石的配伍,甚至认为猪苓汤之妙即在于阿胶与滑石相伍。阿胶伍滑石,育阴清热利水,契合猪苓汤证的病机,故而可作为育阴利水法的基本药对。
酸枣仁伍甘草:酸枣仁味甘、酸,性平,长于安神,兼能滋养心、肝之阴血;甘草味甘,性平,入十二经,能补能缓,补心气,益脾气,缓急而制约肝脏刚烈之性,除烦止躁以安
酸枣仁伍甘草,代表方为酸枣仁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证盖由肝阴血不足,虚热内生上扰神明所致。《古今名医方论》认为“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为不寐的常见病机,故而酸枣仁汤在临床上的运用经久不衰,古今医家常用其加减治疗不寐而取效。药理研
黄芩伍半夏:黄芩味苦,性寒,能泻肺经实火,燥肠胃湿热,清少阳胆热,凉血分之热;半夏味辛,性温,有毒,能散能燥,最善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
干姜伍黄连:干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和胃、回阳通脉、降逆止呕的功效;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
黄芩配半夏、干姜伍黄连,代表方为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曰:“下利日数十行……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该方主治脾胃虚弱,客热上扰,中焦斡旋失司之痞证。胃脘部痞满不适,导致心烦不得安寐,正如《素问•逆调论》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甘草泻心汤及半夏泻心汤均妙在二组对药的配伍,正如吴昆《医方考》所云:“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二组对药相伍,辛开苦降,针对中焦脾胃寒热错杂、斡旋失司之病机,故能和胃而安卧。现代临床常以甘草泻心汤及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失和所导致的不
龙骨伍牡蛎:龙骨味甘、涩,性平,功能平肝益阴、潜敛浮阳、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牡蛎味咸,性微寒,功能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
龙骨与牡蛎相伍,代表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乃因心阳内伤,心失所养,出现烦躁不安以及心悸、怔忡等症。原方配伍蜀漆、生姜、大枣,可疗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之“惊狂卧起不安”;配伍桂枝汤,可用于治疗阴阳两虚所致的“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配伍小柴胡汤(去甘草)、铅丹、大黄、桂枝、茯苓等,可以治疗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为病,出现“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症,其中以神志症状较为突出。实验研
附子伍干姜:附子味辛,性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功能回阳急救、补阳益火、温经止痛,生用则破阴回阳之力更强;干姜味辛,性热,气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阳通脉以救
附子与干姜相伍,名曰干姜附子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误用攻下及汗法伤阳,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逼阳外越,阳不得入于阴,故而导致不寐。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弱、阴盛阳衰之不寐,如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