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阮诗玮教授根据邪之所伏部位,从三焦分部入手,辨析病位之上、中、下,病变的深浅及邪正盛衰,认为狼疮性肾炎患者多为正虚邪实之证,在遣方用药上根据热毒伏结于膜原、阻滞下焦的病机,常用经验方“解毒健肾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之。
• 作者单位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异常活化引起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多器官、多部位并造成损害。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是SLE累及肾脏引起的免疫异常表现,是SLE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约40~70%的SLE患者会发展为狼疮性肾
阮诗玮教授乃福建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七载,中西医汇通,造诣精深,尤精于肾脏病的诊治。临证创立了“三焦正邪辨证法”,辨析病变深浅层次及发展趋势,以三焦辨证定位,结合正邪盛衰多寡辨证权衡拟方。现将阮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三焦辨证,源起《内经》之部位三
膜原者,有名而无实,众说纷纭。阮教授考众家之言,认为膜原系三焦之门户,乃多数疾病之所归,薛氏在《湿热病篇》中有言:“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驱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也言:“《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言明膜原之义,《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伏邪皆在膜原》中讲:“膜原者,夹缝之处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与腹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肠胃之体皆夹层,夹层之中,即原也;脏腑之系,形如脂膜,夹层中空,即原也;膈肓之体,横隔中焦,夹层中空,莫非原也!”由上可知,膜原者,人体夹缝间隙者也,诸邪易夹附膜原,倘邪气停着于膜原,伏邪不与卫气相行,从卫表而出。而膜原广布周身,交际有隙,倘邪气结聚、淫溢散漫,则由间隙传遍他处,加重病情。《素问补识》有云“如腹膜、网膜之膜系”者也。故膜原大致为现代医学中结缔组织系统及免疫屏障系统所属的器官、组织
狼疮性肾炎是邪毒郁伏膜原,侵及三焦,最终累及肾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从其病理演变而言,狼疮性肾炎多表现为以下五型,恰对应中医之三焦理
阮教授论及三焦辨证时,常与正邪辨证相结合。正邪辨证是阮教授在先贤正邪理论的基础上,于其专著《寒湿论治》中首先提出
正邪之争贯穿于狼疮性肾炎的始终。SLE的发生多为素体禀赋不足,伏邪热毒扰动,内伤七情之忧,药毒、日毒所迫,宿疾久而屡发则迁延至下焦肾脏引发狼疮性肾炎。中医“正邪理论”与“免疫失衡”颇为相
阮教授兼收各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肾病诊疗体系,临证辨治擅于从以下三个层次了解患者病情。(1)宏观层次的大宇宙概念。涵括“天、地、时”,即天气情况、五运六气,时令季节、疾病时段,地理环境、水土方宜。(2)中观层次的小宇宙概念。涵括“病、人、症”,即中医的病、西医的病,体质禀赋、心理状况,四诊症候。(3)微宇宙概念。即现代医学技术下的机体状态,参见于检验、影像、病理学
上焦证以邪实为主。华盖之肺为水之上源,宣降通调水道。邪客于肺,肺失宣肃,上焦不利,下窍亦为之闭塞,水湿泛滥则见颜面、四肢浮肿,可伴发热恶风、咽痛、舌尖红脉浮等症。上焦之病,重在宣肺以通调水道。代表方:上焦宣痹汤、翘荷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拗汤、泻白散、越婢加术汤等。常选用枇杷叶、麻黄、连翘、杏仁、鱼腥草、益母草、瓜蒌皮、桑白皮、牛蒡子、板蓝根、蝉衣、柿叶等宣肺气、清热毒、利膀胱之品,以“提壶揭盖”,达到水液畅行之目的。
中焦证可虚实并见。邪实为主者,多因感受寒湿、暑湿或湿热,水湿滞阻中焦,中气不运,太阴不升,阳气不运,湿热、寒湿等邪胶滞或凝滞枢机,湿滞瘀阻,而百病由起。症见面目及四肢微肿,面色黄,恶心呕吐、纳差,便溏尿短,舌红苔腻,脉濡数。用药以藿香、佩兰、苏叶、荷叶、郁金、苍术、草豆蔻、草果、扁豆、神曲、黄连、枳壳、厚朴、半夏、木瓜等芳化湿浊,行气和胃。阮教授多以六和汤、五加减正气散等为基础方。正虚为主者,多因脾虚不能制水,气化不行,则三焦失司,水湿内停,水液妄行。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云:“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症见肌肤水肿,按之凹陷不起,伴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胸腹胀闷,纳呆,便溏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此型当治以温中健脾、利水消肿。遣药多用党参、白术、黄芪、干姜、肉桂、陈皮、茯苓、赤小豆、薏苡仁、芡实、莲子、山药等。以五加减正气散、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左金丸、大黄附子汤等为基础方。
下焦证中肾元已亏,兼有多种病理产物,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全身多脏腑相累证。肾司二便,主水。伏邪积聚膜原,三焦阻滞,下窍不通,肾元多亏。症见发热或午后低热,小便淋漓急痛或尿血,大便闭塞,溺毒、关格可显,舌质红或嫩红或有裂纹,苔少或剥,脉细数。治当清热解毒、益肾填精。药选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山药、玉竹、女贞子、沙苑子、桑椹、冬虫夏草、龟板胶等。代表方有解毒健肾汤、益肾清浊汤、六味地黄丸等。解毒健肾汤为阮教授根据狼疮性肾炎之主导病机——热毒伏结于膜原,三焦阻滞,阴损气耗,肾阴元气亏虚而自拟的方。若病久致肾元衰惫,命门火衰,阴精不润,累及全身多脏腑,临床多见面目、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面色晦滞或㿠白,腰部冷痛,神疲形寒,四肢不温,大便溏泻,小便少,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滑,脉沉微迟弱。此乃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只有温补脾肾阳气,鼓动命火,恢复三焦气化功能,才能力挽颓势。药用仙灵脾、鹿胶、龟胶、党参、干姜、杜仲、补骨脂、枸杞子、白术、仙茅、附子、炙黄芪、红参、鹿茸等。代表方:济生肾气丸、真武汤、二仙汤、加减膏淋汤、参芪地黄汤等。
三焦辨证、正邪辨证二法合而有分,同而存异,均为辨证之法,维度不一。阮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家对三焦、正邪的论述,守正创新,临证视不同病情而灵活运用,因机斡旋,随证变法。三焦侧重辨病位之上下;正邪侧重辨病性之虚实。三焦辨证重在揭示脏腑之功能及病机之异变,涉及正邪之机转;正邪辨证重在权衡病体之虚实、邪气之盛衰寒热,反映整体状态之演变,略及脏腑之功能。故以三焦为经,以正邪定纬的三焦正邪辨证体系,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林某,女,35岁,2016年5月7日(立夏)初诊。主诉:颜面红斑伴浮肿1年余。现病史:1年前患者因外感发热后出现双颊颧部小范围蝶状红斑,伴眼睑浮肿、脱发,无疼痛、瘙痒、破溃,无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不适,于福州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予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相关指标改善后出院。刻诊:颜面轻度浮肿,面色黯淡,可见痤疮,双脸颊红斑,色暗红,口干口苦,脱发,身困乏力,纳寐可,小便黄,大便调,苔黄腻。辅助检查:(2016年5月7日,福建省属某医院)尿常规:尿蛋白(++),尿蛋白定量1 g/L,尿潜血(+),红细胞 20个/HP;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 5.07 s/co,抗ds-DNA 753.79 s/co,抗RNA-Sm抗体、抗Sm抗体均为阳性;补体C3:0.466 g/L,C4:0.113 g/L。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中医诊断:红蝴蝶疮病(肝肾亏虚,热毒内蕴证)。治法:清热滋阴,补肾通络。处方:解毒健肾汤加减。药用:鱼腥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益母草15 g,鹿衔草15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赤白芍各15 g,茜草15 g,生地黄15 g,甘草3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6年5月21日(小满)二诊:口干口苦大为缓解,痤疮、红斑有所消退,易脱发,疲倦乏力,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厚腻脉滑。予守原方加枇杷叶15 g,车前草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6年6月18日(芒种)三诊:红斑明显消退,除身困乏力、脱发外,未见明显不适,予清心莲子饮加减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