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从温阳通督法论治强直性脊柱炎探  PDF

  • ●张雅静
  • 胡莎莎 1
  • 何兴伟 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06); 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最近更新:2021-09-03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本文从皮肉筋脉骨节出现疼痛、损害变形等症状与阳气、脑髓神机、脏腑经脉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分析,认为脾肾阳虚、寒湿痹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督脉阳虚、脉络瘀阻是本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故临证时,应注重温阳通督,温补脾肾,祛寒化湿;此外,针对疼痛症状则强调温运阳气,醒神养神,以促进脑髓神机运转,进而发挥安神镇痛、减缓皮肉筋脉骨节受损及关节变形之效。因此,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强直和畸形。其典型症状为腰背疼痛、晨僵,严重者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和胸廓活动度降低。现代诸多学[

1-5]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证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但对于该病的治则治法研究尚有缺憾之处。为此笔者拟从该病与脏腑、督脉、阳气之间的关系着手,并结合阳气、脑髓神机与疼痛调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从温阳通督、安神镇痛立法论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1 病名病位溯源

中医学中并无强直性脊柱炎病名,然其病程中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与古代医籍中的“脊痹”“骨痹”“背痛”“腰痛”“项强” “尻痛”等病证极为相似,如《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 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 寒气至, 名曰骨痹。”《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一阴发病, 主惊骇背痛。”《素问·刺腰痛》载:“足太阳脉令人腰痛, 引项脊尻背如重状。”《灵枢·本藏》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金匮要略》载有“脊背痛”“腰痛背强不能行”。《针灸甲乙经》亦论及“脊强”。《针灸资生经》亦云:“颈项强, 腰脊不可俯仰。”《太平圣惠方》则明确记载了“腰胯疼痛”。

该病进入后期,除颈背腰骶部疼痛的表现外,尚可伴脊柱损害变形,可将其归属于“大偻”“背伛偻”“肾痹”等范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王冰注曰:“身体俯曲, 不能直立。偻, 背脊弯曲。”《素问·痹论》亦有“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记载。《东医宝鉴》载有“中湿,背伛偻,足挛成废,腰脊间骨节突出”。

焦树德等学[

6-8]则根据古代医籍记载及本病的症状体征,提出了“尪痹”的新病名,并将本病归于“大偻”中探讨。“大偻”之名,即是指病情深重、脊柱弯曲、背俯仰困难的疾病。

据此可知,中医学对于本病的症状表现、病程进展均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观察到其发病部位主要在颈胸腰骶段脊柱及髋膝等大关节,且依据其病位、症状不同而冠之以“脊痹”“骨痹”“背痛”“大偻”等病名。

2 病因病机探析

因本病主要以颈胸腰骶段脊柱、髋膝等大关节疼痛及骨关节损害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故本文从皮肉筋脉骨节出现疼痛、损害变形等症状与阳气、脑髓神机、脏腑经脉之间的关系着手,以探讨该病之发病机制。

2.1 疼痛与阳气运行、脑髓神机运转间的关系

疼痛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发生障碍时的外在表现,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主要依赖于脑髓神[

9],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张介宾在《类经》中注曰:“物之根于中者,以神为主,而其知觉运动,即神机之所发也,故神去则机亦随而息矣。”由此可知,疼痛的产生、感知与脑髓神机密切相关。而脑髓神机运转又离不开“气血”的升降出入运动,如《素问· 六微旨大论》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且疼痛对神机亦有一定的反向调节作用,如《灵枢·周痹》云:“风寒湿气……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 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可知疼痛能促使神机运转,并激发阳气运行,以疏通经脉而缓解疼[10]

由此可见,疼痛与神机运转和阳气运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2.1.1 阳气与出现疼痛症状的皮肉、经筋、脉络及骨节之关系

阳气存在于人体各处,对人体的脏腑经络、五官肢窍、皮肉筋骨等形体结构具有温煦、濡养、兴奋、推动、防御、升腾、发散等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肾为水火之脏, 肾阳作为人体阳气之根,肾阳充足,通过经络系统分布于五脏六腑、筋肉骨节、肌肤腠理,以温煦脏腑、经筋、脉络、骨节、皮肉,从而调控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而阴阳互生互化,如“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可见,肾中之肾阳、肾精同根互化,肾阳充足则化生肾精,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强健有力,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皮肉经筋骨节坚实充盛、驰张有度,关节运动灵活。

卫阳根源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而卫阳与皮肤经筋脉络亦存在密切关系,如《灵枢·本藏》所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说明卫阳具有抵御外邪入侵,保护脏腑、经筋、脉络、骨节、皮肉的作用。

由此可知,阳气与出现疼痛的皮肉、经筋、脉络及骨节之间联系密切,且具有充养、温煦和保护皮肉筋脉骨节的作用,进而减缓皮肉筋脉骨节受损及关节变形。

2.1.2 阳气与“神机”的关系

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而“神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表现,其与阳气的升降出入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灵枢·本神》载“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五运行大论》又有“天地之动静, 神明为之纪”的记载,表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神”的外在反应。而“神”的正常功能的发挥又基于阳气的濡养作用,如“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平人绝谷》)。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亦云“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到“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可见只有阳气充足,“神”才能稳居其位,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才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可见阳气具有调神、养神、守神的作用,即阳气可调控“神机”运转。

而“神”对阳气则具有控御作用,《素问·移精变气论》载“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主导人体的生命活动。《灵枢·行针》有“神动而气先行”的记载,可见“神”对气血具有统摄作用,神机运转正常,则气血流利,从而可濡养机体各组织,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由此可知,“阳气”与“神机”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所言:“凡变化必着于神明,而神明必根于阳气。”

2.1.3 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

如前所述,疼痛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局部经络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另一方面,气血运行不畅又可致皮肉、经筋、脉络、骨节失于气血的濡养,不荣则痛。气血濡养经筋骨节失职,亦会导致关节活动不利,甚至关节受损、变形。而阳气是推动气血运行的原动力,督脉为阳脉之海,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督脉阳虚,可致人体阳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阳气不足,亦易导致风寒湿邪侵犯、凝滞气血,筋脉挛急,而导致疼痛,进而出现关节活动不利,甚至关节受损变形。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此外,督脉是气血津液精髓的运行通道,同时亦为脑髓神机运转的经络学基[

9-10],而“阳气”与“神机”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故当阳气不足,督阳亦虚,则可导致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使气机郁结,气血逆乱,脉络瘀阻,产生疼痛,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

据此,笔者认为督脉亏虚、脉络瘀阻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

2.2 脾肾阳虚、寒湿痹阻、筋骨失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元阳,脾为后天之本,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阳气从而不断充养肾阳,而脾的运化功能又需要肾阳的温煦作用,两者互资互助,维护着人体一身之阳气,从而发挥其生理功能。若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或后天饮食不节,调养失宜,致脾肾阳虚,温煦失司,则寒湿内生,阻碍气血运行,产生疼痛。而卫阳不足,外邪侵袭,和人体自身病理产物相结合,则致气血运行不畅,组织失于濡养,亦可导致疼痛。正如《内经·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因人体质差异加地域特点,感受外邪后,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或湿热相结,使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失常,发为痹证。

脾肾阳气充足,则可维持气血津液精髓相互化生,皮肉筋脉骨节充养有源,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当脾肾阳气化生失常,则可引发皮肉筋脉骨节出现疼痛、关节损害变形等诸多病变。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亦云:“大抵脾胃虚弱……脾病则下流乘肾, 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说明李杲已经注意到,脾肾阳虚,可致肾精亏虚,经筋脉络骨节失养,进而出现疼痛、关节僵硬、脊柱畸形等症状。由此,笔者认为脾肾阳虚、寒湿痹阻、筋骨失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

3 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途径

针对以上病机,笔者认为,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途径,临床常采用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

针灸治疗:①通过针刺百会、大椎、腰阳关等督脉穴位及与督脉经气相通的后溪穴可以激发阳气,促进督脉阳气运行及脑髓神机运转,从而加强脑髓神机对疼痛的调控,以镇静安神止痛;②针刺夹脊穴,可疏通颈项、胸背、腰骶部的经气,以疏通督脉、促进神机运转;③取脾俞、肾俞、太溪、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以补益脾肾阳气及肝肾阴精;④通常可取腰阳关、命门、大椎、足三里、关元等腧穴施灸,或施温针灸,以温运阳气,疏通督脉,促进神机运转,从而达到安神镇痛的作用。

治疗本病,中药治疗亦至关重[

4,8,11]。通常以黄芪、当归、熟地等补气养血;槲寄生、川牛膝、杜仲、巴戟天、淫羊藿、山茱萸、狗脊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茯苓、白术、薏苡仁等健脾祛湿;独活、细辛、秦艽、防风等祛风止痛;再配伍熟附片、桂枝(或肉桂)、鹿角(或鹿角霜)、鹿衔草、葛根等温阳通督之品,既补益人体阳气,又能祛除邪气,从而疏通经络气[11]。此外,可酌加酸枣仁、龙眼肉、炙远志、首乌藤、元胡索、乳香、制没药等安神镇痛之品。

4 小结

强直性脊柱炎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疼痛与神机运转和阳气运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故而认为,脾肾阳虚、寒湿痹阻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关键,督脉亏虚、脉络瘀阻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督阳亏虚、脑髓神机运转失常则是疼痛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温阳通督、安神镇痛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焦树德.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上)[J].江苏中医药,200324(1):1-3. [百度学术

2

焦树德,阎小萍.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下)[J].江苏中医药,200324(2):1-3. [百度学术

3

秦松林,李卫勇,沈贤发,.从“肾”论治强直性脊柱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3):82-85. [百度学术

4

王颂歌,徐小燕,曹玉举.娄多峰教授从肾论治脊痹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9,36(3):218-221. [百度学术

5

刘国科,蔡其瑞,张柳娟,.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及对患者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2):88-91. [百度学术

6

焦树德.“大偻”刍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1-3. [百度学术

7

闫小萍,焦树德.尪痹三悟[J].中国医药学报,19938(5):47-49. [百度学术

8

王春苹,阎小萍.补肾强督祛寒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4):51-54. [百度学术

9

何兴伟.脑髓神机对生命活动的调控途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170-171. [百度学术

10

孟凡磊,程慧明,何兴伟.从温阳通督论治头痛病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7,16(5):25-27,46. [百度学术

11

焦树德.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经验[J].河北中医,200426(10):725-72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