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崔应麟教授善用经方,医理娴熟,融汇新知,方药精当,学验颇丰。本文为总结崔师治疗内科杂病经验,撷萃其临证验案三则,以飨读者。案一为妇人产后阳虚漏汗不止,究其病因乃阳虚漏汗,营卫失和,择桂枝加附子汤化裁,使阳气复,营卫和,汗液止。案二为周身乏力虚劳案,治以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填精固摄之法,使火生土运,脾肾阳复,复如常人。案三为湿热脾虚痿证案,崔师化裁古方,消补并施,使湿去脾健,痿证痊愈。
内科杂
燕某,女,36岁,2020年2月6日初诊。主诉:产后多汗1年。患者1年前二胎产后汗出较多,未加诊疗,此后常伴汗出。近半年呈现阵发性汗出,日益加重,曾求治于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给予维生素B、谷维素等药物治疗,症缓一时;遂转求中医,更医数人,或给予补中益气汤,亦或玉屏风散化裁,效不佳。刻诊:面色少华,大汗淋漓,如水洗状,以纸巾拭之,随拭随出,患者述此状日发数次,常于劳累后加重。平素神疲乏力,汗出恶风,畏寒,偶有心慌气短,纳食不香,夜卧难安,小便调,大便临厕努挣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大无力。西医诊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自汗,辨为阳虚漏汗,营卫失和。治法:调和营卫,益气温阳,固表止汗。处方:黄芪40 g,当归20 g,桂枝15 g,白芍20 g,附子10 g(先煎),煅牡蛎30 g(先煎),砂仁6 g(后下),炙甘草6 g,生姜5 g,大枣10g。7剂,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外用五倍子3 g(打粉),以醋调之敷于脐中,日1次。
2020年2月11日二诊:服上药3剂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服药期间汗出量减少,大汗淋漓次数著减,适当活动后未见大发作,心慌气短未发作,食欲好转,二便调。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嘱患者忌食生冷,守上方续服5剂以善其后。
半年后(2020年8月12日)随访,汗出已止,未再发作。
按 《素问·阴阳别论
方选桂枝加附子汤加黄芪、当归、牡蛎等化裁。方中重用黄芪,取其扶正祛邪,益气升阳,固表止汗之意,正如《本草汇言
吾师认为单用补中益气汤虽有益气升阳之效,但其侧重升发上焦,助谷气行于上焦,呈上有余、下不足之象,若阴血受损,服之易扰动相火,反受其害。本案患者,单用解表则阳气无以复,纯粹治里则外邪不易出,故当表里兼顾,方可奏效。
李某,女,41岁,2019年7月24日初诊。主诉:周身乏力1年余。患者1年前因头痛口服去痛片后,继而出现白细胞减少,初始偶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症,未加系统诊疗,日久症状加重,出现头晕乏力,神疲气短,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劳累时尤为明显,纳谷不香,食后饱胀,寐差,夜尿频,大便溏泄等症。月经史:近3个月来,经行量多,淋漓不净数日,带下绵注,质稀。刻诊:盛夏之季,裹以厚衣,面淡神疲,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软。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虚劳,辨为中焦虚寒,肾元亏虚。治法: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填精固摄。处方:熟附子10 g,党参30 g,白术30 g,黄芪12 g,炮姜12 g,鹿角胶6 g,山药20 g,熟地黄20 g,枸杞子12 g,菟丝子12 g,杜仲12 g,木香10 g,砂仁6 g(后下),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2次温服。
2019年8月1日二诊:服上药7剂后,按脉时抚其上肢,周身渐温,已脱去厚衣,自述神疲乏力、懒言气短较前好转,腰膝酸软减轻,可进行适当体力劳作,食欲增进,夜尿减少,大便复常。舌质淡,苔白,脉细。服药期间经期未至,无以考证。患者诸症渐愈,示药已中病,惟寐差未见好转,入睡困难,守上方加炒酸枣仁30 g续服7剂,日1剂,早晚2次温服。
2019年8月8日三诊:患者欣喜来告,诉已“脱离病苦”,症状基本已愈,偶有发作,夜寐尚可,每晚睡眠约6小时。诊时患者精神可,言论有力,整体状态已复常人,但望舌、切脉仍示稍弱,嘱患者上方取10剂,制丸,每次10 g,每日2次,续服以巩固疗效,善其后。
按 “虚劳”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弱症候的总
方中以“附子理中汤”和“右归丸”为基础方化裁,一则补火生土,二则温补肾阳。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与炮姜相伍,温中祛寒;气旺则阳生,故佐以党参、黄芪之品;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水湿易滞,故辅以白术与黄芪相配,可达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效;鹿角胶与附子相合温补肾中元阳,以使元阳得复,阴寒自消;配伍山药、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补脾养肝,寓有“阴中求阳”之
邓某,女,57岁,2019年7月8日初诊。主诉:四肢无力1月余。患者于6月农忙劳累后洗澡,次日出现双下肢无力症状,3日后站立行走不稳,上肢亦觉无力感,赴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给予激素、维生素等西药治疗,持续月余未见转愈,遂转求于中医,至我院门诊。患者由轮椅推入诊室,刻诊:神志清,精神差,体型偏胖,四肢重着倦怠,手不可提重物,足不耐久立行走,足胫热蒸。平素喜食肥腻甘甜之品,近月余口淡纳呆,偶有恶心欲吐,寐可,小便短赤,大便溏,日3~4次。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滑。体格检查: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1级,膝反射减退,血压及心肺功能均正常,血清钾3.3 mmol/L。西医诊断为:肌无力。中医诊断:痿证,辨为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损伤脾胃。治法:清热利湿,健脾益气,通络舒筋。处方:苍术12 g,黄柏12 g,党参10 g,白术10 g,薏苡仁18 g,茯苓10 g,山药10 g,白扁豆12 g,防己9 g,藿香9 g,佩兰9 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019年7月16日二诊:患者诉四肢重着感著减,双下肢较前有力,站立行走渐稳,可脱离轮椅行走百米远,纳食好转,恶心欲吐症状已消,小便可,大便黏腻,日1次。舌质稍红,苔白腻,脉弦滑。患者诸症渐消,示辨证施治得当,守上方续服7剂,日1剂,早晚温服。
2019年7月24日三诊:患者自行步入诊室,诉四肢肿胀重着感已消,活动复常,可进行适当体力劳作,纳食可,二便调。近3日夜寐欠安。患者初诊症状虽已基本痊愈,但吾师思量该病进展缓慢,易于复发,且患者饮食不节,痰湿体质,脾胃虚弱,嘱其守上方加茯神20 g,取10剂,制丸,每日2次,每次10 g,续服2月以巩固疗效,善其后。后电话回访(2020年8月30日),患者未再复发。
按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可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
方中以“二妙散”和“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化裁,既可清热利湿,又可健脾益气。方中黄柏味苦性寒趋沉降,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之意,长于清下焦湿
细品上述医案可见崔师谙熟经方,辨证确切,圆机活法,祛沉疴,疗痼疾,效如桴鼓且有章可循,由此可见一斑。崔师常教导吾辈,临证之时要溯本求源,勤习经典,持之以恒,参悟医理,玩味经义,方可把握病情之玄妙。其强调既要重视辨证论治,亦要考虑对证用药,方证相应则取效可期;此外要切记行医先立德,一要耐心聆听病人倾诉,学会捕捉病情关键,二则要有仁爱之心,不可为一己私欲而开大方,重用名贵药材,而应择平淡之药、轻灵之剂,取得简药捷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自当勤勉学习。
参考文献
张 磊.张磊临证心得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49. [百度学术]
王 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百度学术]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3. [百度学术]
倪朱谟.本草汇言[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127. [百度学术]
杨 坤.李铁教授临床配对应用补血中药的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4. [百度学术]
张晓娜,王庆胜.基于桂枝加附子汤证浅探“阳主阴从”理论及临床应用[J].新中医,2020,07:30-32. [百度学术]
赵锡艳,王 松,刘 阳,等.仝小林教授应用煅龙牡用量策略41例的回顾性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4:334-335. [百度学术]
郭德才.多按肚脐来养生[J].少林与太极,2014,05:60-61. [百度学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456. [百度学术]
董 霞.五倍子研末敷脐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多汗症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5,08:1460-1461. [百度学术]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百度学术]
李 杲.李东垣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肖照岑,王玉兴.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67. [百度学术]
刘小渭,孙金桥.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思路与方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2:55-56. [百度学术]
齐 放,徐大鹏,李 明.浅析中药气味理论与方剂配伍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2015,09:567-570. [百度学术]
李旗锋.异病同治话“二妙”[J].浙江中医杂志,2019,11:803. [百度学术]
熊延熙,丁 舸.试论二妙散组方配伍意义[J].江西中医药,2016,02:15-16. [百度学术]
宋 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眩晕痰浊中阻证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36:16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