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醒脾”一词首见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脾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脾不醒多缘于湿邪困扰,气机失调。内、外湿邪来犯,导致脾阳被困,运化失司;或因情志等因素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均可引发泄泻。从“醒脾”论治泄泻,符合泄泻的中医治疗原则,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通讯作者 牛明了,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肛肠疾病的研究。E-mail:1243974833@qq.com
•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中医院肛肠二区(河南 郑州 450000)
泄泻是以便次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
引起泄泻的病因繁多,包括外邪、饮食、情志、禀赋不足、久病脏虚等。在诸多致病因素中,尤以湿邪为要,《内经》载“湿盛则濡泻”,《难经》云“湿多成五泄”,《杂病源流犀烛》曰“湿盛则飧泻”,《医宗必读》中更有“无湿不成泻”之说。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若脾阳被湿邪所困,则导致周身困重、酸楚、纳呆、泄泻等脾运化失职的表现。故湿邪是泄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脾气以升为和,胃气以降为顺,二者一升一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才能气化正常。若因情志不畅、痰浊、饮食等病理因素阻滞中焦气机,影响脾胃的升降,易致嗳气、腹胀、泄泻等病症,正如《内经》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故泄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困
“醒脾”一词由来已久,但对于“醒脾”的理解,各医家有不同的见解。在中医治法中,有关“醒”的治疗方法有醒神开窍、醒针等。醒神开窍即使用芳香开窍之味开通闭塞的机窍;醒针是使用不同的行针手法使针刺得气,舒经活络,恢复经气的运行。由此可知,“醒”在中医治法中即所谓使用芳香类药物或其他手法,恢复机体动
《内经》将湿邪分为外感和内生,指出外感湿邪由天地湿气造成。《医学入门》曰:“长夏郁热,……,湿邪自外入。”夏令时节,暑热湿气弥漫,或因淋雨涉水,或夜露野外,均易导致湿邪外犯,致使腠理不开,表里失和,引起周身困重、昏然欲睡、脘腹满闷、纳呆、泄泻等湿邪犯脾的症状。外感湿邪宜
《内经》指出,内生湿邪由嗜食肥甘厚味造成。《医学入门》亦载:“生冷酒面滞脾,易生湿郁热,自内而得。”内生湿邪多由脾虚而生,脾虚运化无力,使水湿停运。同时,脾喜燥而恶湿,湿邪弥漫,困遏脾阳,使脾更虚,如此往复,则脾不醒难愈。故内生湿邪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从而导致寒湿内盛,困遏脾阳,损伤脾气,引起头身困重、昏然欲睡、倦怠疲乏、泛恶纳呆、口淡不渴、泄泻、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湿邪困脾,脾气虚弱的症状。内生湿邪宜
林某,女,32岁,2019年8月3日就诊。主诉:泄泻2天。患者诉2天前淋雨涉水后出现便次增多,粪质稀溏,时有腹痛肠鸣,稍感恶寒发热,周身酸困,倦怠欲卧,自煮姜茶饮,效欠佳。今日来诊,症见:精神差,倦怠欲卧,昏然欲睡,鼻塞,纳呆,粪质稀,便次多,舌质淡,苔白稍腻,脉濡缓。中医诊断:泄泻,证属寒湿困脾,健运失司。治法:解表化湿,芳香醒脾。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10 g,佩兰10 g,白豆蔻9 g,茯苓15 g,白术15 g,陈皮10 g,厚朴10 g,紫苏10 g,白芷10 g,甘草6 g。服3剂后,病愈。
按 外感暑湿之邪,侵犯脾胃,脾阳被困,导致脾失健运,胃失腐熟,升降失司。方中藿香、佩兰、白豆蔻以芳香化湿醒脾,是为君药;茯苓、白术健脾利湿,陈皮、厚朴疏理脾胃气机,共为臣药; 佐以紫苏、白芷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解表化湿,芳香醒脾之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对气血生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芳香醒脾药在恢复脾胃功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芳香类药物可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消化道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也具有兴奋作用。
参考文献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4-235. [百度学术]
李彦哲.中医对泄泻的辨证论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8):54. [百度学术]
袁成业.醒脾探幽[J].辽宁中医杂志,2007(10):1399-1400. [百度学术]
朱 光. 辨健脾、运脾、醒脾[N].中国中医药报,2017-09-14(4). [百度学术]
李 丹,唐志鹏.再议芳香醒脾药[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2):40-43. [百度学术]
吴 航,赵国惠.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J].河南中医,2012,32(4):408-40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