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统计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不寐的方、药,以期更好地使用经方,提高不寐的临床疗效。
纳入治疗不寐的相关方剂,统计相关方、药的使用频数和占比,并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探讨其遣方用药的规律,为治疗不寐提供参考。
治疗不寐的主要方剂共22首,方中药味最多者为8味,总共用药106味,其中频数大于等于3的共有13味,占整体的48.1 %,四气五味以甘、辛、苦、寒、温多见,药物归经以心、肺、脾和胃经为主。
张仲景治疗不寐善用甘、辛、苦、寒、温之品,药物归经以心、肺、脾和胃经为主,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是治疗不寐的重要原则。
• 作者单位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不寐,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现代医学称不寐为“睡眠障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患病率达10%,持续1个月的失眠经历者约为45.4%[2],是当代亟需解决的社会健康问题。中医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不寐具有较好的疗效,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其有“不得卧”“不得眠”“卧起不安”等描述,其辨证施治为后世诊治该病提供了辨证思路和治则治法。
《伤寒论》中的不寐可见于阳虚的干姜附子汤证、阴虚的黄连阿胶汤证、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类证、燥实内结的大承气汤证、阳虚兼水饮痰浊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阴虚火旺兼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
《金匮要略》中的不寐从发病学角度可分成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独立病证,如《血痹虚劳病脉证》中的虚劳失眠。二是他病的兼见症,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的百合病、狐惑病;《水气病脉证并治》的黄汗;《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心水;《黄疸病脉证并治》的黄疸;《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的吐血、衄血。三是他病疼痛造成的不寐,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的肺痈、咳嗽上气;《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的胸痹;《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的支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的产后腹痛;《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的转胞。
纳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症见不寐且附有方剂的条文,统计治疗不寐的主要方剂共有22首,包括:干姜附子汤、猪苓汤、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类(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类(包括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百合洗方、栝楼牡蛎散)、甘草泻心汤(包括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荚丸、栝楼薤白半夏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汤(包括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十枣汤、木防己汤(包括木防己汤、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小青龙汤、枳实芍药散、肾气丸。
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不寐的方药统计分析
通过对上述22首治疗不寐的主要方剂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其中药味最多者为8味,药味组成为2~5味者占72.6%,可见张仲景配伍精炼、用药精简。见表1。
表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不寐的22首方剂中药味数及占比统计结果
药味 | 方剂 | 占比(%) | 药味 | 方剂 | 占比(%) |
1 |
皂荚丸 |
4.5 |
|
木防己汤 |
|
2 |
百合地黄汤 |
31.8 |
|
大承气汤 |
|
|
干姜附子汤 |
|
|
十枣汤 |
|
|
枳实芍药散 |
|
5 |
酸枣仁汤 |
13.6 |
|
栀子豉汤 |
|
|
黄连阿胶汤 |
|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
|
猪苓汤 |
|
|
泽泻汤 |
|
6 |
桂枝加黄芪汤 |
4.5 |
|
小半夏汤 |
|
7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9.1 |
3 |
厚朴大黄汤 |
4.5 |
|
甘草泻心汤 |
|
4 |
芪芍桂酒汤 |
22.7 |
8 |
肾气丸 |
9.1 |
|
栝楼薤白半夏汤 |
|
|
小青龙汤 |
|
通过对22首主要方剂中用药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可知总共用药有106味,去掉其中重复的药后,统计共用57味中药(见表2)。按频数降序排列,其中频数大于等于3的共有13味,这13味药占整体的48.1%。分析106味药物的组方特点和功效,可见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不寐主要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其中桂枝、芍药最常用,在被称为“仲景群方之魁”的桂枝汤中是调整人体阴阳的关键,桂枝辛温助卫阳、通经络,芍药酸收益阴敛营。助阳药与益阴药共用,共奏调营卫、和阴阳之功[3],是张仲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用阴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体现。
表2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不寐的22首方剂中药物频数、占比统计结果
药物 | 频数 | 占比(%) | 药物 | 频数 | 占比(%) |
桂枝 |
6 |
5.7 |
甘遂 |
1 |
0.9 |
大枣 |
5 |
4.7 |
干地黄 |
1 |
0.9 |
茯苓 |
5 |
4.7 |
瓜蒌根 |
1 |
0.9 |
芍药 |
5 |
4.7 |
苦参 |
1 |
0.9 |
半夏 |
4 |
3.8 |
苦酒 |
1 |
0.9 |
生姜 |
4 |
3.8 |
栝蒌实 |
1 |
0.9 |
枳实 |
4 |
3.8 |
龙骨 |
1 |
0.9 |
干姜 |
3 |
2.8 |
麻黄 |
1 |
0.9 |
厚朴 |
3 |
2.8 |
牡丹皮 |
1 |
0.9 |
滑石 |
3 |
2.8 |
木防己 |
1 |
0.9 |
生甘草 |
3 |
2.8 |
炮附子 |
1 |
0.9 |
泽泻 |
3 |
2.8 |
山茱萸 |
1 |
0.9 |
炙甘草 |
3 |
2.8 |
生地黄汁 |
1 |
0.9 |
阿胶 |
2 |
1.9 |
生附子 |
1 |
0.9 |
百合 |
2 |
1.9 |
石膏 |
1 |
0.9 |
大黄 |
2 |
1.9 |
蜀漆 |
1 |
0.9 |
黄连 |
2 |
1.9 |
山药 |
1 |
0.9 |
黄芪 |
2 |
1.9 |
酸枣仁 |
1 |
0.9 |
黄芩 |
2 |
1.9 |
葶苈子 |
1 |
0.9 |
鸡子黄 |
2 |
1.9 |
五味子 |
1 |
0.9 |
牡蛎 |
2 |
1.9 |
细辛 |
1 |
0.9 |
人参 |
2 |
1.9 |
淡豆豉 |
1 |
0.9 |
知母 |
2 |
1.9 |
薤白 |
1 |
0.9 |
芒硝 |
2 |
1.9 |
雄黄 |
1 |
0.9 |
白酒 |
1 |
0.9 |
芫花 |
1 |
0.9 |
白术 |
1 |
0.9 |
皂荚 |
1 |
0.9 |
川芎 |
1 |
0.9 |
栀子 |
1 |
0.9 |
大戟 |
1 |
0.9 |
猪苓 |
1 |
0.9 |
代赭石 |
1 |
0.9 |
|
|
|
把表2药物以《中药学》[4]为标准,进行四气、五味和归经分析。
由表3可知,通过对药物四气频数和占比的分析,可将四气分为寒凉、平性、温热三大类,其中寒凉药物占40.6%;温热药物占41.5%;平性药物占17.9%。其中,“大寒”“寒”“微寒”“凉”药物频数统计为43,“微温”“温”“热”“大热”药物频数统计为44。四气寓有阴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张仲景灵活运用药物的寒温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恢复脏腑经络正常机能,达到治疗目的。
表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不寐药物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五味 | 频数 | 占比(%) | 四气 | 频数 | 占比(%) |
甘 |
54 |
32.0 |
温 |
30 |
28.3 |
辛 |
41 |
24.3 |
寒 |
26 |
24.5 |
苦 |
37 |
21.9 |
平 |
19 |
17.9 |
淡 |
13 |
7.7 |
微寒 |
14 |
13.2 |
酸 |
12 |
7.1 |
微温 |
9 |
8.5 |
微苦 |
5 |
3.0 |
大热 |
2 |
1.9 |
咸 |
5 |
3.0 |
热 |
3 |
2.8 |
涩 |
2 |
1.2 |
大寒 |
2 |
1.9 |
|
|
|
凉 |
1 |
0.9 |
由表3可知,张仲景治疗不寐善用“甘”味,药物以甘草为代表,属于补益药,体现了“保胃气”的思想。中医认为“人以胃气为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主要指胃的生理功能,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而脾为其行气于三阴三阳,一般多以脾胃合称,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理情况下,脾升胃降,燥湿相济,达到相互调和以养五脏;而当脾胃功能异常,气血生化乏源,心神无所依、无所养,或是脾胃升降失司,浊气不降,上扰心神,都会导致不寐,同时影响五脏六腑功能,机体防御力下降,百病由生。后世医家李东垣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脾胃学说,主张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5]。“甘”味药的使用也说明治疗不寐并非专用安神药,其它种类的药物也具有较好疗效,体现了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排在并列第二位的“辛”和“苦”(包括“苦”“微苦”)体现辛开苦降法治疗不寐的临床思路,张仲景基于《黄帝内经》升降相因说首创辛开苦降法,辛能行、能散,苦能泄、能燥、能坚,辛属阳,苦属阴,辛苦并用,开结降泄,调整气机[6]。不寐的患者心肾不交,肾阴不上滋心阳,心阳不下温肾阴,肾阴与心阳不交,而交通心肾关键在于调畅气机,其中着重调和脾胃,脾胃气机若升降有序,则水火相济、心肾相交,否则阴阳难通,阳不入阴,必致不寐[7]。同时配合协调肝肺,肝升肺降,其中肺主一身之气,对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作用,气机升降相宜则阴阳调和,故可安寐。结合药物四气分析,发现张仲景治疗不寐运用甘辛苦寒温之品居多,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不寐病位在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神安则寐。探求其机理,可以概括为阳盛阴衰,阴阳不交。从虚实角度分为邪扰和正虚两方面,有邪多实,无邪皆虚,虚者以阴虚不足,虚火妄动为主,表现为虚火扰神,实证大多为火热炽盛,邪热上扰神明为主[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作为一切事物的纲领,若阳盛则扰神,阳虚则心神失养,若阴血不足则不能潜阳,阴阳不交则不寐,是以阴平阳秘对睡眠具有重要的影响,若阴阳失调则夜寐不安,故治疗上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为原则。
五脏藏五神的“五神脏”理论提示与不寐的发生关系密切,或虚或实导致五脏藏神功能失调,五神不安,则发不寐[9]。五脏六腑经络上相互属络,生理上密切相关,而病理上相互影响,通过药物归经频数和占比统计,张仲景治疗不寐的用药归经中,虽然不寐的病位在心,但同时涉及肺、脾、胃等多个脏腑,体现其诊疗的整体观,对后世多有启发。见表4。
表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疗不寐药物归经统计结果
归经 | 频数 | 占比(%) | 归经 | 频数 | 占比(%) |
肺 |
63 |
19.2 |
大肠 |
17 |
5.2 |
脾 |
58 |
17.7 |
膀胱 |
17 |
5.2 |
胃 |
50 |
15.2 |
胆 |
8 |
2.4 |
心 |
47 |
14.3 |
心包 |
3 |
0.9 |
肾 |
36 |
11.0 |
小肠 |
2 |
0.6 |
肝 |
26 |
7.9 |
三焦 |
1 |
0.3 |
通过统计分析,张仲景治疗不寐用药中多用甘辛苦寒温之性的药,其中以心、肺、脾、胃经论治为主,从虚实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另外治疗不寐除了与心经密切相关,同时要注重调畅气机,其中以中焦脾升胃降为主,配合肝升肺降调节,以期达到交通心肾,治疗不寐。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17:178.
[百度学术]
2 刘 钰,刘 民.失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1):60-62.
[百度学术]
3 赵昌林,李敏瑶.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运用探讨[J].中医学报,2019,34(8):1605-1608.
[百度学术]
4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5 张佩琛.《伤寒论》之保胃气思想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3):103-104.
[百度学术]
6 张侠福,朱婉华.辛开苦降法治疗不寐临床运用浅析[J].新中医,2016,48(10):193-194.
[百度学术]
7 周天童,张世亮.从调和脾胃治疗不寐验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6):243.
[百度学术]
8 张 芳,刘清泉.失眠的病因病机及脏腑论治[J].河南中医,2019,39(11):1643-1647.
[百度学术]
9 边颖汉,张星平,彭志鹏,等.基于中医五神脏理论谈不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670-67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