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作者单位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脑卒中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又有“中风”“偏枯”之称,是严重危害人类的主要疾病之
体质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体质与部分疾病存在相关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本次调查共纳入533例患者,患者年龄32~93岁,平均年龄(70.28±9.65)岁;男性患者256例(48.0%);女性患者275例(51.6%)。
西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取得符合标准的患者同意后,立刻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两个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由9种体质分属的9个亚量表构成,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回答量表的全部问题,计算每个亚量表的转化分数后依据标准判定患者的体质类
533例脑卒中患者中,平和质114例(21.4%),偏颇体质419例(78.6%)。单一偏颇体质125例(23.4%),复合偏颇体质294例(55.2%),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脑卒中患者在体质的总体分布情况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
将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归类为虚性体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归类为实性体质。419例偏颇体质患者中,虚性体质155例(37.0%),实性体质53例(12.6%),其余211例(50.4%)均为虚实夹杂体质。
脑卒中患者偏颇体质出现的频率为气虚质266例(63.48%)、阳虚质194例(46.3%)、阴虚质194例(46.3%)、血瘀质142例(33.89%)、痰湿质138例(32.93%)、气郁质128例(30.54%)、湿热质61例(14.55%)、特禀质41例(9.78%)。偏颇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居多,湿热质与特禀质较少。
女性患者中阴虚质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注: 两组比较
将调查对象分为成年组(<65岁)与老年组(≥65岁),成年组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比例高于老年组;老年组中痰湿质的比例高于成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
注: 两组比较
中医学认为卒中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虚为发病之本,风、火、痰、瘀等实邪则为发病之
本次调查发现黑龙江地区脑卒中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且患者多为兼夹多种偏颇体质的复合体质,其中50.4%的患者虚性体质与实性体质并见,即处于虚实夹杂状态,调查的结果与传统中医学观点相符。
在体质类型上,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黑龙江脑卒中患者的偏颇体质以气虚质最为常见,阳虚质与阴虚质次之。《明医杂著》云:“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诸症,以气虚、死血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医学发明》中亦提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龚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女性患者更易出现阴虚质。女性由于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特点,易造成血液虚损,血虚而阴亏,故女性易见阴虚质。而对不同年龄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成年组患者中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出现的频率较高,老年患者则以痰湿质多见。《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也。”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成年组人群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免劳心耗神,思虑过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则形成气虚体质。《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阳虚为气虚之极。”《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言:“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患者长期处于元气虚损状态,阳气不能温煦全身,气虚亦不能推动血液运行,长此以往,也易出现阳虚质、血瘀质的征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机能逐渐衰退,脾胃运化失职容易造成痰湿内
体质是人体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体质辨识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意义。相同的病邪入侵人体,病证也会根据体质的不同显现出变化趋势的差异,故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在针药的使用上应当有所调节。对于黑龙江地区的脑卒中患者,针对其常出现的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而采用相应的中药及针灸疗法,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对不同体质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时,应提示患者根据自身体质采取相应的调摄方法,通过体质的调节以预防再发。目前,脑卒中的西医干预措施较为单一,通过体质辨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可实现脑卒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预后防复”。
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纳入调查的患者的常居住地以哈尔滨市区为主,而省内其他市县的样本量较少,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拟扩大调查范围、增加样本量,争取对黑龙江省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推进本省脑卒中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巢宝华,刘建民,王伊龙,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成就、挑战和应对[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7):625-631. [百度学术]
KIM AS, CAHILL E, CHENG NT.Global stroke belt: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troke burden worldwide[J].Stroke, 2015, 46 (12) :3564-3570. [百度学术]
MORAN A, GU D, ZHAO D, et al.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markov model and risk factor scenario 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del-China[J].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0, 3 (3) :243-252. [百度学术]
王陇德,王金环,彭 斌,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4):217-224. [百度学术]
倪 诚,李英帅,王 琦.中医体质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J].天津中医药,2019,36(2):108-111. [百度学术]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百度学术]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百度学术]
闵佳钰,孙淑娴,包 蕾,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颁布后 5年内中医体质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599-601. [百度学术]
喻腾云,吴艳华,孙寒静,等.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病因病机的层次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6,36(4):328-33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