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纳入国内所有评价中医体质类型与肠息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3 软件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4.0对横断面研究进行Meta分析。
纳入18项横断面研究和3项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总计4423例。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和阳虚质占肠息肉患者人群中的比例分别为21%(95%CI:16%-25%)、19%(95% CI:15%-24%)、17%(95% CI:13%-22%)和16%(95% CI:11%-21%)。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湿热质人群在肠息肉发病风险的OR值为21%[95% CI(16%,25%),Z= 9.49,P<0.01],其余体质类型在肠息肉发病的风险中无统计学差异。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中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痰湿质居多;在华北地区以阳虚质居多;在东北地区以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居多。在西南地区以气虚质、湿热质居多。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
我们通过计算机对国内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检索年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20年7月1日。检索词主要包含“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体质”等。
由2名经过培训的评价员独立进行,若有分歧可相互讨论解决,必要时需要第三名评价员。根据预先制定的检索策略对各大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导出检索到的文献题录,通过NoteExpress软件管理检索结果,建立数据库,去除重复研究。通过文献管理软件阅读题目和摘要对文献进行初筛。初筛选出的文献进一步下载全文,根据文献中的方法学部分等相关信息,来确定文献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并决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的内容:(1)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2)研究类型;(3)纳入人群的基本特征,如年龄、诊断标准、对照组排除目标疾病的方法等;(4)各组样本量、各中医体质类型数量。
本研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评价标
初检各个数据库共得到355篇文献,去除重复题录后得到258篇文献,再通过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及原文,经逐层筛查后,最终纳入21项研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
纳入的21项研究中,3项为病例-对照研
18项研

图2 肠息肉患者中湿热质比例的 Meta 分析
18项研

图3 肠息肉患者中痰湿质比例的 Meta 分析
18项研

图4 肠息肉患者中气虚质比例的 Meta 分析
18项研

图5 肠息肉患者中阳虚质比例的 Meta 分析
在肠息肉患者中平和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和特禀质的分布比例低于10% ,其Meta分析结果见
共有3项病例-对照研
Meta分析结果显示:OR=1.96,95%CI:(1.34-2.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湿热质与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有关。详见

图6 肠息肉患者和一般人群中湿热质比例比较的 Meta 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OR=1.71,95%CI(0.61-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湿质与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无显著的关联。详见

图7 肠息肉患者和一般人群中痰湿质比例比较的 Meta 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OR=1.03,95%CI(0.32-3.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质与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无显著的关联。详见

图8 肠息肉患者和一般人群中气虚质比例比较的 Meta 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OR=0.97,95%CI(0.65-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阳虚质与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无显著的关联。详见

图9 肠息肉患者和一般人群中阳虚质比例比较的 Meta 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OR=0.44,95%CI(0.15-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阴虚质与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无显著的关联。详见

图10 肠息肉患者和一般人群中阴虚质比例比较的 Meta 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OR=0.76,95%CI(0.34-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特禀质与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无显著的关联。详见

图11 肠息肉患者和一般人群中特禀质比例比较的 Meta 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OR=0.30,95%CI(0.01-6.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平和质与肠息肉的发生可能无显著的关联。详见

图12 肠息肉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平和质比例比较的 Meta 分析
按照研究地域不同划分为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和西南5个亚组进行Meta分析。对湿热质的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华南地域研究样本中湿热质比例最高(25%),其次为华东(22%)、东北(21%)、西南(15%)和华北(12%)。对痰湿质的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华南地区研究样本中痰湿质比例最高(24%),其次为华东(22%)、东北(19%)、华北(18%)、西南(9%)。对气虚质的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研究样本中气虚质比例最高(20%),其次为西南(17%)、华南(17%)、华北(16%)和华东(11%)。对阳虚质的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研究样本中阳虚质比例最高(29%),其次为华北(20%)、华东(13%)、华南(6%)和西南(6%)。详见
本研究采用NOS量表对病例对照研究的质量进行了评价,1项研究被评为9分,1项研究被评为8分,1项研究被评为7分,详见
注: ①病例确定是否恰当;②病例的代表性;③对照的选择;④对照的确定;⑤设计和统计分析时考虑病例和对照的可比性;⑥暴露因素的确定;⑦采用相同的方法确定病例和对照组暴露因素;⑧无应答率
基于横断面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在肠息肉人群中湿热质的比例为21%(95%CI:16%-25%),痰湿质比例为19%(95%CI:15%-24%),气虚质比例为17%(95%CI:13%-22%),阳虚质比例为16%(95%CI:11%-21%),平和质比例为9%(95%CI:6%-12%),气郁质比例为9%(95%CI:7%-11%),阴虚质比例为7%(95%CI:5%-10%),血瘀质比例为7%(95%CI:5%-9%),特禀质比例为1%(95%CI:1%-2%)。基于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湿热质发生肠息肉风险的OR值为1.96(95%CI:1.34-2.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肠息肉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因此根据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和阳虚质是肠息肉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其中湿热质可能是导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肠息肉患者人群中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一般人群的全国常模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2015年-2017年开展的全国范围108015例大样本数据中医体质横断面研
中医理论还强调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地区人群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的差异,因此我们从各体质的地域分布比例来分析。本研究发现肠息肉患者中最为常见的4种中医体质在地域上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中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痰湿质居多,比例分别为22%、22%和25%、24%;在华北地区以阳虚质(20%)居多;在东北地区以湿热质(21%)、痰湿质(19%)、气虚质(20%)、阳虚质(29%)居多。在西南地区以气虚质(17%)、湿热质(15%)居多。
本研究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发现,目前开展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肠息肉相关性的横断面和病例对照研究尚存在较大的问题: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组人群来源多为医院而非社区。AHRQ 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中各个条目的报告率不高,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倚风险较高。同时有些研究的基本信息报告不够全面,缺少对体质类型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对肠息肉患者中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比例进行了荟萃分析,同时按照地域的不同进行了亚组分析。但由于中医体质学的横断面研究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以下局限性:各研究间存在高度的异质性,故导致Meta分析结果偏倚风险;本研究仅对地域不同进行了亚组分析,尚未对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相关生化指标等因素进行深层次研究。
根据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肠息肉患者的体质以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居多,尤以湿热质最为常见,可能是导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但由于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特殊性,导致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偏低,建议以后的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尽可能的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减少偏倚的产生,提高研究质量,为“辨体-辨证-辨病”体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龙思丹,季双双,姚树坤.肠息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与生活习惯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4):319-322. [百度学术]
韩 冰,申玉翠,徐建华,等.985例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肠息肉临床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2016,21(3):161-164. [百度学术]
王 琦.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抓手”[J].环球中医药,2008,3(3):5-6. [百度学术]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百度学术]
曾宪涛,刘 慧,陈 曦,等.Meta分析系列之四:观察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4(4):297-299. [百度学术]
崔洋阳.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指标相关性分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百度学术]
董月秋,李 垚,郑 玉,等.200例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关系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41-42. [百度学术]
何 媛.大肠息肉相关因素、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分型及干预策略[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百度学术]
李玉婵.大肠腺瘤组织学分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太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6. [百度学术]
刘丽婷.基于四象学说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与体质的关系[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百度学术]
刘 杨,冯玉霞,闫思蒙,等.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6):291-293. [百度学术]
罗 芬.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调查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百度学术]
吕 琨,杜文章,脱璐尧,等.结肠管状腺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14(1):232-235. [百度学术]
苏 雅.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体质分型的关系[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百度学术]
谭玮璐.复发性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及中医体质调查[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百度学术]
王 博.大肠息肉的中医辩证分型及其与体质关系的探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百度学术]
王 斐.胆囊疾患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探讨与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百度学术]
王青松.大肠腺瘤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性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百度学术]
王仕衍.复发性大肠息肉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百度学术]
王文荣,苏微铃.大肠腺瘤性息肉中医病因及体质学病例对照研究[C] //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论文集.2017:6. [百度学术]
王亚茜.绵阳市中医医院复发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临床调查[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百度学术]
许秋霞.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中医体质类型分类规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百度学术]
闫思蒙,刘 杨,麻树人,等.20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760-761,772. [百度学术]
于春月,赵雪香,王文婷,等.大肠息肉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调查分析[J].中医学报,2019,34(12):2665-2669. [百度学术]
赵喜颖.基于“治未病”理论腺瘤性大肠息肉中医防治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百度学术]
郑卫方,胡骁栋,殷子涵,等.兰溪市社区居民大肠息肉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J].预防医学,2019,31(4):341-345. [百度学术]
白明华,王 济,郑燕飞,等.基于108015例样本数据的中国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6):498-50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