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自2019年12月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的特点,从中医角度来看,本病属湿疫,是从口鼻进入人体,潜伏在肺、脾、三焦,经过潜伏期后伏邪外发才出现典型症状的疫病,故透邪解表是其基本的治疗思路。
• 作者单位 1.泉州市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2.永新县中医院(江西 吉安 343400);3.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自从2019年末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来,感染人数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我国积极推动各项防控治疗工作,并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疫情控制良好。目前对此病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辨证论治有较大优势。且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次COVID-19的发病症状以发热、咳嗽、乏力、腹泻为主,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潜伏期,这使疫情的控制难度变大。新型冠状病毒潜伏的特点与中医伏邪的发病特点有着类似的规律,为提高临床疗效,有必要从伏邪致病方面探讨COVID-19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在古代称为“疠气”或“疫毒”。以往大家对疠气的认识,除了“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之外,还认为其发病比六淫更加急骤,来势凶猛,但多忽视有些瘟疫具有潜伏期的特点。而此次COVID-19的潜伏期是1~14天,最长为24天,具有邪气潜伏(在《中医大辞典》中被称为伏邪,即伏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的特点,因此可称此次COVID-19为“伏气疫病”。在历代医家治疗瘟疫的文献中,不难发现从伏邪论治瘟疫的记载。明代温病医家吴又可所著之《温疫论》言:“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伏藏在膜原,需通过战汗使伏邪达表而解,创立达原饮为其治。
从 COVID-19暴发的时间来看,2019年腊月为一年当中之大寒时节,为寒气当令;从地点而言,国内起源于地处江汉平原之东的武汉,长江流经市内,多条支流汇入,河道交错,湖泊众多,且水域辽阔,所占比达全市总面积的25%,故而造成了武汉气候潮湿、湿气偏盛的外部环境。此外,2019年冬为暖冬,寒水不收而湿邪更易弥漫,但毕竟为冬季,大部分地域多偏于寒湿,故新冠病毒的暴发或流行离不开湿这个环境因
此外,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从口鼻而入,符合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言“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的特
新型冠状病毒经口鼻直中肺脾,流连三焦,正如吴又可于《温疫论》中所言“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
正气,指人体禀赋素质,包括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以及所具备的天然抗病能力、适应能力和自身调节能
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环境对于潜伏体内之邪气的发病时间、发病证候、证候特征等方面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包括四时气候的寒温变化、五运六气及新感之邪等。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尤其是自然界之气候一直在不断的更替变化,机体的状态也随之改变。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于冬至过后,为一阳渐生,而寒湿潜藏在肺,在正气与逐渐温暖的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在体内发生着由寒化热的一系列变化,因而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受到自然气候由寒变热的影响,伏邪可能由内而外引发一系列疾
因伏邪导致的疫病宜以透邪解表为其治疗大法,如吴又可于《温疫论》中所说“今邪在半表半里,表虽有汗,徒损真气,邪气深伏,何能得解?……此时表里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湿透,邪从汗解,此名战汗”。透邪解表即通过透邪法,促进气血流畅,保证病邪向外出表的通道畅通,使怫郁之邪热由里向外透发,战汗而
因此次COVID-19以湿为主,又有己亥年脾土虚弱之基础,故其治尤应注重将健脾除湿的思想融入到遣方用药之中。另外,2020年初之气,客气寒水克火,主气木被寒水所困,并被燥金所克,导致肝升发不利,气机升降不调,故治疗时还需注意疏肝。此外还要考虑寒水的影响,需注意辛温解表,若有里热尚需结合清里热。
王某,女,21岁,未婚,在武汉打工,2020年1月24日初诊。主诉:发热2天。现病史:患者2天前自武汉返乡后出现低热,具体体温不详,伴鼻塞流涕,稍咳嗽,无明显咳痰,无胸闷气促,无头痛,无恶心呕吐,精神、睡眠及食纳一般,大小便通畅。查体:T 37.6 ℃,P 88次/分,R 20次/分,BP 128/90 mmHg,神清,查体合作,皮肤无黄染,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8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平素体健,否认慢性病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月经正常,平素有少许白带,末次月经为2020年1月17日。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数5.52×1
2020年2月1日二诊:患者1月31日共服上方1剂半即3包中药后,体温逐渐下降至37.1 ℃,今晨6点体温36.5 ℃,但服用上方后大便次数增多,约2次,质稀,非水样,仍偶有干咳,少许白稀痰,服药后稍感口臭,食欲较前好转,自感轻松,无胸闷、气促,舌质偏暗红,苔稍白腻。未切脉。考虑患者已无恶寒、发热,现干咳、少痰、大便次数增多,治以宣肺降逆、祛湿止咳为主。方以小柴胡汤合厚朴麻黄汤加减,药用:柴胡24 g,黄芩 9 g,法半夏15 g,厚朴15 g,麻黄10 g,干姜10 g,五味子10 g,细辛6 g,杏仁10 g,生石膏20 g(先煎),藿香10 g,浮小麦30 g,炒薏苡仁30 g,前胡10 g。2剂。文火煎取400 mL,每次200 mL,每日2次,早晚温服,服药后注意避风寒,忌食生冷。
之后以二诊的处方为底方随症加减,期间体温均正常,患者诉无明显不适。2020年2月10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数8.27×1
按 此患者自武汉返乡后出现发热,通过对病史的收集和辅助检查结果,确诊为COVID-19,属中医疫病。从中医角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湿疫,邪气从口鼻而入,伏藏在肺,在郁而化热及自然气候逐渐温暖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内发生了由寒化热的改变,如发热、口干、干咳、小便黄、面色红等症状,同时伴有的恶寒、肌肉酸痛则为表有寒湿所致,为外邪引动伏邪而发病。此外,患者还伴有头痛(以两侧为主)、口干口苦、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