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秉钧在其著作《疡科心得集》中首次提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从会阳穴所处的位置、足太阳膀胱经是湿热所聚之腑的特性、肛痈等疾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与应用。通过对该理论进行探析可知,《黄帝内经》是“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的源头,历代医家在肛门疾病的针灸治疗、中药方剂组方思路等方面对该理论均有应用,该理论是对前人学术思想的总结。
• 作者单位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山东 济南 250014)
“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首见于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疡科心得集·辨肛门痈脏头毒偷粪鼠论》载:“盖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足太阳会阳穴在肛门之旁。是经为湿热所聚之腑,此处生痈,每于酒色中伤,湿浊不化,气不流行者多……此疡虽有三名,其实总归湿热下注而结,用药治法俱同,故并而论之。”高秉钧从足太阳膀胱经会阳穴所处的位置、足太阳膀胱经是湿热所聚之腑的特性、肛痈等疾病的病因病机等几个方面,对“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进行了阐述与应用。
关于会阳穴位置的描述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会阳,一名利机,在阴毛骨两旁。
“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中关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所过、主治病候的论述。《灵枢·经别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肛门部位的疾病时多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其中,承山穴常作为治疗痔疾的主穴而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针灸甲乙经·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中痔疾的针灸治疗就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明·高武所著《针灸聚英》载“承山……主大便不通,转筋,痔肿……
内治方剂组方思路对“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的印证主要体现在分经用药与引药归经两个方面。李东垣受《黄帝内经》中“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燥,病在手太阳……”等论述以及张元素药物归经、引经药理论的影响,对分经用药与引经药的应用十分重视,其著作《兰室秘藏》所载秦艽羌活汤是能够体现肛门病从足太阳膀胱经辨证、组方的代表方剂之一。《兰室秘藏·痔漏论》曰:“治痔漏成块下垂,不任其痒。羌活一钱二分,秦艽、黄芪已上各一钱,防风七分,升麻、炙甘草、麻黄、柴胡已上各五分,藁本三分,细辛少许,红花少许。上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空心服之,忌风寒处大小便。
高秉钧“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理论根植于《黄帝内经》以及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学术细想,是对肛门疾病辨证论治思路的一种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及学术价值。临床上,部分肛门疾病如痔疾的辨证论治多着眼于胃与大肠,对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以及相关引经药物的应用不够重视。该理论有助于多角度认识肛门疾病的发生发展,开拓临床思路,对肛门疾病的保守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继承与发掘。
参考文献
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8. [百度学术]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 [百度学术]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7. [百度学术]
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6. [百度学术]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 [百度学术]
明·高 武.针灸聚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 [百度学术]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