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济生方》等医籍进行梳理,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是受五运六气理论(即王冰注解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以相火代之)的影响。六气中君火、相火二气的关系被引入到人体后,广大医家产生了何火以生脾土的思考;相火代行君火之令的出现,为相火生脾土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
▲通讯作者 李兰珍,女,教授。主要从事《黄帝内经》理论与临床研究。E-mail:Lilanzhen@gszy.edu.cn
• 作者单位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五行学说的诞生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被用以解释五脏的生理、病理特性及说明五脏间的联系,并根据五行间的生、克、乘、侮关系而制定治法,如“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其中“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皆是根据五行相生关系所制定的治法,前三法均符合五行与五脏相配属的关系,唯独“益火补土法”不符合这样的关系。文献多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主要是受命火理论兴起的影响。笔者通过梳理古医籍,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实际是受五运六气理论(即王冰注解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以相火代之)的影响。
五行之中“木”“土”“金”“水”皆一,唯“火”有二,其发端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说,由此也拉开“二火”学说的序幕。王冰注之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尔。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曰相火以位。
王冰所注本指六气中君火之火令由相火代行,是指六气的关系,后世医家多宗此说,并将其由阐释六气中君火、相火二气的关系引申到阐释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关系之中,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又曰:“少阳相火之热,心包、三焦之气也。
“益火补土法”是根据《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相火究竟寄于何处,历代医家各有所说。但以三焦、包络说、肝肾说、命门说等为主,其中尤以肾阳命门说影响最大。如《景岳全书》言:“正以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心有所动,肾必应之。
相火所寄之处,虽然众说纷纭,但很多医家皆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相火都可生脾土,唯独肾阳命门之火可生脾土。如《普济本事方》言:“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是为真火,上蒸脾胃,变化饮食,分流水谷,从二阴出,精气入骨髓,合荣卫行血脉,营养一身。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以为血肉也,其余则为小便。”又言“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能上,此板则终不能润也。火力者,则是腰肾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干渴也。
临床中对于脾阳不振之病证的治疗,历代医家也多从肾阳命火衰微不生脾土而立论,如《医碥》论及不能食时就有“命门火衰致脾胃虚寒而满者
关于“益火补土法”的使用,唐以前所益之火多指心火,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者。方中桂枝辛甘温通,色赤入心,寓补心火生胃土之意。《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治胃气虚寒,以干呕、吐逆、吐涎沫为主症,用半夏干姜散。方中干姜温心阳、暖胃土,半夏降逆止呕。其他如大建中汤证、黄芪建中汤证在治法和药物配伍方面均包涵着同一个宗旨:子病从母治,虚则补其
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所载治疗脾胃诸疾的方药也多从心脾关系入手,如治疗胃反、胃虚寒时多使用桂心、薤白、柏子仁等入心经的药物。但在《外台秘要》中已经有益相火以生脾土的萌芽,如论述消渴时说:“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得润也。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
至宋元时则进一步发展,如《济生方》言:“大抵不进饮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谓焉。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
而到明清时期“命门火”理论兴起,则使益相火生脾土的治法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众多医家皆认为“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如《景岳全书》指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气始于下,则三阳从地起,而后万物得以化生。岂非命门之阳气在下,正为脾胃之母乎?
“益火补土法”所益之火从温心阳(君火)到益肾阳命火(相火)的转变,实际是以王冰注解“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以温心阳生脾土为主,在此之后才出现益肾阳命火以助脾阳的治法,并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在天之六气中,君火不主令,其火令由相火宣行。人体中心火为君火,肾阳命火为相火,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代医家将“君火不主令”理论引入人体后,人体中君火之令亦由相火宣行,则生脾土之火自然由心火转为相火,使得“益火补土法”从温心阳以生脾土转变为补肾阳命火以生脾土。“益火补土法”由补心阳生脾土到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转变是受五运六气理论(即王冰注解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君火不主令,以相火代之)的影响。实际上命火理论的兴起,亦与此有关。《难经》中虽已有左肾右命门的论述,但并没有撼动心火在人体中的地位,在“君火不主令”思想出现后,才使得命火理论的兴起有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二火学说的提出使广大医家有了何火以生脾土的思考,而君火不主令、相火代行火令的问世,则为相火生脾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命火学说的兴起;命火理论的兴起,则推动命火肾阳生脾土理论的发展,并使其占据主导地位。
“益火补土法”的变迁历程基本与五运六气学说发展历程吻合。运气学说兴起于唐朝,即王冰将七篇大论补入《素问》中,基本在同一时期出现了益相火以生脾土的萌芽;宋元时期,五运六气进入昌盛时期,运气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益相火生脾土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代表方剂;明清时期,运气理论进一步发展,临床医家继续探讨运气理论,进一步把运气理论用于诊断治疗中,益相火以生脾土基本占据主导地位,鲜有以心火生脾土立论
参考文献
王 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318. [百度学术]
芳村恂益.二火辨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20. [百度学术]
苏 颖.中医运气学[M].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20,45-48. [百度学术]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5. [百度学术]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 [百度学术]
朱丹溪.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46. [百度学术]
周之干.慎斋遗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3. [百度学术]
王玉兴.难经三家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91. [百度学术]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5,652. [百度学术]
黄元御.素问悬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08. [百度学术]
江涵暾.奉时旨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3. [百度学术]
黄庭镜.目经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百度学术]
江 永.河洛精蕴[M].北京:学苑版社,2012:113. [百度学术]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4-95. [百度学术]
吴荣祖.陈菊仙医师运用补火生土法治疗消化道溃疡经验[J].云南中医药杂志,1992,13(3):4-6. [百度学术]
陈世铎.外经微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142. [百度学术]
何梦瑶.医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5. [百度学术]
吴 昆.医方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9. [百度学术]
汪 昂.医方集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7. [百度学术]
夔 明.试谈补火生土[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2):8-9. [百度学术]
王 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17. [百度学术]
王道瑞,申好真.重辑严氏济生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 [百度学术]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29. [百度学术]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22-24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