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致病特点,属中医“疫病”范畴。我国传统医学在抗疫防疫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三虚”致疫理论提出了疫病发生的三大条件。本文基于“三虚”致疫理论浅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条件,提出注重运气、调理脏腑阴阳、避其毒气、三因制宜抗“三虚”以防治疫病。
▲通讯作者 吴松鹰,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E-mail:wusyfjtcm@sina.com
•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2019年底开始暴发的一种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急性感染性肺炎。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最先暴发疫情的城市。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对于疫情的蔓延及进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疫情中,中医药的介入在疾病的各个阶段显现出可观疗效,防控专家也主张按照患者体质、病情、气候条件等不同情况辨证施治,这与中医“三虚”致疫思想有相通之处。本文基于“三虚”致疫理论浅探新冠肺炎的发病条件,试图探索中医药防治疫情的新思路和方法。
“三虚”是中医理论的特有概念之一,首见于《黄帝内经》,其多篇对“三虚”进行了论述。如《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云:“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乘年之衰”意为五运不及、司天在泉之气失守、流年逢忌及冬至、夏至特殊节气;“逢月之空”为下弦月至次月上弦月;“失时之和”指四季气候失常和违背四时规律的作息方式。在这“三虚”时间之际,人体神气较为涣散,易受虚邪贼风侵袭,强调了天时的变化对机体正气强弱的影
在《黄帝内经》中,“天虚”主要是指五运六气的反常变化。《素问·刺法论》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天虚会引起运气的暴郁,是疫疠之气萌发的时间条件。异常气候会使受灾人群的免疫力和自身调节功能下降,进而诱发疫病的流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虚弱是易受疫疠之气侵袭的重要内因,同时又逢天运异常改变,使得疫毒之邪侵犯人体而导致发病,人体又进一步为瘟疫的流行传播提供了载体。目前新冠肺炎患病及病情较重者以老年人居多,而治愈人群以青壮年占多数。究其缘由,青壮年气血充足,营脉通利,卫气固外,有利于抵邪外出而愈;而随年岁增长,脏腑功能渐衰,肺气不足无力抵抗外邪,加之平素基础疾病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除了年龄因素,人体正气强弱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武汉当地居民饮食结构主要以面食、生冷海鲜等食物为主,厚重黏腻阴寒之物阻碍脾胃运化。非时之气夹时疫之毒侵袭人体,戾气随呼吸而入首犯于肺,累及中焦脾胃,脾胃运化功能进一步受损,导致湿浊毒邪无以为运;甚则从营入血,扰动神明,若逆传心包或见变证危
“邪虚”意指外邪或非时之气化生疫毒直接侵犯机体,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全球生态环境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自然环境的变化亦会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人类与生态的失衡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成疫病肆虐的诱因。清·缪问所注《三因司天方》指出,在“天、人、邪”三因之中应尤其重视司天之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理论不仅能提示疫病发生的时间周期,还对疫病的病机、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
脏腑阴阳平衡、正气充足是抵御疫毒的关键,也是疫病预后的关键。而顾养正气需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亦即调节人体机能以适应外界环境改变,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人已将熬夜、嗜酒应酬当成常态,破坏人体气血正常运行,应“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调精养神以养正气。饮食清淡,顾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方能使营卫之气和调,而不良的饮食习惯易导致疾病的产生与流行。《古今录验》五疰丸的用药禁忌就明确提出“忌……冷水、生血物和狸肉
《素问·刺法论》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古人意识到“避其毒气”是防止疫病流传的重要措施。《晋书·王彪之传》云:“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若群体三人以上发病,官员们即使无病,也存在病菌携带的风险,需隔离百日后方能上朝,对传染源进行隔离是将疫情局限在最小范围内的有效手段,体现科学防疫的思
时令气候因素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影响较大,甚至导致病理改变,因此在特殊的气候和时间节律下需注意治疗宜
我国COVID-19疫情虽首发于鄂地,但疫气随地域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性质。岭南之地位居东南沿海,气候炎热潮湿,加之居民喜食生冷鱼鲜诸物,多属湿热脾虚体质,疫气达于此地易夹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故此次疫病在岭南之地多湿、热、瘀、毒、虚,根据湿热比重的不同予达原饮、银翘散合三仁汤等加减辨证施
人虽然都是自然的产物,但不同个体间形体结构、生理状态、情感心理、适应能力、病理转归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是用药要因人而异的根本原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黄帝内经》最基本的病因观。因此,调整天人关系也就成为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思
参考文献
冯丹丹,朱杭溢,傅晓骏.朱丹溪对《内经》三虚理论的继承与发挥[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1):23. [百度学术]
苏 颖,岳冬辉.《内经》运气变化与疫病发生相关性探析[J].陕西中医,2009,30(12):1689-1690. [百度学术]
顾植山.“三虚”致疫——中医学对疫病病因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350-351. [百度学术]
范逸品,王燕平,张华敏,等.试析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中医杂志,2020,61(5):369-374. [百度学术]
刘柳毅,刘丽君,周本杰.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与防治[J].中国药业,2020,29(5):23-26. [百度学术]
顾植山.五运六气疫病预测的科学态度和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疫病预测多学科研讨会论文集[C].2010:1-23. [百度学术]
顾植山.五运六气看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J].世界中医药,2020,15(2):144-149. [百度学术]
孙润菲,孙明瑜.中医抗“疫”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带来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3):123-126. [百度学术]
窦晓鑫,杨玉莹,卜志超,等.试从中医角度认识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天津中医药,2020,37(2):137-140. [百度学术]
马战平,刘羿彤,刘莉君.中医方法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路探微[J/OL].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1-4[2020-04-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501.r.20200319.1200.004.html. [百度学术]
张馨月,郑佳昆.从戾气学说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诊治[J].河南中医,2020,40(3):336-338. [百度学术]
王东军,孙 璇,孙 旭,等.基于张仲景疫病理论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六经、三焦证候与调治策略[J].天津中医药,2020,37(7):733-738. [百度学术]
于铁成.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谈对非典的中医治疗[J].天津中医药,2003,20(3):50-52. [百度学术]
陈璧羡.对《近1200年疫病流行与干支纪年的相关性研究》的再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1):647-649. [百度学术]
秦延安. 再现古人防抗瘟疫的智慧[N]. 山西日报,2020-03-06(11). [百度学术]
李 阔,邱瑞瑯.基于“天时”与“人和”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预防对策[J].中医学报,2020,35(3):477-482. [百度学术]
吴英杰,付小宇,张新雪,等.基于“三因制宜”原则探讨新冠肺炎不同中医方案的差异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3):17-24. [百度学术]
杜婷婷,宋忠阳,雍文兴,等.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对中医疫病及治疗理论的思考[J].医学争鸣,2020,11(3):20-23,27. [百度学术]
林 琳,陈远彬,谈馨媛,等.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J].中医杂志,2020,61(14):1197-1199. [百度学术]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黑龙江省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第三版) [EB/OL].(2020-03-01)[2020-03-09].http://yiqing.ljjk.org.cn/index/Plan/newsinfo/id/431.html. [百度学术]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二版)的通知 [EB/OL].(2020-02-03)[2020-02-22].http://wsjk.gansu.gov.cn/single/10991/83576.html. [百度学术]
李志更,潘桂娟,刘理想.《内经》因人制宜思想探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997-999. [百度学术]
张 震,李 浩.中医药治疗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疾病探讨[J].北京中医药,2020,39(2):104-108. [百度学术]
翟志光,李志更.从三虚致疫探讨治疗流感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7):727-72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