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种致病因素都可引起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不通而导致疾病。对于这些疾病,中医往往采用“通法”来进行治疗。“通法”作为重要治法,虽列八法之外,但该理论源于《内经》,且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就临床治疗而言的“通法”,不能仅以狭义“通下”一法言之。其含义既包括扶气血、协调脏腑关系,解决“化源”之物质基础生成不足;又包括祛邪气、疏通经络气血、疏布津液,以解决“运行”之道路阻塞。基于对《内经》以及相关著作的探析,认为“通法”在扶正祛邪治则的指导下,可包括“通营卫法”“通脏腑法”“通经络法”等。
• 作者单位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河西学院丝绸之路中医药研究中心(甘肃 张掖 734000)
《素问·热论》言:“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假若脏腑、荣卫一有不通,则会引起病变。清人林佩琴在《类证治裁
就“通”的词义而言,《说文解字·辵部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在治疗方面提出了“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灵枢·邪客》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治疗失眠,其中“通”主要表示营卫气血的“流通”及经脉通道的“畅通”。《金匮要略
就临床治疗而言的“通法”,不单仅以狭义“通下”一法言
《素问·痹论》言:“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卫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营卫和谐,内而充养脏腑,外而温润皮肤腠理、筋骨官窍,亦是五脏六腑自身摄纳、生化等功能正常的体现。
《灵枢·邪客》言:“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常以半夏秫米汤“通其道而祛其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调经论》曰:“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素问·风论》言:“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综合来看,营卫不和,腠理失卫,防御功能减退,则邪气侵袭,诸邪杂合易导致痹阻不通,进而成疾。
《内经》多以针刺、艾灸祛郁邪通营卫。从《素问·骨空论》所云“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挟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可知,治疗以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祛邪以调节营卫之气运行。亦有后世刘完素倡宣通玄府法,制防风通圣散开郁祛邪,使郁积之邪得散,结自通,营卫行,玄府便得养。
《素问·调经论》言“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经隧”为五脏通达以行气血精微物质的道路所
故施治于五脏时,既要扶气血以补不足,又要给邪以去路,使五脏脏气运行通畅。《续名医类案·内伤
《素问·五藏别论》言“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六腑的生理特点为受盛和传化水谷。《蠢子医
故施治于六腑时,必须顺应六腑“通”的生理特点。诸如张仲景以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顺势以祛邪气,可直接着眼于邪气以解决道路阻塞,便可“祛邪”;《千金方》多见以大黄配姜、桂,人参佐硝、黄,补泻兼施,“祛邪”与“生气血”并举;张从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水》言:“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可见,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因而通络法的治疗主要在于通气血。而经络病多以气血虚实并见,如《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病久经络失养,气血营卫化生一有失常,则经络失养不通而病,并见络脉瘀滞、痹阻不通。
经络瘀滞、痹阻不通之实,多以针灸、刺络之法治之以扶正祛邪。《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诊断经脉的虚实,便可以补虚泻实治疗。《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经陷下者,火则当之。”若针刺所不能治疗者,宜以灸法治疗。《素问·缪刺论》提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灵枢·寿夭刚柔第六》则言“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指出了病邪侵入络脉时,可缪刺及刺络放血。
《灵枢·经脉》言:“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气血有源,经络便有物质基础可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为濡润血络之质所在,故而在治疗血络受伤时,应该在补法当中兼有通散之势。《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因辛味之药可开散腠理、通行气血、畅达经络,所以辛散能通,气血郁结以辛散通之,又因润多入络,治疗多兼以润补血络,使得血之精微调达无碍且布散全身血络。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参考文献
林佩琴.类证治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17. [百度学术]
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6. [百度学术]
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40. [百度学术]
郭 彧.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0:301. [百度学术]
张双棣.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6:23. [百度学术]
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 [百度学术]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 [百度学术]
高世宗.医学真传[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3. [百度学术]
王邦才.通法发微[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3):157-159. [百度学术]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8. [百度学术]
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 [百度学术]
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5. [百度学术]
魏之琇.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8. [百度学术]
龙之章.蠢子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2. [百度学术]
李延昰.脉诀汇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9. [百度学术]
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65. [百度学术]
叶天士.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0-1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