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的必经始动环节,其病程迁延,病情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导致胃癌的发生。中医健康管理本着“治未病”思想,以状态为核心进行全程式、连续性服务,顺应“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变,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因此,本文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发病特点,从管理方式、疗效评价两个方面探讨其中医健康管理模式,以期实现实时评估、有效防控,达到阻断胃癌发展进程的目的。
• 作者单位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22)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PLGC)指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两种病理学改变,常伴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患者可出现胃胀、胃痛、嗳气、恶心、泛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约为1.2%~7.1
当代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多从“胃脘痛”“胃痞”“嘈杂”“反胃”来进行认识和论治,归纳起来主要认为本病在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物攻伐、感受外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气滞、湿热、痰湿、瘀血等病理因素阻滞胃中,妨碍其正常生理功能,最终形成本虚标实的病机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生克制化,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邓铁涛教授认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生不仅关乎本脏,也可因其他脏腑疾病发展而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言明在疾病传变过程中肝木易乘脾土,肝木受邪发病极易累及脾胃功能而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日久湿浊瘀毒阻于胃络,气血生化乏源,胃络失养,胃黏膜逐渐萎缩甚至出现癌变。另外,机体的老化、情志的焦虑或抑郁也会加重病情。《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就曾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普遍升高,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与年龄老化有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轻重程度还与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差异等密切相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言“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易受四时气候的影响而出现春天加重、夏天稳定、秋天转好以及日出时加重、日落后好转、下午3~5时相对平稳的变化。气候急剧骤变、冷热刺激也容易导致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功能运行障碍,从而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胃喜燥而恶湿,以通降为顺。长江以南地区大多阳热潮湿,对脾胃功能影响较大,加之过食肥甘滋腻、辛辣烟熏制品,湿热困脾,胃腑通降不畅,内外环境双重刺激也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不仅如此,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存资源污染、高压工作强度、繁复人际交往都在影响着本病的发展方向及预后。因此有必要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病特点进行长期、有效地中医健康管理,监控疾病进展,阻断胃癌发生。
中医健康管理运用整体观念的核心思想,将中医四诊疗法同现代健康管理的模式、技术、方法相融合,提供信息采集、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从而对人体生命活动全过程的状态进行动态、个性、全面的管
中医健康档案是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文件记录,是实现中医健康动态、个性化管理的重要依
状态辨
疾病风险评估预警是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规律或观测到发出紧急信号的前兆来报告病情危险情况并及时止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不同证型在癌变率上也有所侧重。李映珊
专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形成是管理方式的具体体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区分不同证型以辨证施治,同时结合PLGC证型-癌变相关性及中药四气五味合理选择用药。有报道指出,黄芪、黄芩、黄连、丹参、陈皮、延胡索、吴茱萸、白芍等能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具有抗癌作用;三七、莪术、三棱在逆转癌前病变胃黏膜方面略显成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阳虚、气虚、阴虚、血瘀、气滞、湿热证素的不同,选择有效的补泻手法。如脾胃阳虚证的PLGC患者可坚持早晚自我摩腹15分钟;用补法针刺内关、胃俞、脾俞;灸足三里、中脘、神阙;一指禅推膈俞至三焦俞,横擦肾俞、命门穴直至透热,以温阳健脾,和胃止痛。
忌饥饱失常,少食生冷、煎炸、甜腻、高盐高脂、浓茶烈酒之品;宜少食多餐,调整膳食结构,饮食物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类、谷薯类、畜禽肉类食物摄入;适当配合药膳养生,可选择山楂麦芽茶、薯蓣半夏粥、牛筋祛瘀汤、砂仁肚条等。
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打太极拳、拍打脊柱)以增强体质。可常练八段锦之单举式(该式与脾胃、肝胆均相关,关键动作在两手掌根分别往上下方向撑按,上下抻拉两胁),常练此式既能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又可疏泄肝胆气
中医健康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于机体症状和主观感觉的改变。借助状态调整效果评价工具,从患者和医生两个角度对症状、体征、精神情绪进行评价,评价结论大致以痊愈、显效、缓解、无效、恶化来区分。有效的中医健康管理可体现在患者胃脘部不适症状改善、机体精神活动恢复、生活质量提高等多个方面。若患者生理-心理状态未见好转甚至恶化,则健康管理的目的就没有达到,因此需要对状态辨识结果和管理方案重新进行思考以作进一步调整。
现代生物学检查指标如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均可作为中医健康管理效果评价的客观依据。胃镜、Hp检测、病理活检、肿瘤标志物Ca199、胃液分析等消化系统常规检查则有助于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健康管理效果。比如PLGC患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中医健康管理后,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充血、水肿程度减轻,黏膜颜色由苍白转为淡红,条形红斑或散在出血点减少等征象,病理活检中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程度有所恢复,这些都是病情向愈的表现。中医健康管理显效与否可直接反映于生物学检查报告中。
“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健康管理的发端,而中医健康管理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延伸出的新概念、新方式,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实行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互适应的管理模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健康管理必须以掌握本病的发病特点为前提。在运用中医诊察技术和临床检测手段评估患者状态后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中医健康管理,并且提供相应的调治、养生、健康维护和教育方案。对PLGC患者长期跟踪反馈并优化干预方案,执行后进行再评价、再干预的闭环式服务,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有效地改善胃脘部不适症状和逆转组织病理,阻断其向胃癌进展。
参考文献
莫剑忠,江石湖,萧树东,等.胃肠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55-156. [百度学术]
Correa P.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Firs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J].Cancer Res,1992,52(24):6735-6740. [百度学术]
熊潭玮,江 伟,范剑薇.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8,33(6):971-974. [百度学术]
张声生,唐旭东,黄穗平,等.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3064. [百度学术]
苏泽琦,李培彩,郭 强,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762-766,771. [百度学术]
黄远程,潘静琳,黄超原,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证型、证素演变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19,60(20):1778-1783. [百度学术]
房静远,杜奕奇,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百度学术]
苏泽琦,张文君,张雨珊,等.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证候、证素演变规律[J].现代中医临床,2017,24(6):9-14. [百度学术]
李灿东.中医健康管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5-12. [百度学术]
李灿东,夏淑洁,徐佳君.中医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与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562-2565. [百度学术]
李灿东.中医状态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2-168. [百度学术]
夏淑洁,李灿东.基于整体观念的五辨论治思维探析[J].天津中医药,2020,37(2):158-161. [百度学术]
杨雪梅,甘慧娟,赖新梅,等.基于证素辨证模型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研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681-2683. [百度学术]
李映姗,杨晓军,张理选.胃癌前病变的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初探[J].新中医,2015,47(6):231-233. [百度学术]
宋 健.基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胃癌前病变不同证候类型的癌变风险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百度学术]
魏 玮,杨 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J].中医杂志,2016,57(1):36-40. [百度学术]
陈瑞芳,周 波,邓铁涛.邓铁涛八段锦中的五脏相关理论[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10):835-837. [百度学术]
俞 洁,林雪娟,杨雪梅.等.中医健康管理平台架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82-258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