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小儿厌食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者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章浩军教授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六经辨证,将小儿厌食病分为太阴阳明厌食、太阴厌食及太阴少阴厌食三大证型,并研制出相关膏方进行辨证治疗。
▲通讯作者 章浩军,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 szyyzhj@163.com
• 作者单位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 卢雪
膏方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小儿的体质、临床表现而确立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吾师章浩军教授为福建省名中医,在运用六经辨治小儿厌食病方面学验颇丰,其认为膏方乃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之一,在扶正补虚、调和阴阳、防病治病等方面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其味酸甜,在临床实践中受到了众多幼儿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儿服药难的困扰,值得推广与使用。笔者跟师学习日久,现将章师运用膏方从六经辨治小儿厌食病之经验详述如下。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以1~6岁小儿多见,属于西医学的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范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认为小儿“脾常不足”,不足即虚,太阴脾土运化失司,导致阳明腑气不通,脾胃升降失常,而发厌食。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中记载:“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脾胃之气未复……以故不思食;下元虚亦令人不思食。
太阴之表,阳明也。太阴脾土运化不及,积滞肠腑,阳明腑气不通,郁结于里,发为厌食,久郁化热,向上可内扰心神而致虚烦不得眠,向外熏蒸可致太阳腠理疏松。症状:不思饮食,胃脘痞闷、大便干结,但头汗出、心烦不寐,易外感,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滑。故其治当以清利肠热、健脾开胃为法,宜清肠开胃膏。药用:栀子5 g,淡豆豉10 g,姜厚朴10 g,寒水石10 g,石膏10 g,琥珀6 g,桂枝10 g,白芍20 g,大枣10 g,生姜10 g,甘草10 g,龙骨30 g,炒鸡内金10 g,牡蛎30 g,茯苓20 g,山药10 g,白术20 g,莲子10 g,麦芽10 g,焦山楂10 g,姜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3 g,干姜10 g,阿胶5 g,鹿角胶6 g,鹿角霜10 g。
方解:本方由栀子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而来。《伤寒论》228条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此乃无形邪热居于上焦,热扰胸膈而导致的心烦不得眠,故予栀子、豆豉清宣胸中郁
太阴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内生水湿,水湿困脾导致厌食。症状:食少便溏,腹胀、腹泻,神疲少言,肢倦乏力,形瘦色萎,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虚缓。故其治当以健脾益气、消食开胃为法,宜健脾开胃膏。药用:太子参10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炒白扁豆10 g,山药10 g,甘草6 g,莲子肉10 g,砂仁10 g,桔梗10 g,薏苡仁20 g,神曲10 g,炒麦芽10 g,焦山楂10 g,鸡内金10 g,鹿角胶10 g。
方解:本方以参苓白术散合焦三仙为基础方化裁而来。《医方集解》言:“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补脾渗湿;砂仁辛香而燥,可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气道,无痞塞之忧;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此三味药临床常合而用之,具有良好的消积化滞作用;鸡内金亦有消积滞,健脾胃之功;鹿角胶于方中既可加强补益之效,又可助诸药收膏。是以全方共奏健脾益气,消食开胃之功也。
太阴脾阳亏虚严重,进一步发展至少阴,阳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阴寒内结,阻滞肠腑气机而致厌食。症状: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干结,少气懒言,但欲寐,舌淡苔白厚,脉沉细。故其治以温阳开胃、健脾补肾为法,宜温阳开胃膏。药用:枳实10 g,红参10 g,干姜10 g,茯苓20 g,莲子10 g,生白术60 g,炙甘草10 g,淮山20 g,阿胶10 g,鹿角胶10 g,桂枝10 g,白芍20 g,生姜10 g,大枣10 g,鸡内金10 g,炒麦芽10 g。
方解:本方以枳术丸合理中丸合桂枝汤加减而成。枳术丸乃“治痞消食强胃”之法
上述三张处方均由三九中药配方颗粒组成,其制膏的工艺亦十分讲究。先加500 mL黄酒烊化胶类,按处方调剂好的三九中药配方颗粒加温水溶解后加热,当药液出现挂壁、拉丝等状态时,加入糖类搅拌均匀后即可以起锅,将熬制好的膏方倒入膏方封包机中封包即可。
罗某,女,4岁3个月,2019年7月25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1个月前屡次进食辛辣烤炙之品后始出现纳食减少,食欲不振,大便干结难行,曾就诊于外院,予促胃肠动力药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发育较前明显迟缓,遂来就诊。辰下:不欲饮食,伴口气重,腹部胀闷,汗多,偶有鼻塞、流涕,夜寐欠安,小便黄,大便质干,二三日一行,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滑。诊断:厌食病,太阴阳明证。治以清利肠热,健脾开胃。处方:栀子5 g,淡豆豉10 g,姜厚朴10 g,寒水石10 g,石膏10 g,琥珀6 g,桂枝10 g,白芍20 g,大枣10 g,生姜10 g,甘草10 g,龙骨30 g,牡蛎30 g,茯苓20 g,山药10 g,白术20 g,莲子10 g,麦芽10 g,炒鸡内金10 g,焦山楂10 g,姜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3 g,干姜10 g,阿胶5 g,鹿角胶6 g,鹿角霜10 g。7剂,制膏,每日早晚各1匙,空腹或饭后1 h以150 mL开水调服。
2019年8月14日二诊:食欲明显改善,排便较前通畅,大便质软,一二日一行,余症亦减轻,舌红苔薄白,脉滑。效不更方,嘱患儿续服7剂。
2019年8月30日三诊:患儿诸症已除,体重渐增,纳寐佳,二便正常。故予原方再进7剂,巩固疗效。
按 小儿先天形气未充,进食辛辣烤炙等无力耐受之物,太阴脾土运化不及,壅滞肠腑,出现以太阴脾虚、阳明热盛为主要病机的厌食病。太阴脾运化失司,饮食积滞,阳明腑气不通,故而见不欲饮食、腹部胀闷;腑气郁结,肠道积热,故口气重、大便干结;胃不和则卧不安;郁热向外熏蒸致腠理开泄,则汗多、偶有鼻塞流涕;舌红苔黄白、脉滑等均为太阴阳明证之征象。方中以栀子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三方化裁,再辅以石膏、寒水石、琥珀清肠道实热,焦三仙、山药、白术、茯苓、莲子消食健脾开胃。诸药合而制膏,意在清利肠热、健脾开胃也。
苏某,男,3岁5个月,2019年9月6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平素不欲饮食,食谷不化,大便稀溏,日行1~2次,形体偏瘦弱,面黄色萎,精神疲乏,夜寐尚安,小便调,大便如前述。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缓。诊断:厌食病,太阴证。治予健脾益气,消食开胃。处方:太子参10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炒白扁豆10 g,山药10 g,甘草6 g,莲子肉10 g,砂仁10 g,桔梗10 g,薏苡仁20 g,神曲10 g,炒麦芽10 g,焦山楂10 g,鸡内金10 g,鹿角胶10 g。7剂,制膏,每日早晚各1匙,空腹或饭后1 h以150 mL开水调服。
2019年9月20日二诊:食量较前增加,大便先硬后溏,一日一行,面色转红润。效不更方,续服7剂以巩固治疗。
2019年10月15日电话随访,其父诉患儿纳食尚可,大便正常,无特殊不适,嘱其慎食生冷瓜果,避免着凉。
按 患儿素体脾胃虚弱,太阴脾气亏虚,内生水湿,水湿困脾,则不欲饮食、食谷不化;脾虚湿盛,运化失司,水湿并走大肠,则便溏;水谷精微失于运化,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形瘦神疲、面黄色萎;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均为太阴脾虚之征象。故本案处方健脾开胃膏中,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再配以焦三仙合鸡内金消食开胃,方证相对,乃可喜获良效。若该患儿失治误治,进一步发展至少阴,太阴脾阳亏损波及肾阳,脾肾阳虚,而出现大便秘结、但欲寐等症时,不可再予健脾开胃膏,而应以温阳开胃膏温阳补肾、健脾开胃治之。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治病多以补虚为主。章师熟读经典,精耕临床,发现小儿厌食与太阴脾密切相关,他根据六经传变之规律,从太阴阳明、太阴及太阴少阴入手,指出小儿厌食病的发展其实是阳气逐渐减弱衰退的过程,并在扶阳补虚的膏方基础上,辨证论治,研制出清肠开胃膏、健脾开胃膏、温阳开胃膏等多种膏方对证治疗,形成了运用膏方从六经辨治小儿厌食病的创新思路。这一临床诊疗新思路,值得大力学习探索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