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基于“双心医学”浅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肝同治的重要性  PDF

  • ●林丽萍
  • 林杰
  • 黄飞翔

最近更新:2021-07-08

DOI:XX.XXXX/j.issn.1671-2749.2020.04.013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长期治疗的压力下常伴发精神情绪异常,产生“双心疾病”,以致其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双心医学”则可以指导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生在治疗心衰疾病患者时,应将治疗心衰疾病与调控患者精神情绪二者并重。在中医看来,情志类疾病多考虑病位在肝,心衰疾病病位在心,因而心肝同治对于“双心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单位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属于中医学“心痹”“心胀”“心水”等范[

1],常以喘促心悸、不能平卧等为主症。该病的病程长,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精神情绪异常,而精神情绪异常则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相关研[2-3]表明,CHF患者多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CHF伴有精神情绪异常,属于“双心疾病”的范畴。“双心医学”是心理心脏病学的简称,即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重视调控患者的精神心[4]。肝与“双心疾病”有着密切联系,肝气郁滞是双心疾病的基本病5-7。故基于“双心医学”,在CHF的发生发展中,心肝同治具有重要意义。

1 “双心疾病”病机阐释

1.1 心脏病变累及情志病变

《金匮要略》言:“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CHF的病因病机为心气阳虚为本,血瘀、水饮、痰饮为[

8-10],发病关键为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可致脏腑经络气血郁滞,气机升降失调,而情志类疾病的主要病机亦为气机失[

11],故心病日久易生情志病。王静[12]认为慢性病患者易发生“病”和“郁”的恶性循环;陈黎明[13]认为心衰患者存在较高的不良情绪。

1.2 情志病变累及心脏病变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管子·内业篇》提到:“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14]情志类疾病的关键病机为气机失调,可致一身气血失和,易生他病或加重基础病。研究表明,情绪不良可致病或影响疾病预[14-16];抑郁障碍增加CHF患者再住院风[17]

综上,CHF与情志异常具有双向影响,既可因病致郁,又可因郁致[

18],这也是“双心医学”在心内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李靖[19]认为加强情绪治疗可逆转心衰患者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胡大一教[20]认为应重视与推动双心综合服务模式,在治疗心衰的同时,应重视患者精神心理健康,可心肝同调。

2 基于“双心医学”,心肝同治的依据

2.1 心肝相系

中医学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部分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联系与影响: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心属火,木火为母子关系,肝病则可母病及子,心病则可子病及[

21];在经络学说中,肝与心通过经络互为影响,如《医宗必读》所言“肝者,将军之官,位居膈下,其系上络心肺”;在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心藏神而主血脉,肝藏血而主疏泄,二者功能联系密切;在气血运行中,心与肝对调节全身气血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如《灵枢·本神》所言“肝藏血,心行之”,又如《薛氏医案》所言“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CHF的发病关键为气虚血瘀。气生血,心气虚无以化血,故将消耗肝藏之血,则可致心肝血虚,心病及肝也;且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瘀滞,影响气的运行,导致肝气郁滞。肝藏血,主疏泄,若肝脏疏泄失常,又可致血液运行不畅及津液代谢失调而加重心衰。亦即,子病可致母病,而母病可加重子病,恶性循环。

五行学说中,木生火,若草木匮乏,火将熄也。《石室秘录·双治法》言“盖心气之伤,由于肝气不足,补其肝,而心君安其位矣”,即肝病及心也。李志强[

22]认为肝失疏泄可致心脉不畅;心肝互损而进一步加重情志改变。

综上,心肝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且“心病及肝,肝病及心也”,故心肝同治具有重要意义。

2.2 心肝情志同调

《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意为气血调和、脉道充盈是正常精神情志的基础。

心藏神,主血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五脏生成论》言:“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血液的运行也有赖于心的推动。李悦[

23]认为心主神明与郁证关系密切。心对人体调节气血、稳定精神情志有着重要作用。

肝藏血,主疏泄,故对调畅情志也起着重要作用。《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医碥》言“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提示肝气条达则精神情志协调。周苗苗[

24]认为抑郁症之主要病位在肝, 与心、脾、肾关系密切。林海[25]认为心肝失调是抑郁症的关键原因。

CHF患者发病关键是气虚血瘀,血脉不和,心肝之气升降失调易致情绪变[

26],故极易发生精神情绪异常。心与肝对精神情绪调控都起着重要作用。

2.3 形神一体观

对于CHF伴情志异常的“双心疾病”患者,应在“双心医学”理念指导下,CHF的治疗与情绪调控并重。这与郑晓娜[

27]所提倡的形神并治的观点相符合。形神一体观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28],而心肝同调是形神一体观的具体体现。

《明医杂著·医论》言:“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血证论》言:“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心脉得畅。”心病者,可心肝同调,重视脏腑之间的关[

29];再者,情志病的基本治则为心肝同[30],故CHF伴有情志异常患者可心肝同治。

形神一体观指导人们追求身与神的和谐统一,而心肝同治是实现形神一体观的具体方法。在CHF患者的治疗中,心肝同调,可调摄人们精神意志处于健康平和状态,一方面防止精神情绪异常的发生,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意志健康积极向上,也可促进患者配合治疗及改善基础疾病的预后。

2.4 “治未病”思想

以往医家多强调CHF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后的治疗,而很少论述精神情绪还未出现异常患者的预防,未将“未病先防”贯彻始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皆强调了“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应用“治未病”思想可防止慢病传变,对疾病有积极影[

31-32];“治未病”思想不仅能够防止郁病发生,还能促进患者配合治[33-34];“治未病”思想应贯穿疾病防治始[35]

“治未病”思想在CHF患者中的应用意义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环环相扣的过程,CHF是慢性疾病,会发生许多并发症,情志病为其中之一,应用“治未病”思想不仅能够防止CHF的传变,还能防止精神情绪异常的发生,故“治未病”思想对于CHF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而心肝同治是防治情志异常的重要措施。

3 治疗

在CHF伴有精神情绪异常患者的治疗上,吴建萍[

36]认为可用养心安神与疏肝解郁法两方合用治疗双心疾病,即用甘麦大枣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合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疏肝解郁汤等;胡德胜[37]认为CHF的治疗应在宣通血痹的基础上,配伍枳壳、佛手或香附、柴胡、川楝子等疏肝理气药,且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常用的桃仁、红花、丹参、牛膝、郁金、乳香、没药等活血祛瘀药物均入肝经;华先平[38]研究表明,CHF合并抑郁障碍患者在基础病的治疗上应用疏肝解郁胶囊,能够改善抑郁程度并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于CHF伴或不伴精神情绪异常者,可在CHF的治疗上加用调肝药物,做到心肝同调。

4 小结

CHF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常发生精神情绪异常。不良情绪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加重心衰疾病。CHF伴发抑郁情绪时,对于情志异常的治疗,抗抑郁药副作用较大,应慎用于体弱及肝、心、肾疾病患[

39],而中药治疗副作用少,且对于预防不良情绪的发生有着显著优势及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在“双心医学”理论指导下,重视心肝同治,将其贯穿于CHF治疗全程,若患者发生情志异常时应将心衰病的治疗与情绪调控并重,若尚未发生情志异常则需注意预防。

参考文献

1

张 艳礼 海王彩玲.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 (6) :1547-1548. [百度学术

2

陈素群黄 毅王小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心理障碍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22):3123-3125. [百度学术

3

史秀莉亢 玉陈 晨.心衰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共病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8(3):435-440. [百度学术

4

刘园园卢文秋.“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衰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1442(6):575-577. [百度学术

5

段文慧史大卓疏肝解郁论治双心疾病[J].世界中医药20138(12):1381-1383. [百度学术

6

武 婧张学婷袁果真.从调畅肝气论治“双心疾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3958-3961 [百度学术

7

宋 旸张 艳.从肝论治“双心疾病”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160-162. [百度学术

8

陈晓虎.中医药在心力衰竭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0):1157-1158. [百度学术

9

苏敬泽李乐文林 谦.林谦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28-130. [百度学术

10

孟永梅王 伟叶会玲.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670-674. [百度学术

11

段盈竹魏 红.论情志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5):193-195. [百度学术

12

王 静滕 晶.基于“郁闷不舒状态”之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J].吉林中医药201434(6):546-548. [百度学术

13

陈黎明刘 晶张 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10):956-959. [百度学术

14

朱 宁.双心医学病例解析——重视双心医学的双向相关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72-2175 [百度学术

15

张 敏李 娜杨 军. 精神心理障碍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表现[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53-656. [百度学术

16

刘梅颜.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双心医学发展述评[J]. 山东医药2012524):1-3. [百度学术

17

徐素丹卢永昕苏冠华.抑郁障碍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sST2、NT-pro BNP和Ghrelin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3):285-291. [百度学术

18

茅 晓.张介宾郁证论治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探讨[J].山西中医200723(4):1-3. [百度学术

19

李 靖杨承健黄 伟.心理疏导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5):828-830. [百度学术

20

胡大一.让“双心医学”服务模式落地——充分重视精神心理问题的医生教育和科普[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50-2151 [百度学术

21

杨晓辰王保和.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9):95-96. [百度学术

22

李志强常红娟王学惠.从心肝相关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抑郁的辨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12):1747-1750. [百度学术

23

李 悦徐 雅关梓桐.从心主神明论治郁证的理论探讨[J].国医论坛201631(6):19-20. [百度学术

24

周苗苗刘冉冉刘 鑫.《内经》形神一体观辨抑郁症[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2):286-288. [百度学术

25

林 海马 菁党 博.抑郁症心肝同治理论探讨[J].新中医201951(1):238-240. [百度学术

26

程勋树王海军.中土五行理论中脏腑与情志的关系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82-1085. [百度学术

27

郑晓娜余海滨.“形神一体观”双心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分析[J].光明中医201732(13):1861-1863. [百度学术

28

杜雪翠程得斌李运伦.形神一体观模式下心悸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8):1714-1716. [百度学术

29

陈道海程嵩奕杨璇妹.中医药防治双心疾病临证撮要[J].环球中医药201811(11):1745-1747. [百度学术

30

施学丽郭超峰.从心肝失调探讨情志病[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5):957-959. [百度学术

31

章程鹏吕文亮刘大会. 基于治未病与治已病的临床需求创新中成药的发展[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1):116-118. [百度学术

32

易 韬戚 莉吴焕淦.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几点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1194-1196. [百度学术

33

叶金竹郭霞珍.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郁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学报201038(1):9-11. [百度学术

34

牟 琴.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郁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7):64-65. [百度学术

35

李忠原李 斌常存库.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慢性病防治原则的相关性探讨[J].新中医201244(6):181-182. [百度学术

36

吴建萍党晓晶孙海娇.双心疾病的中医药论治思路[J].中医杂志201657(2):115-117. [百度学术

37

胡德胜郭伟星于 杰.心血管疾病活血化瘀论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1):66-67. [百度学术

38

华先平陈平英杨 勇. 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抑郁障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8:3502-3504. [百度学术

39

马小雅丁敏芮施侠威.中药复方辨证治疗抑郁症的现代数据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7):1418-142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