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龚廷贤医学全书》为资料来源,提取运用了补中益气汤(丸)的医案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建立的数据库进行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对龚氏脾胃观的学术经验进行提炼,对其学术视角进行探析。
运用补中益气汤(丸)共127例,涉及病症共73种;整个治疗过程只单独应用补中益气汤(丸)者7例,合用它方或加用它药共120例,合用最多的是六味地黄丸;有明确疗效记录者122例,疗效有少效、痊愈、安或诸症悉退等描述;疗程记录从1天到年余;补中益气汤(丸)加味药共有50种,关联规则提取12条结果,聚类分析得到15小类。
• 作者单位 1.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江西 南昌 330025);2.姚梅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江西 南昌 330025)
龚廷贤为我国明代时期杰出的旴江学派医家,精通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龚氏继承并发展了李杲的脾胃学说,在临证及养生延年方面特别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对其著作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病方面,如李成
经课题组讨论,选取李世华等主编的《龚廷贤医学全书
因《龚廷贤医学全书》所记载的医案有少量重复,重复医案仅保留1条记录;在一个病案中,同一人患不同疾病但均使用补中益气汤(丸)治疗者,每次治疗分别作为1条记录。对不同研究人员建立的数据库进行交叉核对,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建立补中益气汤(丸)相关病、证、理、法、方、药数据库,涉及的字段有病例编号、病名、性别、补中益气汤(丸)是用于治疗还是善后、应用补中益气汤(丸)的基本方案、加味药、减味药、其它配合的治疗、治疗效果、疗程、发病原因、病机、临床表现、出处、备注;另外建立单独的“补中益气汤(丸)基本方案的加味药”数据库用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按照《中药学
《龚廷贤医学全书》包括《万病回春》《寿世保元》《鲁府禁方》等,共八书,共收集运用补中益气汤(丸)的病案记录127例,涉及病人119人。其中,《万病回春》收载47例,《寿世保元》收载67例,《鲁府禁方》收载13例。按原书分类,涉及病症共73种,具体为中风、中暑、内伤、呕吐泄泻、痰饮、咳嗽、疟疾、头痛、痢疾、嗳气、吞酸、水肿、劳瘵、吐血、便血、发热、汗症、眩晕、心胃痛、腹痛、腹胀、臂痛、痛风、浊症、遗精、诸淋、遗溺、口舌生疮、齿痛、目痛、喉痹、结核、半身不遂、经闭、子肿、产后咳嗽、产后便血、产育、产后泄泻、产后泄痢、小产、急惊、慢惊、积癖、伤食、诸迟、瘰疬、鼓胀、失血、痫证、痔漏、脱肛、耳病、舌强、舌痛、牙痛、昏迷、肺痈、脚气、虚劳、肠交、久痢、疟疾、咳嗽发搐、臁疮、金疮、诸虫、咽喉肿痛、月经如涌、妊娠、子嗽、癖疾、预防中风。补中益气汤(丸)作为治疗方案者凡105例,作为善后方案者凡22例。整个治疗过程只单独运用补中益气汤(丸)者7例,合用它方或加用它药共120例,其中合用最多者为六味地黄丸31例,其余分别为八味丸9例、归脾汤1例、逍遥散1例、六君子汤2例、异功散2例、四神丸1例、加味芎归汤1例、十全大补汤1例、神仙化毒丹1例;补中益气汤(丸)治疗后用它方善后者20例,善后方分别为六味地黄丸7例、加减八味丸1例、八味丸1例、必效散1例、五味异功散2例、四神丸1例、六君子汤3例、十全大补汤4例、逍遥散1例、参术煎膏1例。补中益气汤(丸)减味药只出现1例。
有明确性别记录者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有明确疗效记录者122例,1例记录少效,其余均为痊愈、安或诸症悉退等描述,5例未记录治疗效果;疗程记录较明确者共30例,时间最短者1剂即痊愈,最长者年余方痊愈。起病或发病因素涉及劳役失宜、饮食失节、不慎酒色、善怒、用克伐之药、误下、感受寒邪或暑邪等,多数为内伤因素,外感病例者则将补中益气汤(丸)作为善后之剂。病机均有脾胃气虚,合并病机包括气陷、脾肺虚寒、肺肾虚、痰湿、命门火衰、湿热、肝经亏损、阴火上炎、肝木所乘等。
补中益气汤(丸)加用的药物共有50味,频次分布具体为:加用1次的药物为艾叶、人参、肉豆蔻、莲肉、童便、吴茱萸、阿胶、竹茹、山茱萸、麦芽、干葛、丹皮、钩藤、生地黄、黄芩、天麻、枳实、桂枝、麻黄根、浮小麦、桔梗、苏梗、姜汁;加用2次的药物为泽泻、酸枣仁、神曲、补骨脂、熟地、茯神、贝母、玄参、川芎;加用3~4次的药物为蔓荆子(4次)、黄柏(4次)、山药(4次)、肉桂(3次)、栀子(3次)、砂仁(3次)、香附(3次)、炒黄连(3次)、远志(3次)、知母(3次);加用5~9次的药物为酒炒白芍(9次)、木香(5次)、附子(5次);加用10次以上的药物为麦冬(15次)、五味子(21次)、茯苓(18次)、半夏(14次)、炮姜(15次)。经SPSS Clementine 12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定支持度最低5%、置信度最低50%,结果显示有12条规则被提取。见
用SPSS Statistics 18.0进行聚类分析,选择系统聚类-质心聚类法、Person相关性区间,对补中益气汤(丸)加味的50味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分为15小类,分别是类1(麻黄根、浮小麦、桂枝)、类2(麦芽、干葛、神曲)、类3(砂仁、香附、艾叶、阿胶、川芎)、类4(知母、黄柏、玄参、桔梗)、类5(远志、茯神、酸枣仁、生地、竹茹)、类6(麦冬、五味子)、类7(熟地、丹皮)、类8(贝母、山茱萸、枳实)、类9(泽泻、莲子肉、山药)、类10(茯苓、半夏、天麻、姜汁)、类11(酒炒白芍、木香、炒黄连、黄芩、吴茱萸)、类12(炮姜、肉桂)、类13(钩藤、苏梗、童便、栀子、蔓荆子)、类14(补骨脂、肉豆蔻)、类15(附子、人参)。见

图1 聚类分析结果树状图
《龚廷贤医学全书》共收集运用补中益气汤(丸)的病案127例,按原书分类,共涉及病症73种。可见龚氏运用补中益气汤(丸)治疗病种范围广泛,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男科、急症及预防,关系到脾胃、肾、心、肝、肺等脏腑。既有慢性病,疗程长者达年余,如“一妇人因怒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芩连、枳壳之类,不应。更加祛风之剂,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遂用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调治,年余悉愈
针对具体病证,起病于内伤、外感,虽都有脾胃气虚,但使用补中益气汤(丸)有先后之别。起病或发病因素为内伤则将其作为前期的治疗方案,若为外感病则补中益气汤(丸)仅作为善后之剂。这些医案不论外感内伤,病证均存在脾胃气虚的病机,若合并气陷、脾肺虚寒、肺肾虚、痰湿、命门火衰、湿热、肝经亏损、阴火上炎、肝木所乘等,则根据病情进行加减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丸)加用药物频次排在前列的为麦冬、五味子、茯苓、半夏、炮姜,其次是酒炒白芍、木香、附子;关联规则分析也显示麦冬-五味子、茯苓-半夏、茯苓-酒炒白芍、半夏-炮姜-茯苓、茯苓-木香、木香-炮姜-茯苓等药物组合呈现出配伍规律,其中尤以麦冬-五味子、茯苓-半夏的支持度和置信度高。由此可见,在脾胃气虚的病机基础上,若合并痰湿则加茯苓-半夏;若合并阴虚则加麦冬-五味子,重者合用六味地黄丸。山药、知母、黄柏虽出现频次不高,但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知母-黄柏、麦冬-山药、五味子-山药、茯苓-山药有一定的配伍规律。茯苓-山药即为六味地黄丸中的配伍;知母-黄柏也是现代临床常用的药对;麦冬-山药、五味子-山药的出现,与现代常用的麦味地黄丸不谋而合。附子出现频次虽偏高,但关联规则结果没有关于附子的规则,考虑附子属大辛大热雄烈之药,多数在八味丸中使用,在单独加味时少见其他配伍。补养肾之阳气常用药性平和的补骨脂、肉豆蔻,聚类分析即有类14的结果。如在论治泄泻时,有“凡饭后随即大便者,盖脾肾交济,所以有水谷之分,脾气虽强而肾气不足……用破故纸四两(酒炒),肉豆蔻二两(生),共为末。用生姜四两,切片,煮枣四十九枚,去皮核,取肉为丸,如梧桐子大……使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此所谓妙合而凝者也。
收集的病案中,少数为单独应用补中益气汤(丸),多数是合用它方或加用它药。合用方剂最多者为六味地黄丸,其余多为肾、脾胃、气血的调治之方。龚氏临证多用方药,然其主张医兼多术、内外合治,如“舌痛”1例记载先予针刺出紫血,后予补中益气汤(丸)倍用参、芪、归、术而
聚类分析的类1(麻黄根、浮小麦、桂枝)属治疗汗证的配伍;类6(麦冬、五味子)在关联规则结果中也出现,与类2(麦芽、干葛、神曲)都是李氏清暑益气汤中的药物,此方即为补中益气汤的变方;类3(砂仁、香附、艾叶、阿胶、川芎)为龚氏治疗妇科疾病时的常用药物;类4(知母、黄柏、玄参、桔梗)在阴虚有热时加用;类5(远志、茯神、酸枣仁、生地、竹茹)调节心神,该配伍融补、泻、安、调诸法为一体,可视为天王补心丹、温胆汤的简化方;类7(熟地、丹皮)则是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对配伍;类8(贝母、山茱萸、枳实)不易理解;类9(泽泻、莲子肉、山药)则是具有滋养脾阴作用的益阴
龚氏虽尊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认为“古今论脾胃及内外伤辨,惟东垣老人用心矣
综上,龚氏不仅重视脾胃气与阳,同样重视阴与血。龚氏强调脾胃调节气机升降来保障其余脏腑的正常运转,关注脾胃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龚氏重视脾胃之气的充足,气足方可保证气机畅通,临证以补、健为主,同时注重脾胃之间的调和、脾胃阴阳的调和及正邪之间的本末关系,并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强调五脏之间的调和。因此,龚廷贤的脾胃观是“和”思想在脾胃认识方面的体现,是“和”的脾胃观。
参考文献
李成斌.《万病回春》痞满证治初探[J].四川中医, 1997, 15(3): 4-5. [百度学术]
俞雪如.医林状元龚廷贤与日本汉方医学[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10) , 32-35. [百度学术]
日本厚生省药物局监修.顾旭平译.现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M].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9. [百度学术]
李世华, 王育学主编.龚廷贤医学全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百度学术]
唐德才, 吴庆光.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百度学术]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百度学术]
姚国美.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30. [百度学术]
胡鑫才.旴江名医龚廷贤“和”的脾胃观学术视角探析[J].中医药通报,2020,19(1):20-24,3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