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  PDF

  • 陈秀凤
  • 陈绍菲
  • 麻金叶
  • 曾小连
  • 韩晓晴
  • 林聪娣
  • 兰巧英
  • 杨砺娇

最近更新:2021-07-08

DOI:XX.XXXX/j.issn.1671-2749.2020.06.017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研究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龙岩市中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初产妇6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在阴道分娩过程中予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止痛,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自然分娩方式。分别观察两组产妇不同产程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2h及24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出现的镇痛副作用。

结果

试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2h、产后24h的阴道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于整个产程中均未发现镇痛副作用。

结论

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可明显减轻产妇分娩疼痛,促进产程进展,减少产后出血。

▲通讯作者 杨砺娇,女,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妇产科。E-mail:414421385@qq.com

• 作者单位 龙岩市中医院妇产科(福建 龙岩 364000)

分娩疼痛是孕产妇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减轻分娩疼痛一直是产科关注的焦点。国内许多学者运用中医经络理论止痛,实践于产科分娩的各个产程中,取代麻醉剂的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

1]。本研究旨在观察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龙岩市中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初产妇6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平均年龄(27.66±3.04)岁,平均孕周(39.12±1.04)周;对照组平均年龄(27.82±3.14)岁,平均孕周(39.22±0.89)周。2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孕周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年龄在20~35岁之间;(2)初产妇;(3)孕周37~41周;(4)符合阴道试产条件(单胎头位、头盆对称等),愿意进行阴道分娩;(5)规律宫缩,宫口已开2~3cm;(6)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胎位不正;(2)患严重的肝肾疾病;(3)患复杂的妊娠合并症;(4)患精神疾病;(5)因某些社会因素而不符合阴道分娩。

1.4 剔除标准

(1)分娩过程中要求退出研究者;(2)不能接受穴位贴敷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试验组

产妇出现规律宫缩且宫口已开>2cm后进入产房待产,给予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穴位贴敷按摩方法:取王不留行籽(1~3粒)贴敷于双侧合谷穴、内关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潜伏期时,医师用手掌以顺时针方向对患者一侧内关穴进行按压,同时,另一只手拇指按压患者同侧合谷穴,每次按压30~40s,双侧交替进行;活跃期时,医师以轻柔手法按压中极穴,接着,产妇采取左侧卧位,将枕头和坐垫分别放到头和上侧的大腿下,医师对其进行以中极穴为按摩中心的顺时针腹部按摩,并由两名助产士或医师分别按压三阴交穴、合谷穴。按摩与按压均于宫缩来临前30s时开始,至宫缩结束后30s,每次按压持续时间30~40s,间歇10~20s,按摩与按压力度以孕妇感到舒适为宜。

1.5.2 对照组

给予传统的自然分娩方式。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程度

参考WHO疼痛分级标准分为4[

2]。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有酸痛,可忍受;Ⅱ级:有明显酸痛,产妇呼吸急促;Ⅲ级:有强烈腰酸,腹痛无法忍受,喊叫。

1.6.2 新生儿Apgar评分

参照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标[

3],内容包括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呼吸五项指标;每项0~2分,总共10分。

1.6.3 其它指标

包括产程时间、产后2h及24h出血量和镇痛副作用。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属于正态分布的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试验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的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例)
组别例数第一产程疼痛级第二产程疼痛级
0级Ⅰ级Ⅱ级Ⅲ级0级Ⅰ级Ⅱ级Ⅲ级
试验组 32 3 23 5 1 1 17 11 3
对照组 33 1 12 14 6 0 8 16 9

注:  两组间比较P<0.05

2.2 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比较

试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h,x¯±s)
组别例数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
试验组 32 9.40±1.35 1.07±0.33
对照组 33 10.53±1.33 1.26±0.37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阴道出血量比较

试验组产后2h、产后24h的阴道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阴道出血量比较(mL,x¯±s)
组别例数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24小时出血量
试验组 32 181.09±28.04 264.22±41.52
对照组 33 205.45±35.07 298.18±37.70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新生儿Apgar评分

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婴儿出生APgar评分比较(分,x¯±s)
组别例数APgar评分
试验组 32 9.81±0.29
对照组 33 9.85±0.44

2.5 镇痛副作用

试验组于整个产程中均未发现孕妇宫缩抑制、腰酸背痛、肌肉痉挛、头痛以及胎儿呼吸受抑制等副作用。

3 讨论

分娩疼痛无法避免,Oyetunde[

4]研究发现,约96%的产妇都会经历分娩疼痛。张小琦[5]认为分娩疼痛产生的机制包括:子宫收缩、宫颈扩张及子宫韧带、腹膜受到牵拉可致内脏痛;子宫收缩与宫口扩张使子宫肌层缺血,导致组胺、5-羟色胺等释放,这些因子刺激传递神经末梢,激发传入冲动,引起疼痛感受;阴道会阴受压、撕裂,引起疼痛;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因素,降低痛阈,神经介质释放增加,致疼痛加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医疗越来越人性化,无痛分娩逐渐在产科中得以应用。2016 版产科麻醉临床指[6]强调了分娩镇痛的必要性。当前的分娩镇痛方法不断增多,但大部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实施要求较高,同时在经济上负担较大。本研究方法虽操作步骤较多,但却是安全有效、无创、经济、简单易学的中医外治法,值得在产妇分娩镇痛中推广应用,可为临床产妇减轻分娩疼痛提供极大帮助。

中医学认为,分娩疼[

7]是由于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及胎头下降、神经牵拉反射造成局部组织气血不通运行障碍,经脉失养而引起下腹疼痛。目前中医在无痛分娩治疗上大部分选取具有疏通经络、理气止痛、活血催产之功效的穴位通过针灸、按摩或者指压的方法,使肌肉松弛,激发体内痛觉调制系统,调节经气,促进血液运行,抑制痛觉感受和情绪反应,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王不留行籽穴位(内关穴、合谷穴、三阴交穴、中极穴)贴敷按摩来降低孕妇分娩疼痛。内关穴为止痛常用穴,其止痛范围包括痛经、分娩等。合谷穴为手阳明经穴,具有理气、行血、调气、催产的作用。三阴 [

8]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交汇之处,三经均与腹部相连,“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中极[9]乃任脉之穴,位于少腹,为膀胱募穴,可通调冲任,通经活血,消瘀止痛。指压穴[10](合谷穴、内关穴、三阴交穴)可减轻分娩阵痛,松弛产道周围肌肉,促进宫口扩张,产妇分娩时疼痛减轻,可减少体力消耗,从而促进产程进展,并降低产妇的疼痛敏感性。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在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可减轻产妇的分娩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试验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未出现镇痛副作用,说明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对母婴无不良反应。因此,该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魏卫红.穴位按摩、拉玛泽呼吸配合导乐分娩镇痛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9,7(6):1571-1573. [百度学术

2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84:387. [百度学术

3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4. [百度学术

4

OyetundeMO,OjerindeOE.Labour pain perception and use of non-pharmacologic labour support in newly delivered mothers in Ibadan,Nigeria[J].African Journal of Midwiferyand Women's Health,2013,7(4):164-169 [百度学术

5

张小琦,余 江.穴位分娩镇痛研究现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849-850 [百度学术

6

沈晓凤,姚尚龙.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版)[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8):816-188. [百度学术

7

韦秀芬.穴位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4,12(4):296-298. [百度学术

8

任秋生,王艳芳,王均炉,.电针合谷三阴交对布比卡因分娩镇痛最低有效浓度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2):132-133. [百度学术

9

郭长青,马惠芳,李兴广,.分别针刺地机、三阴交、中极穴治疗痛经113例疗效对比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2):40. [百度学术

10

董丽宏,韩 云.指压穴位缩短产程及减轻分娩阵痛60例[J].陕西中医,2007,28(3):333-33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