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惜视饮治疗血虚络阻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  PDF

  • 张玉娴
  • 王丽英
  • 苏伟娟
  • 王顺花
  • 杨叔禹

最近更新:2021-07-08

DOI:XX.XXXX/j.issn.1671-2749.2020.05.016

  • 全文
  • 图表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观察惜视饮对血虚络阻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52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9例)、对照组(73例)两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惜视饮(10mL/次,3次/天);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羟苯磺酸钙胶囊(0.5g/次,3次/天),疗程均为12周。

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统计眼症总疗效(通过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评估视力、眼底),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惜视饮治疗NPDR安全有效,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羟苯磺酸钙,在改善视力及眼底病变方面与羟苯磺酸钙相当。

▲通讯作者 杨叔禹,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xmyangshuyu@126.com●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 厦门 35010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全球失明患者的主要病因之[1,2]。约15%的患者在首次诊断糖尿病时就出现不同程度的DR[3]。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未及时有效治疗会形成新生血管、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使患者视力严重衰退甚或失明,将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2]。西医针对NPDR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非酶糖化抑制剂等药物,但目前疗效尚不明确,应用较多的是羟苯磺酸钙。近年来中医药在该领域研究较多,前期研究显示出惜视饮治疗NPDR取得一定疗[4],本研究拟进一步评价惜视饮治疗NPD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NPDR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NPD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79例、对照组73例。152例NPDR患者平均年龄(51.35±10.1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为(6.22±5.84)年。两组基本资料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我国眼底病学组2014年制定的DR分期标[5]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防治指南[6]中消渴病血虚络阻型。主症:视物昏花,目睛干涩。次症:头晕目眩,失眠,肢体麻木,面色晦暗。舌脉: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细涩。具备主症1项及次症中至少一项,并结合舌脉象即可诊断。由2名中医主治以上医师共同判定。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③糖化血红蛋白<11%;④年龄为18~75岁;⑤自愿受试,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非2型糖尿病者;②合并其他眼病或曾行玻璃体切割术或光凝治疗者;③存在影响视力的黄斑水肿或虹膜新生血管者;④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⑦在过去3个月内曾服用或现正服用任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基础治疗(全部受试者均由我科主治医生指定合理的降糖、降压等对症治疗方案,根据其个体化治疗选择降糖方案,使血糖在试验期间保持在FBG≤7.0mmol/L、PBG≤11.1mmol/L;接受本科室营养师提供的糖尿病饮食、运动健康管理知识宣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0.25g/粒,宁夏康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30809)每次0.5g,每日3次。

1.5.2 治疗组

给予基础治疗(同对照组),予惜视饮(药物组成:当归、黄芪、三七。浓缩汤剂100mL/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品中心制剂室统一制造)每次10mL,每日3次。

两组均每4周随访1次,疗程为12周。

1.6 观察指标

1.6.1 矫正视力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记录并对比试验前后两组患者视力情况。

1.6.2 中医症状积分

记录受试者试验前后视物昏花、眼睛干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失眠每个症状的严重程度分级,根据症状无、轻微、较重、严重,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最后计算总分。各个症状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1.7 疗效判定标准

1.7.1 眼症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制定。显效标准:视力进步>4行或视力>1.0;眼底荧光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改变有2项以上指标达到要求(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改变是指:视网膜微血管瘤数减少1个“+”;眼底出血量减少2个“+”;渗出量减少1个“+”)。有效标准:视力进步>2行;FFA检查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改变有1项以上指标达到要求。无效标准:各项指标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者。注:FFA程度分级中“-”表示无;“+”表示易数,数量较少;“++”表示不易数,数量较多;“+++”表示微血管瘤量多,不可数,出血及渗出量多,融合成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制定。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除,n≥95%。显效:症状体征绝大部分消除,70%≤n<95%。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除,30%≤n<70%。无效:症状体征部分改变或无改变,n<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各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积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x¯±s)
组别例数时间视物昏花眼睛干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失眠
治疗组 79 治疗前 5.11±0.79 4.81±0.94 4.01±0.82 3.98±0.82 3.91±0.66
治疗后 2.06±0.51*# 1.67±0.48*# 2.72±0.74*# 1.93±0.56*# 2.11±0.52*#
差值 2.80±0.66# 3.02±0.61# 1.22±0.49# 2.23±0.52# 1.88±0.51#
对照组 73 治疗前 4.91±0.84 4.92±0.73 4.21±0.92 3.86±0.97 3.95±0.76
治疗后 2.96±0.49* 2.77±0.74* 3.22±0.62* 2.81±0.55* 2.98±0.71*
差值 1.99±0.56 2.10±0.49 0.91±0.45 1.31±0.48 1.05±0.39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9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 79 4(5.06) 14(17.72) 41(51.89) 20(25.31) 59(74.69#
对照组 73 1(1.37) 10(13.70) 24(32.88) 38(52.05) 35(47.95)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视力对比

治疗后,两组视力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视力及治疗前后视力差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间视力比较(x¯±s)
组别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差值
治疗组 79 0.91±0.22 1.01±0.29* 0.26±0.07
对照组 73 0.92±0.19 0.98±0.27* 0.21±0.06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眼症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8.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1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眼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 79 18(22.78) 28(35.44) 33(41.77) 46(58.23)
对照组 73 14(19.17) 27(36.98) 32(43.84) 41(56.16)

2.5 不良事件情况

试验中共有5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均好转;试验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消渴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眼部疾患。近、现代中医学者认为DR的发生是因消渴病患者素体阴虚内热,久则阴损及阳,而后进展为阴阳两虚、目睛失[8]。《灵枢·大惑论》认为消渴病致盲的主要病机为精血亏虚,缘由“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血亏不能上承于目,则出现视物不明”。杨叔禹教授认为DR患者多有多年糖尿病病史,同时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易致肝郁,肝木乘土,脾胃受损;同时病久累及肾脏出现肾阴虚损,先天之精亏虚导致阴血生成不足;患者久病耗伤阴血,导致阴血不足,肝藏血功能受损,肝血不足无法滋养双目而致瞳神失养发生DR;并通过证素研究认为血虚络阻是NPDR的主要病机之[9,10]。根据长期的临床用药心得,其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治法,研制出了治疗DR的惜视饮,该方是以当归补血汤为基础方加用三七组合而成。

鉴于目前临床上对于DR缺乏疗效确切的药物,临床医生应用较多的是羟苯磺酸钙、依帕斯他、甲钴胺等药物。其中羟苯磺酸钙可通过改善眼部循环、改善局部血管通透性、降低血小板凝聚性、减少渗出,从而保护血-视网膜屏障,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11,12]。故而本研究以羟苯磺酸钙作为对照。

本研究显示惜视饮可提高NPDR患者的视力,减少微血管瘤、出血、渗出从而改善其眼底病变,且疗效与羟苯磺酸钙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惜视饮可改善NPDR患者中医证候,且疗效显著优于羟苯磺酸钙。惜视饮由三味中药组成:黄芪、当归、三七。其中君药为黄芪,《本草逢原》载:“黄芪……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气为血之帅,通过其大补元气,除可补气摄血以缓解眼底出血外,还可补气生血,推动血液运行以祛瘀血、生新血。当归性温,味甘、辛,为臣药,可“逐瘀血,生新血”,具有补血、活血、生血的功效。血为气之母,当归补血生气,可载气运行,气血上行滋养双目,使目受血而能视;此外还具有活血功能,可缓解眼底脉络瘀血,使眼底气血运行通畅。三七“散瘀活血”为佐,《本草纲目拾遗》云“三七补血第一……”,三七补血活血而不动血,故在祛除瘀血的同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可在减少微血管瘤形成的同时改善眼底出血。三药协同作用,可大补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血载气上行,则气血津液得以濡养双目,缓解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从而改善视力;气帅血运行脉中,各司其道,则能减少出血;若遇瘀血则活血化瘀而不动血,血行脉畅,减少微血管瘤。方中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为治法,从而气血调和,使NPDR患者的症状得以改善。

综上,惜视饮可显著改善血虚络阻型NPDR患者的全身症状,且与羟苯磺酸钙相比,疗效更佳;而在提高视力以及改善出血、微血管瘤、渗出等眼底病变方面,二者疗效相当。惜视饮治疗NPDR安全有效,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可作为NPDR患者治疗的选择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但由于观察时间较短、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