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苓散方为医圣张仲景所创,功用化气利水,临床中应用甚广,疗效显著。但历代医家对五苓散方的病机病位认识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对该方的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的认识是有待商榷的。笔者通过对五苓散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为五苓散病位不在膀胱,而应在三焦,其病机枢纽为三焦不利、气化失司、水饮内停。而该方可调整三焦气化,最终以利小便形式使人体水液代谢恢复权衡。临床应用时不应局限于小便不利或口渴与否,也不必拘泥于是否有表证,但见三焦腑病于气化不利、水饮内蓄之证均可加减化裁,应用关键在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 作者单位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乃医圣张仲景所著,载于现代《方剂学》,其功用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病证为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所治症候见:小便不利、烦渴、汗出、发热、饮入即吐、脉浮或数。《金匮要略》用治瘦人脐下悸,吐涎沫,癫眩。笔者在临床跟诊学习及阅读文献中,见诸多医者应用此方,未有全以上述者,遂将临床感悟所得,撰成此文,以飨同道,倘有不当之处,望予斧正。
五苓散所治远不止“膀胱蓄水”之一证,膀胱腑之所以会蓄水,现多认为是因太阳病汗不得法,表邪入里,故而阻碍膀胱的气化所致。其实不然,《伤寒论》第71条从病机角度论述了太阳病发汗太过,可损伤三焦、膀胱阳气,以致二腑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不能外敷于腠理毫毛,又不能下输于膀胱,也不能上承于口舌,而出现小便不利与口渴并
细读《伤寒论》原文,可发现五苓散证的主症表现为:烦渴欲饮、饮后欲吐、头目眩晕、脐下动悸、小便不利、水肿、舌苔白滑、脉浮。由此可推及三焦不利,气化失司,水停不布,兼见外邪未解的关键病机。水饮内停,水气凌心,则见心悸昡冒;饮停中焦,则见渴欲饮水,饮入即吐;水聚下焦,则见小便不利。其病机核心是三焦气化功能障碍,病位在孤腑三焦。
再言之,若为膀胱蓄水,仲景何以言“多饮暖水,汗出愈”,而不言“小便利则愈”?此实因膀胱无水可利,非蓄水不利,乃三焦气化不利也。查《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诸条文,多言“得汗”“汗出”“发汗乃愈
目前五苓散在临床上运用范围甚广,主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身体局部积水:脑积水、渗出性胸膜炎、颅内压增高、睾丸鞘膜积液
现代研究发现五苓散具有双相调节的作用,即五苓散既能利水,又能布津,可使尿频、尿闭、遗尿治愈;另一方面,又可使呕吐、眩晕、脘腹胀满、便秘、泄泻诸多疾患得以解
笔者曾有幸跟诊于张喜奎教授,张教授临床擅用经方,用药精当,今将其五苓散验案两则总结如下。
李某,男,55岁,2018年12月8日初诊。缘于3年前体检发现血肌酐160μmol/L,未予重视。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小便泡沫增多,于某县医院查尿素氮6.02mmol/L,血肌酐182μmol/L,血压150/92mmHg,尿蛋白++,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予降压、利尿等对症治疗。辰下:双下肢轻度浮肿,伴恶心、头晕,时有胸闷,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小便量少次频,泡沫多,舌质红,舌苔黄根部腻,脉弦细数。中医诊断:肾衰病(浊毒蕴结证),治以清疏三焦,化浊利水。处方:柴胡12g,姜半夏12g,人参9g,黄芩12g,黄芪20g,泽泻12g,白术12g,茯苓20g,猪苓15g,桂枝9g,陈皮12g,牡蛎30g(先煎)。14剂,水煎服。
2018年12月22日二诊:药后头晕减轻,水肿较前减少,故予前方去牡蛎、陈皮,加车前子12g(布包)、枳实12g,续服14剂。
2019年1月7日三诊:复查血肌酐150μmol/L,尿素氮6.58mmol/L,尿蛋白+,血压142/90mmHg。症状仅见右踝部轻度水肿,余证皆缓,再予前方加白鲜皮20g、蝉蜕9g,14剂,水煎服。嘱患者坚持服药,定期门诊随访。
按 本案为浊毒内侵,深入厥阴,波及少阳,三焦壅滞,气化不行之证。因病在厥阴,疏泄失常,波及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水道不行,故见水肿、胸闷口苦、头晕、纳呆诸证。治以疏利三焦、降浊利水之法,方拟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加减。方中柴胡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行气,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柴芩相合,和解少阳,疏解表里。姜半夏开宣滑降,陈皮调中降逆,燥湿化痰。姜半夏、陈皮与柴胡配伍,通调三焦之力更甚;与茯苓配伍,则为二陈,痰祛浊消矣。白术健运脾胃,散湿除痹。猪苓、茯苓、泽泻三者皆淡渗之品,三药与白术同用,攻补兼施,升清降浊。桂枝解表达邪,温阳化气;再者,本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肾衰病邪入厥阴,元气衰微,黄芪、人参补中益气,扶正以达邪。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又能收敛固涩。诸药合用,共奏温化厥阴,疏达枢机,通调三焦,利湿降浊之功。该患共服药60余剂后症状渐平,病情稳定。然治疗肾衰非一日之功,需长期调服,方能益寿延年。
吴某,女,57岁,2018年3月25日初诊。5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查尿常规示:隐血++,尿蛋白+++。肾脏穿刺病理示:膜性肾病。西医诊断:①膜性肾病;②2型糖尿病;③高血压病。规律口服激素治疗。辰下:全身浮肿,按之不起,口干欲饮温水,疲乏无力,畏寒,纳寐差,舌淡,苔白,脉沉滑。中医诊断:水肿(阳虚水泛证),治以益气温阳,利水消肿。处方:炮附子9g(先煎),白芍9g,白术9g,茯苓12g,猪苓12g,泽泻12g,益母草20g,白鲜皮20g,黄芪20g,石斛12g,山楂20g。7剂,水煎服。嘱患者联合激素治疗,待病情稳定,逐量减少激素用量。
2018年4月1日二诊:药后水肿减轻,见困乏,口干,畏寒,无汗,偶有腹胀,舌淡,苔白,脉沉。予前方去石斛、山楂,加大腹皮12g、麻黄9g。7剂,水煎服。
2018年4月8日三诊:全身水肿减轻,食欲渐佳,偶有失眠,梦多,舌质淡,苔白,脉沉。予前方加炒枣仁15g。7剂,水煎服。
三诊后患者浮肿较前已明显消退,余症皆除,复查尿常规示尿蛋白及潜血转为阴性。继续以真武汤合五苓散治疗,以固疗效,定期门诊随访,患者诉激素逐渐规律减少,水肿未复发。
按 水肿为肺、脾、肾相干之病,其主在肾,其制在脾,其散在肺。本案为少阴太阴合病,脾肾阳虚之证。本案患者老年,脾肾阳气渐衰,脾失于运化,肾失其固摄,水液失布,水湿内停,泛溢肌表,故见全身水肿;水液失布,无以上承于口,故见口干;脾主四肢,虚而四肢不用,故见身困乏力;机体失其脾阳肾阳之温化,故见畏寒;脾阳虚衰,运化失司,故见纳差;脾肾阳衰,阳不入阴,阴不潜阳,故见失眠;脾肾阳虚,固摄失权,精微之外泄,故见蛋白尿;脾阳虚衰,脾不统血,故血溢脉外,见血尿。治以益气温阳,利水消肿,方以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方中附子温阳,白术健脾,茯苓利水,白芍利小便,四药相配,温阳之时再添利水之功;猪苓、泽泻淡渗利湿;益母草利水消肿;黄芪补气利水,合茯苓、白术加强健脾利水消肿之力;石斛益胃生津,合白芍可防温阳药物伤阴;山楂健脾消食,活血化瘀,血行则水利;白鲜皮味苦性燥,起祛风解毒,利水降浊之效。服药后患者全身水肿明显减轻,余诸症皆瘥,病情较平稳,继续予真武汤合五苓散化裁方调治,巩固疗效。
五苓散为伤寒经典名方之一,因其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且疗效显著,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喜用。五苓散具有利小便之功用,但切不可将其简单视为“利尿剂”,掩盖其恢复三焦通调水道之功用本质。笔者结合临床跟师经验,加以阅读文献探索学习,总结归纳如上述,意在说明五苓散方证存在于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其应用也贯穿于水液代谢始终。欲应用好五苓散,先要明确三焦对于水液代谢的重要意义。须知临床应用该方,不可拘泥于小便不利之症,但有三焦气化不利之征象,即可用之。正如仲景医圣所言,“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诊疗,关键在于审证求因,知常达变,方能用之效彰。
参考文献
倪 诚.王琦教授从化气布津论五苓散制方思想及其运用心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0):699-701. [百度学术]
符文斌.五苓散辨议[J].云南中医杂志,1984,4(3):48-49. [百度学术]
周 静.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及理论探讨近况[J].河北中医,1985,7(6):26-27. [百度学术]
赵鸣芳.五苓散的应用思路及机理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5,26(7):36-38. [百度学术]
刘忠胜,张学端.异病同治话“五苓”[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12(1):56. [百度学术]
贾育新.五苓散双相调节作用的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1):42-43. [百度学术]
孙彩霞,杜 肖,曹晓强,等.五苓散同方汤剂缺失成分对HK-2细胞AQPs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9,33(2):21-25. [百度学术]
张晓阳,刘士敬.近十年日本对五苓散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1990,8(5):33-36. [百度学术]
李若梦,赵琳琳,王东生.茵陈五苓散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5):197-201. [百度学术]
钱 凯,杜彦仪,韩隆胤,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五苓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9):138-14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