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寐,现代医学称睡眠障碍,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通常不伴明显器质性病变,病人自觉症状重,西医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刘中勇教授在古人的基础上提出从“气血瘀滞”的角度论治不寐,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将从病因病机、理论探析、辨证论治三个方面介绍其相关经验,供同行参考。
• 作者单位 1.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或睡眠深度的不足。轻者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再难入寐,或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寐。古称“目不瞑”“不得卧
刘中勇教授认为“气血失和”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病机,“瘀”是本病进一步发展以及造成临床症状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此,刘中勇教授在临床上多从“气血瘀滞”的角度对本病进行辨证施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旁,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不寐之名首次出现于《难经·四十六难》。据该书记载,“气血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是老年人“卧而不寐”的主要原因。《灵枢·口问》中也记载“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也即,阴阳失交,阳不入阴是本病的病机总属。又如,《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的《张氏医通》《医学心悟》对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认为脾胃不和是导致不寐的病机关键。再如,《金匮要略》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肝血不足,虚热躁烦导致不寐。《类证治裁·不寐》指出“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即脾血亏损是不寐的主要病机。《景岳全书》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认为导致神不安的原因一是邪气之扰,二是营气不足。因此,《景岳全书》提出不寐病应分虚实辨治,精血虚耗者用酸枣仁汤,痰盛者用十味温胆汤。
当代医家在治疗不寐时多有发挥。国医大师刘祖贻治疗本病时注重补虚泻实,调燮五脏,尤其注重调理心肝;在用药上,以安神为主,同时注重护胃顾
刘中勇教授在论治本病时博采众长,同时,师古而不泥古,结合自身临证所得进一步发挥,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主要是以“气血”的虚实变化为核心。一方面气郁于内,则气血周而不行;另一方面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两者皆可导致“瘀血”这种病理状态的形成,最终气血瘀滞而发为不寐。故在本病中气血失和是始动因素,瘀血则是本病发展的关键。
气与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气属阳而主动,血属阴而主
基于以上论述,刘中勇教授认为,在不寐病中气血失和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两证,两者皆由气血失和发展而来,两证具体论述如下。
本证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达则气血和畅,心情愉悦,情志活动正常,此所谓“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病理状态下,肝气疏泄失常,则精神抑郁,情志活动失常,易发为不寐。此外,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血运无权,久则导致瘀血内生。瘀血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反作用于气,阻滞气的运行,进一步加重气机闭阻,从而在体内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导致魂不守舍,阳不入阴,如《医林绳墨》云“血乱而神明失常”。
基于以上对“气血瘀滞”的认识,刘中勇教授认为,调和气血为本病的根本治疗大法,气血调和则营卫协调,阴阳出入有序。在调和气血的基础上,佐以行气、活血、补气、安神等治法,在治疗后期则可以健脾、疏肝、养心、益气等治法以防疾病复发。
本证多见于中青年妇女,通常发生于疾病初期,多表现为症状重于病情,主要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气不行血而致血瘀,病性为实。本证病情较单一,辨治相对简单。症见:梦多,不易入寐,胸胁胀满疼痛,喜叹息,舌质暗红,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等。在治疗本病时通常以调气和血、行气化瘀为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进行治疗。柴胡疏肝散善疏泄肝气;丹参饮则化瘀行气俱佳。
朱某某,女,51岁,2019年3月5日初诊。主诉:心烦难寐3年。现症见:心烦难寐,眠浅易醒,多梦易惊,醒后燥热,夜间睡眠时间约4~5小时,偶有胸闷心慌。口干口苦,平素性情急躁,无胸痛气喘,无咳嗽咳痰,无反酸恶心,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弦,左脉数,右脉细涩。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证属气滞血瘀。处方:柴胡10g,白芍15g,赤芍15g,川芎15g,当归10g,炒枳壳10g, 陈皮10g,木香10g,夜交藤20g,浮小麦 10g,百合15g,丹参 15g,茯神15g,远志 10g,甘草 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19年3月12日二诊:服上方5剂后心烦难寐即有所改善,入睡较前转佳,纳一般,余证未见明显改善。处方:上方加丹参20g,麦芽3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19年3月27日三诊:服上方后诸症皆有好转,现每晚能睡7小时。守上方续服7剂巩固疗效。后随访该患者睡眠状况良好。
按 本案中患者以心烦难寐、眠浅易醒、多梦易惊为主症,符合“不寐”范畴。心烦多梦、易惊、性情急躁乃一派肝郁气滞表现,醒后燥热为瘀血化热表现,舌暗红、舌下脉络迂曲乃瘀血的表现,结合脉象,故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机根源为更年期妇女,肝郁不舒,气机不畅,气为血帅,气机不畅故血瘀,气血瘀滞,阳不入阴,而发为本病。治以行气活血柔肝养心,方选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行气;赤芍凉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白芍柔肝养阴;当归养血活血;枳壳理气化痰;陈皮燥湿化痰;木香行气调中;夜交藤养心通络安神;丹参活血除烦安神;远志祛痰安神;浮小麦益气除热,合甘草养心安神;百合清心安神;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加强活血除烦作用故加大丹参用量;因纳食一般故加用麦芽行气消食。全方共奏行气活血,养心安神之妙用。本案以柴胡疏肝散为底方重在疏肝行气;丹参饮活血而不伤血;甘麦大枣汤佐加安神之药以养心安神。全方气血同调,心肝并治,故收效迅速。
汪某某,女,48岁,2018年11月6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7年,加重伴头昏1年。现症见: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梦多,每日睡眠时间约为4小时;头部昏沉,气短疲乏,偶有头部两侧搏动感,偶有胸闷心慌,腹胀,口干,无胸痛、头痛、腹痛,无咳嗽咳痰,纳差,小便调,大便日行1次,质稀,舌淡红,苔白根部偏厚腻,舌下脉络增粗,脉弦细偏弱,两关脉偏涩。2017年3月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2018年10月双侧颈动脉彩超示:局部内膜增厚,右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动态心电图示:偶发房早,短阵房速;偶发室早。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证属气虚血瘀。处方:太子参 15g,炙黄芪 30g,白术 10g,当归10g,茯神 20g,陈皮 10g,升麻 6g,柴胡 10g,炙甘草 6g,川芎 15g,丹参 20g,木香 10g,酸枣仁 20g,炙远志10g,夜交藤 1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18年11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睡眠较前好转,现较前不易醒,偶有梦多,能睡5小时,腹胀明显减轻,口干较前明显。处方:上方去木香,加赤芍、白芍各2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18年12月4日三诊:服上方后诸症皆有明显好转,能睡6小时。继服上方15剂。后该患者间断于门诊随诊,回访3个月,失眠症状未再复发。
按 本案中该患者以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梦多、睡眠时间短为主症,故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入睡困难、头部昏沉、气短疲乏皆是一派清气不升之象,结合舌淡红、舌下脉络增粗、脉弦细偏弱,故辨为气虚血瘀证。其本为气血失和,气虚则血行乏源,血行瘀滞,而致阳不入阴,故治以补气和营、活血化瘀为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合丹参饮加减。方中太子参、黄芪补气;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柴胡疏肝,合升麻升提阳气;木香行气调中;陈皮燥湿化痰;丹参活血除烦安神;远志祛痰安神;酸枣仁养血安神;夜交藤养心通络安神;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口干明显,考虑乃由前方偏燥所致,故去辛温燥烈之木香,加用赤白芍养阴活血柔肝。全方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丹参饮活血化瘀,佐以行气、安神等药物,气血同调,药证相应,收效甚佳,充分体现了从“气血瘀滞”的角度论治不寐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