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理论内涵、相关实验研究以及气候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心应夏”理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发现冬季低温及夏季高温天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提出心阳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基于该理论,夏季应顺应养长之性温养心阳,心阳虚患者在冬季尤应注重充补心阳,高温天气时不忘顾护阴液,平调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以此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通讯作者 翁锦龙,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E-mail:2565260728@qq.com
•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为居民疾病死亡原因首
“心应夏”理论起源于《素问·六节脏象论》,从“天人相应”、时间的维度等方面阐述藏象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中医独特的生理、病理的观点。《素问》中多处提到“心”与“夏”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提出“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指出夏季阳气旺盛,万物繁茂,阴阳交感,人体与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保持一致,反之人体阳气不旺盛,则心气受损,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提示“心”与夏季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联系,通过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提出“夏养长”“夏养心”的观点。《素问·六节脏象论》中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解释了“心”与“夏”存在内在联系的缘由,因心藏神,主血脉,位于胸中,其体用皆为阳,其为火脏,乃阳中之太阳,火性炎上,取物比类故通于阳气最旺盛的夏天。《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也提到“升明之际,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其应夏”,指出五运六气平气时心气通于夏气。心气通于夏,反映了生命与自然一体同步,当夏季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心脏的机能也随之变化。
基于《内经》的基础,后世医家对“心应夏”理论的阐述不断地拓展,如孙思
从生理方面来说,心具有“主血脉,藏神”的生理功能。《素问·玉机真脏论》论“夏脉如钩”提示夏季万物繁盛,故“其气来盛去衰”,由于夏季气压、气温变化,脉管容易充盈,形成来盛去衰的洪脉,同时由于血流加快,血液丰富,皮肤红润,是健康的表现。另一方面,夏季阳气旺盛,由于同类相召,心阳充盛,心阳的鼓动使得气血津液运行,精神充沛,意识活
从病理方面来说,《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人体中的阳气在活动之后更加旺盛,若烦劳过度,则阳气从旺盛到过亢,“阳胜则阴病”,过分耗伤阴精,使阴精接近于枯竭。持久地阳气亢盛,阴精损伤,若再遇到夏天,就会使阳气更加亢奋,进一步煎熬阴精,导致阴精枯竭。因而夏季的阳气不仅能够振奋心阳,调动心主血脉的功能,过盛的阳气亦能耗损阴精,使得血行淤滞,血脉痹阻。
因此,有学者提出“心应夏”的实质是“心”具有随着季节变化而自我稳定、自我调节的时间调节系统,该系统包含脏腑、组织、细胞、精神情志等内涵,在季节上发挥着调节功能,顺应夏季气温上升而增强主血脉功能使得血液运行加快,又因血液输散心血相对减少减弱心藏神功
对于“心应夏”理论,不少学者进行了实验研究来探讨该理论的科学内涵。褪黑素是研究的焦点,褪黑素受体遍布全身,具有整体调节的特点,而分泌褪黑素的松果体具有感光和内分泌的双重功能,通过摘除松果体阻断光信号通路,观察心血管系统功能及受体变化,以此来解释“心应夏”的机制。王志
除了实验室研究,从气象学、运气学说等角度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广
综合气候学数据发现,寒冷天气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颇为显著,寒冷天气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从“五脏应时”的理论而言,冬季是闭藏的季节,心的主血脉功能减弱,若素体心阳不足,更易受寒冷季节的影响,血脉凝涩不行,“阳微阴弦”,导致胸痹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素问·水热穴论》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心气随着夏季的火热之性而增强,心阳的推动、温煦及心阴的濡养使得血脉运行通畅,神志清明。若素体心阳不足,冬季心阳愈衰,易使血脉不行,心脉痹阻;夏季气温过高,汗出过多则耗损心阴、心阳,血行淤滞,濡养不足,亦会心脉瘀阻。无怪乎《内经》强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四时阴阳为万物之根本,人体变化顺从阴阳之变。对于“心”来说,心阳无疑为主导地位,《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心主血脉、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得益于阳气的主导,因而夏季顺应养长之性温养心阳,心阳虚患者在冬季尤应注重充补心阳,高温天气时不忘顾护阴液,平调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以此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五脏应时”理论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其现实意义,对于“心应夏”理论,可从不同证型、不同疾病、具体防治方法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不断构建更完善的时间医学体系,并应用于临床,使传统医学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继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220. [百度学术]
郭霞珍,苏 晶,金光亮,等.《内经》“五脏应时”说的科学内涵初探[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46(8):1042-1046. [百度学术]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7. [百度学术]
明·张景岳.类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 [百度学术]
罗颂明.基于“心应夏”理论探讨气温骤变对胸痹发病影响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百度学术]
袁卫玲,郭霞珍.论“心应夏”的适应性调节机理[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7):1437-1438. [百度学术]
杨 阳,马淑然,张明泉,等.中医“心应夏”理论内涵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18):1534-1537. [百度学术]
王志飞.“心应夏”理论及其受体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百度学术]
赵永峰.冬夏变化对大鼠血浆TXB2、6-Kuto-PGF1 a含量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百度学术]
罗颂明,郭霞珍,刘晓燕.夏季气温突变对胸痹大鼠心肌损害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0):2292-2294. [百度学术]
黄雪松,廖雪萍,谢 敏,等.广西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9,40(1):42-45. [百度学术]
翟红楠,张 轩,王艳红.气候变化对华中区域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未来趋势预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4):441-443. [百度学术]
吴弥漫,杨沛群.岭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与气候关系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3(5):11-13. [百度学术]
张 楠.西安地区气象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关系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百度学术]
梁亚琼,洪 忻,徐 斐.南京市气象因素对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1):24-27. [百度学术]
刘 派.基于《内经》六气理论对延边地区心、肺系疾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