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讯作者 卢太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专家。研究方向:男科疾病。 E-mail:ltk1234@163.com。
• 作者单位 1.厦门市思明区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16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3.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16003)
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即前列腺痛是中青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排尿异常及骨盆区疼痛等不适,且易反复发作,难于治愈,目前尚无非常满意的疗法。自2017年3月以来,笔者采用揿针埋针治疗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厦门市思明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男科及厦门市中医院男科门诊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年龄22~47岁,平均(28.13±3.02)岁;病程9~156个月,平均(8.20±18.13)个月;症状总评分(24.97±4.09)分。对照组32例,年龄23~46岁,平均(28.05±3.26)岁;病程8~144个月,平均(8.15±18.76)个月;症状总评分(24.98±4.18)分。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参照1999年NIH关于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诊断标
(1)年龄<18岁或者年龄>50岁;(2)合并泌尿系感染、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肛门直肠疾病、神经源性膀胱、腰椎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疾病等可能导致骨盆区域疼痛和排尿异常的疾病;(3)治疗过程中自动退出者或其他原因未完成治疗疗程者。
采用揿针埋针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肾俞、八髎。在埋针进针和出针(取针)时采用呼吸补泻法。其中,中极、八髎、天枢三穴用呼吸泻法(即“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中脘、关元、肾俞三穴用呼吸补法(即“呼气进针,吸气出针”)。操作: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用消毒过的镊子夹起一次性使用的揿针(规格0.25×1.3mm,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270935),在上述消毒好的穴位上,分别采用呼吸补泻法将针刺入皮肤,然后按压胶布粘附固定。嘱患者每日按压胶布3~5次,每次约1min,以患者耐受为度,两次间隔约4~6h。每次埋针时间2~3d,4周为1个疗程。取针后,针眼处常规消毒。埋针过程中如出现剧烈疼痛,可适当调整位置,注意埋针处不宜沾水。
参照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不适、排尿症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评分,评价其疗
治疗组治愈12例(37.5%)、显效14例(43.75%)、有效4例(12.5%)、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愈12例(25.0%)、显效9例(28.13%)、有效5例(15.62%)、无效10例(31.25%),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
注: 与对照组比较
经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在疼痛不适、排尿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改善疼痛不适方面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祖国医学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精浊”“白淫”“劳淋”“腰痛”等范畴。前列腺痛以盆腔疼痛、排尿异常为主要症状。笔者认为该病是因饮酒、嗜食辛辣、长期精神抑郁焦虑不安、忍精不射等造成湿热下注、肝郁气滞、瘀血等阻塞精室(前列腺即狭义之精
前列腺是男性重要腺体,具有分泌、排泄前列腺液等功能。其在功能上类似五脏六腑的“腑”,而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因此针对前列腺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的病机,在治疗上应着眼于一个“通”字,“以通为补”。故而对于前列腺痛这一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之证,应当通补兼施。基于此,笔者选取中脘、关元、天枢、中极、肾俞、八髎六穴。其中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中脘”,能通调六腑之病症。天枢穴既是足阳明胃经重要腧穴,又是大肠募穴,具有和胃健脾、理气调肠的功效。中极穴位于小腹部,临近膀胱和前列腺,又是膀胱募穴,乃膀胱经气聚集之处。《针灸甲乙经》云:“脐下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中极主之……小腹与脊相控暴痛,时窘之后,中极主之。”故中极穴有促进膀胱气化、清热利湿之功。关元穴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又是小肠之募穴,主管胞宫精室,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统摄元气之所,有大补元气,通补五脏六腑之功。中脘、关元、天枢四针即俗称的“腹四针”,四穴合用既可以补益肾气,健脾和胃,又可以清热通腑,活血化瘀,疏利气
揿针属于皮内针疗法,又称埋针法,是依据浅刺法和针刺留针发展而来。揿针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主要是十二皮部理论、卫气理论和留针法。《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疾病的发生可以通过病邪侵入机表,致使卫外功能失常,可经皮部-络脉-经脉-腑脏的传变而逐渐深入。因此通过揿针等方式刺激浅表皮肤,可调节卫气,激发调动皮部与十二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发挥治疗作用。针对“痛则不通”,揿针针刺可以疏通气血,使气血调和,解除前列腺痛的疼痛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揿针刺入穴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以直接刺激神经末梢,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从而产生整体调节治疗作
传统针刺留针时间多为30~60分钟,并且需要保持特定的姿势,不能随意改变体位,对于目前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不愿意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而且传统针刺往往需要有酸麻胀痛的针感才能取效,对于害怕针刺疼痛的人常难于接受。揿针埋针操作简单,安全省时,动态留针可累积效应。因揿针埋针几乎无痛感,因此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痛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NickelJC.Prostatitis:Lessonsfromthe20thCentury[J].BJUINT,2000,85(2):179-18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