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功能性失音是癔病的一种,本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可自愈,部分患者未经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影响患者情绪及日常生活工作。陈俊军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40余年,对于诸如此类的疑难杂病有其独到的见解及相当丰富的经验。
陈俊军教授是湖南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针灸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针灸临床4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其临证擅长运用针灸疗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多种瘫痪病症、眼病、面瘫、各种痛症、肥胖症、性功能障碍、失眠、耳鸣耳聋等病。笔者有幸在跟诊期间目睹陈师运用针刺治疗诸多疑难杂病,受益匪浅,今摘录其治疗功能性失音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功能性失音又称癔病性失音,临床常表现为突然失声或仅能发出耳语声,但咳嗽或哭笑时声音往往如常。西医多采用暗示疗法,多选用颈前注射药物,亦可在做纤维喉镜时鼓励发音。中医认为该病属“暴喑”范畴,患者大多素体虚弱,复因情志刺激后发病,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气失疏泄,气机郁滞,声门开阖失司而致失语。治疗当以疏肝解郁、开窍理气、利咽开音为主,针刺辨证取穴以通调经脉之气,开窍利咽。
患者郝某某,女,71岁,2019年8月初诊。主诉:失音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余前因与家人争论负气后忽然无法言语,当下感脸部麻痹,但神志清楚,思维敏捷。家人遂即带至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外科就诊,查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功能性失音”,经西药(具体不详)治疗后,未见明显疗效。近年来,每逢情绪紧张激动、压力过大时症状明显,说话时喉间微微仅能发出些许模糊声音,时感费力,经心理门诊、暗示注射、中药汤剂、针刺等治疗,症状略有改善。今为寻求中医针灸治疗,遂来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现症见:不能言语,咳嗽、哭笑声音正常,神志清楚,偶有心悸、胸闷,情绪欠佳,纳寐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暴喑,气郁窍闭证。治则:疏肝解郁,开窍理气。取穴:天突、廉泉、涌泉、合谷、太冲、膻中。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给予心理暗示(嘱患者平复心情,暗示本次治疗为特殊疗法,有确切疗效)。穴位常规消毒,选取0.30mm×75mm毫针,针刺天突穴,从胸骨上窝进针,先直刺0.2~0.3寸,然后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徐徐进针,密切关注患者神态反应及手下针感,直至针身完全刺入,针尖可达胸骨柄与主动脉弓之间,针感如鱼吞钩耳,若针感不显,可将针柄弯至90°~180°,轻提重插,严格把握针刺此穴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部和临近动静脉;选取0.30mm×50mm毫针,针刺廉泉穴,针尖向舌根部斜刺1.2~1.5寸,舌根部有胀痛感为度,行针同时边示范边鼓励患者发音;选取0.30mm×40mm毫针,针刺涌泉穴,直刺1寸,强刺激,行针过程鼓励患者发音;选取0.30mm×40mm毫针,针刺双侧合谷、双侧太冲穴,直刺1~1.2寸,以局部有强烈麻胀感为度;选取0.30mm×25mm毫针,针刺膻中穴,逆经平刺0.5~0.8寸,若针感不明显,可予轻捻转手法刺激,使胸骨附近出现麻胀感为度。以上穴位均采用泻法,留针30min,5次为1疗程,每日1次。留针时,辅以心理诱导(耐心引导患者,增强患者信心,鼓励其发音)。首次针刺治疗后,患者能轻声说出断续的短句,自诉感觉良好。嘱患者自行加强言语锻炼,同时保持心情愉悦。翌日,患者诉胸闷心悸症状减轻,已能言语,但不流畅,继续以上穴位针刺治疗,加刺太溪、照海、通里、神门等穴,平补平泻。患者经1个疗程针刺治疗后,即可与人正常交谈,言语未有间断,余症状均消失。随访1个月,患者症状无复发。
按 陈师认为该患者体质素弱,脏腑气血先虚,复加情志不舒,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为暴喑,可归属于郁证。基本治法为疏肝解郁、理气开窍、怡情易性。针刺选穴以天突、廉泉、涌泉为主。研究发
功能性失音又称癔病性失音,是癔病的一种。本病多见于女性,大部分病人与精神过度紧张或情绪剧烈波动有关,如发怒、激动、恐怖、忧虑、悲伤等,少数病人发生于睡眠后醒转时或患重病之后,也可见于月经失调
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交会穴,可开窍理气,采用深刺针法,可通调经脉之气,开窍利咽,有立竿见影之效;廉泉同为任脉经穴位,又名舌本,因靠近声门,故针尖向舌根斜刺,可利咽通络,疏通局部经络。且《灵枢·根结》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廉泉虽属任脉,但与肾密不可分,有滋养津液之功效,针刺廉泉可通调舌络,通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