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大健康背景下的中医健康管理需求剖析与人才培养  PDF

  • 吴惠雯 1,2,3,4
  • 王琳 1,2
  • 杨正宁 1
  • 李丹阳 1,2,3,4
  • 李琛峰 1,2,3,4
  • 杨朝阳 1,2,3,4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2.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22); 3. 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22); 4. 福建省2011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最近更新:2021-05-06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自“健康中国2030”战略被提出以来,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健康管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现有的人才配备难以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本文基于大健康的时代背景,从老龄化社会、慢性病管理及医疗体制改革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医健康管理的需求所在,并针对我国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提出目前该领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旨在为中医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促进中医健康管理事业平稳、持续地发展。

健康是永恒的话题,维护健康是医学的目的。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由疾病医学转变为健康医学,从群体治疗发展为个体治疗,卫生工作重心也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健康服务。如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而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以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已成为我国卫生保健服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此大背景下,中医健康管理也随之应运而生。

1 中医健康管理的相关释义

1.1 中医健康管理的概念

中医健康管理的理念主要来源于传统的“治未病”思想。《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消患于未兆”“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说明治未病和中医健康管理思想自古以来就蕴含在医疗实践中。早在两千年前,中医学就总结了适应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外避时邪,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养生保健原则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经过数千年的验证、补充、完善、发展,历久弥新,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健康管理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中医传统技术及现代科学技术,对全社会的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

1]

1.2 中医健康管理的优势

相较于现代健康管理,中医健康管理存在许多优势,正逐步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首先是依据患者自感症状对其进行状态调整。患者作为自体状态的第一感受者,患病时自我感觉的症状往往是诊断疾病状态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各项辅助检查中未见生理指标异常却仍感不适的患者并不少见,此时合理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仍可通过多种传统手段与方法改善患者症状,令其症状好转。其次是在寻找病因的过程中更注重着眼于人体而不是单纯的疾病。其宗旨是转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维护,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全程的管理,在维护健康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 的优势,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收益。其三是中医强调人体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注重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规律,调节神志与形体。将人体健康放置于天地之间,用整体与恒动的观念去看待机体状态的变化,中医健康管理不仅重视“病”的调理,更加注重处于自然和社会中的“人”,且不同的人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紧抵动态个性化把握状态是维护健康的关[

2]。中医健康管理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全面地完善和扩充了原有的健康管理理念,进一步推动了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2 中医健康管理的需求剖析

2.1 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阶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49亿,占总人口的 17.9%。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的迅速老龄化还伴随着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等特[

3]。由此,随之而来的对于健康的维护与管理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健康老龄化成为健康中国和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命[4]。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老年预防保健和卫生服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工作方法,在应对策略的制定以及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优势逐步显现。

2.2 慢性病管理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某些危险因素增加了慢性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慢性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加剧且呈现年轻化趋[

5]。慢性病由于其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知晓率低、控制率低、病程长等特点,对人群健康影响显著,社会负担增加明显,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成[6]。其疾病特点还决定了其防控措施的实施必须长期、持久方能见效,且慢性病的防控尤其强调因地制宜,注重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成本效果,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与中医“未病先防”、“三因制宜”的理论以及全方位、全周期、广覆盖的中医健康管理理念不谋而合。中医健康管理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3 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

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往往会导致有限的资源浪费,甚至是医疗服务的分布不公平。近年来,我国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的优化,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升级转[

7]。而中医药作为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顺应了当今健康观念的演变趋势。中医健康管理提倡个体化诊疗,基于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实现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化。因此,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动态化的健康跟踪、智能化的健康评估与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对于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医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

3.1 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有6.5亿劳动人口处于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但健康管理专业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缺口高达2000万[

8],即便在北京和上海等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地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根据卫生部职业鉴定培训中心报告,截至2010年,仅仅培训通过了2000余名健康管理[9]。可见,我国健康管理人才缺口巨大,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此外,已开展相关专业的高校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许多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知识结构体系、专业技能要求、职业方向与规划等表述。且培养方案中着重强调管理学与现代医学的知识,而忽视中医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导致专业人才培养难以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10]。同时,健康管理相关的实践基地条件缺乏保障,行业资格准入门槛低。较之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健康产业起步较晚,据统计,全国健康管理机构数量已达上万[11],目前国内的健康管理行业主要以健康体检中心和健康管理公司为主,说明行业之间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尚未形成统一和规范的标准,从而难以保障健康管理专业的实践条件。在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12]中,具有大专学历就可以报考三级健康管理师。而健康管理师应为多学科融合交叉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应在具有相关医学专业背景的同时,同时掌握心理学、管理学、社会与环境学、中医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职业技能,从而在实践应用中更加专业地服务社会广大群众。

3.2 人才培养建议与对策

3.2.1 促进健康教育宣传,提供政策制度支持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是群体健康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具、方法和策[

13]。世界各国的健康教育实践经验表明,行为改变是长期的复杂过程,仅凭借个人主观愿望难以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需要借助支持性的健康政策、环境等相关因素。可见社会各界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健康教育,如走进社区定期开展居民健康讲座、在医院各临床科室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展知识培训、在体检机构派发传单与健康手册等,提高各类人群的健康常识与维护健康的意识。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与支持,制定并完善该领域的相关法规、制度,为从业人员提供就业保障,同时加大对中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提升就业人员的收入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行业吸引力,加快人才的供给和输出,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对其的关注和重视,为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2.2 规范行业培训标准,探索多元就业模式

规范职业培训的标准,提高健康管理师的就业门槛和准入资格是提高中医健康管理干预效果的重要途径。从业资质考核要严进严出,确保经过专业培训后的从业人员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各自特长和专业优势,不断提升中医健康管理师的含金量和健康干预水平,从而促进健康行业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除了在医院、体检中心等常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专门的岗位外,还可鼓励基层社区、各类企业事业等单位机构设立健康管理服务部。依据本单位需求对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等人群开展相关健康服务,如群体健康风险评估与个体化健康干预等,并允许从业经验丰富与定期考核优秀的健康管理师多点执业,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开放就业岗位,探索多元的就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基层健康管理人员流动性强的现状,进一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单位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3.2.3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师资队伍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中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进行交互融合,同时与传统的医学临床课程区别开来。一方面需要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中医健康理念,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将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健康管理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根据情景案例选择适宜的操作技术,并巩固相关理论基础,考察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扩展选修课程的范围,如新增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健康保险等相关课程,打造“2+1”(理论、实践+选修)创新模式,帮助学生能在实际岗位中更快地进入角色,使其能够尽早确立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同时,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平台优势,通过专家培训、同行互助、教学观摩等形式,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师资质量,最终形成涵盖预防、临床、心理、管理等多元的创新课程体系,并打造一支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开展中医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服[

14]系列工作,做到产、学、研有效结合。

4 结语

人才是确保实现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的关键。当前,中医健康管理人才在数量及质量上均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打破人才资源匮乏这一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中医健康管理人才,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在此大健康背景下,中医健康管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中医健康管理人才在健康产业中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已成为时代背景的必然要求,这无论对于中医还是健康管理而言,二者都会因此获得更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灿东.中医健康管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5. [百度学术

2

李灿东,纪立金,鲁玉辉,.论中医健康认知理论的逻辑起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261):109-111. [百度学术

3

陈 菲,雷 雪.健康老龄化背景下重庆市老年健康服务产业业态模式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2:)14-16,34. [百度学术

4

向运华,王晓慧.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98-107. [百度学术

5

洪月玲,常战军.基于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社会问题及文化意义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3):247-250. [百度学术

6

刘晓娜,张 华,赵根明,.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发展历程[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2):79-83. [百度学术

7

郑德亮,李俊霞.关于推进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361):8-10. [百度学术

8

郑宇明,姚 岚,刘智勇,.我国健康管理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1):51-54. [百度学术

9

杨一帆,巩奕辰,张容嘉.当前高校为康养行业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下旬),2018,3519):36-37. [百度学术

10

张 凯,蒋玲钰,张 宏,.基于大健康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中医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62):274-275. [百度学术

11

王胜军,孙金海,陈立富,.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 217):690-691,694. [百度学术

12

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2):74-77. [百度学术

13

王陇德.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26-127. [百度学术

14

薛维娜,伍红艳,刘 亭.高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22): 73-7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