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凭借脉诊不但有助于辨证论治,而且有助于提高疗效,同时在病情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脉诊是中医必须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在临床中应当重视脉诊的运用。然而现在脉诊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被弱化的趋势,医者对脉诊的重视度越来越低,甚至完全忽略了脉诊的检查。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就中医脉诊在临床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通讯作者 俞洁,女,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E-mail:415538196@qq.com
•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22)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它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之
目前临床上脉诊面临困境,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4点:(1)脉诊理论深奥,难以学习掌握;(2)医者临床脉诊实践能力缺乏;(3)医疗环境导致医生诊病时间过短,无法规范化使用脉诊;(4)现代辅助检查多样化,中医脉诊受到了忽视。
中医的脉学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历经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逐步形成中医脉学理论。脉诊历史源远流长,单就脉诊之诊法而言,便有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独取寸口诊法等不
《内经》曰:“切而知之谓之巧”,对于脉诊而言,“巧”字不仅意味着脉诊是一项精巧的诊断技术手段,也意味着熟能生巧。脉诊属于直觉诊法,要求医生具备充足的脉诊理论知识,更要求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
随着医疗政策的推动,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健康更加重视。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设备完善、医疗人员技术经验丰富,大部分患者不论大病小病都前往就诊,由此引发了“看病难”问题的产生,导致患者就诊、检查、缴费、取药等候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等问题的出
《内经》云:“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中医古代重视脉诊,一方面是脉诊有助于加强医者对于疾病的辨证及观察疾病预后情
为了解决脉诊在临床中面临的困境,故需要做到4点:(1)加强脉诊理论学习,掌握脉诊理论基础;(2)对中医诊断学脉诊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脉诊实践能力;(3)优化医疗政策,改善当前医疗环境;(4)推动脉诊客观化发展,让中医脉诊更加精确。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理论深奥,是一门需要长期实践及终身学习的课程。重视脉诊的理论学习,掌握全面的脉诊理论是践行脉诊的首要前提。只有先做到了“心中易了”,才能达到“指下明了”,只有深刻理解各种脉象的形成及意义,掌握正确而规范的脉诊方法,将脉诊理论铭记于心,在临床辨证中才能运用自如。因此,作为脉诊的初学者,应当重视脉诊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对各大脉学专著的研读和学习。《脉经》是脉学的第一部专著,是中医脉诊的理论渊源,探求脉诊理论的本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脉诊的精髓,提高学习脉诊的能力。而后世医家对脉诊的理解和创新不仅使脉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亦让后学者学习脉诊的方法简化。研读后世医家对脉诊的著述也是提高脉诊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李中梓的《诊家正眼》,以歌诀体裁编写,语言简洁,论脉精要,比喻形象生动,背诵简单易懂,有助于提高脉诊理论的学习。故提高脉诊理论的学习,首要的前提是掌握脉诊理论的渊源,了解其起源及对各种脉象认识,掌握脉诊理论的基础;其次是深入探讨后世医家的脉诊理论专著,掌握各医家对脉诊理论的理解和创新,提升对脉诊理论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感受,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脉诊的能力,也能提升学习脉诊的兴趣。
为提高医学生对脉诊实践的基础,不少中医学者提出了对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课程进行改革。如李清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看病难”的问题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医疗政策一直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至2019年5月国务院颁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从中能看出我国政府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坚定决心和迫切愿望。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医改作出明确部署,针对“看病难”的问题,提出了四个解决办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为了提高临床脉诊的运用,加强临床医生对脉诊的指导,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脉象采集与分析装置及方法也越来越成熟。中医脉诊客观化即弥补了传统中医脉诊的不足,又使中医脉诊具有现代化的特色,继而为临床做出更多的指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诊断技术。脉诊目前在临床使用及发展中面临着不少困境,但是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应该重视对脉诊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虽然脉诊对于中医诊病十分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提倡诊脉便知百病是不对的,而过分贬低脉诊的意义,提倡诊病不需诊脉或先处方后诊脉也是错误的做法。因此,我们应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脉诊,注重四诊合参,综合运用分析,然后进行辨证论治,才是最理想的。
参考文献
姜青松,王庆其.三才思想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渗透[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17(1) :14-16. [百度学术]
赵方舟,刘玥芸,陈家旭.李时珍《濒湖脉学》对中医脉学的传承与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4):563-568. [百度学术]
刘忠一,王惠君.论中医学习应重视并践行脉诊[J].吉林中医药,2012,32(7):656-657. [百度学术]
李 航,陈利群,蒋宁峙.运用“平脉辨证”法挽治“慢性咳嗽”误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18,17(4):64-66. [百度学术]
李玉昌,刘士梅,扈有芹.平脉辨证治疗黄褐斑举隅[J].环球中医药,2016,9(7):817-819. [百度学术]
张明泉,杨 阳,张素杰,等.脉诊在中医辨证中的重要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78-1980. [百度学术]
李国祥,鲁明源.脉诊的演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3):286-288. [百度学术]
姚鹏宇,王光泽,吕翠霞.陶汉华脉诊学术思想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1):23-26. [百度学术]
冯 康.仲景对脉学的继承与发展[J].河南中医,2017,37(7):1135-1137. [百度学术]
郭林生.脉诊之我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69-70. [百度学术]
王佳佳,周 杰,冯建春,等.《黄帝内经》脉诊刍议[J].北京中医药,2018,37(3):243-245. [百度学术]
魏 红,徐 刚.从中医整体、动态、平衡观论脉诊客观化研究[J].中医杂志,2014,55(1):25-27. [百度学术]
孙小钧,高永翔,马维骐.实践教学在中医脉诊学中的运用与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2):3. [百度学术]
李 清,徐义勇.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9):245. [百度学术]
刘玉超.临床脉诊教学关键问题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5,34(9):757-759. [百度学术]
高秀娟,马会霞,齐 峰,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4):360-361. [百度学术]
张 琰,王习习,祁文博,等.关于国内看病难问题的研究评述[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1):14-16. [百度学术]
李舒曼,杨 越,熊林平.纵向整合医疗资源 推进完善医疗联合体[J].中国医院统计,2016,23(1):4-7. [百度学术]
肖 莹. 卫生资源配置的探讨和研究[J]. 天津经济, 2011(9):49-51. [百度学术]
王天芳,李灿东,朱文锋.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85-192. [百度学术]
欧阳博文,钟 媛.《难经》脉学判断预后之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2):251-252. [百度学术]
刘森林.误诊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97-98. [百度学术]
李 清,徐义勇.程序式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5):246,254. [百度学术]
王 静,曲宏达,段新芬,等.脉图绘制训练法在脉诊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医教育,2017,36(3):17-20. [百度学术]
林雪娟,闵 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百度学术]
杨艳秋,熊丽辉.中医诊断学脉诊实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9):16-17. [百度学术]
梁万年.深化医改要解决“难、贵、管”[J].中国卫生,2018(12):63. [百度学术]
周亚楠.关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分析——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2018(21):19-20. [百度学术]
李 欣,李欣言,付廷会.三级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研究综述[J].科技与创新,2019(10):61-62. [百度学术]
李 雪,钱 鹏.脉象仪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24(6):826-829. [百度学术]
龚文珠.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脉诊客观化研究探析[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29-31. [百度学术]
马菲菲,徐 芳,肖沪生,等.超声在脉象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3):357-35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