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所具有的营养、免疫等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在理念上,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均讲究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在临床上,中医健脾治疗肥胖、便秘、腹泻等疾病及针灸、捏脊、健脾复方的治疗机制均和微生态有关。本文结合中医“脾”及健“脾”的相关文献,探析中医健“脾”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并结合最新文献进行了阐述,旨在和同行交流,促进中医“脾”的微生态方向研究。
▲通讯作者 舒青龙,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微生态学研究。E-mail:shuqinglong@126.com
• 作者单位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经》《难经》以及历代医家均有对中医脾的阐述。现代医学发现肠道微生态具有营养、免疫等功能,其微生态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大致相当。近年来,中医脾与肠道微生态的关联性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就中医“脾”及健脾的文献阐述、中医健脾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等进行了综述,分述如下。
《黄帝内经》与《难经》时期,脾胃理论开始形成,并对脾的形态进行了描述。《素问·太阳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各十八日寄治。”《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中医健脾思想从《黄帝内经》就已见雏形。《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中医治病重视健脾,常见手法包括:①针灸:通过对气的影响,影响脾胃功能。《黄帝内经》提到:“凡刺有五……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②药物:通过中医药健脾。《汉书·艺文志》云:“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常用药如党参、吴茱萸、肉豆蔻、莲子、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方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等。③捏脊法:以手捏拿患者背部脊中线的推拿方法,其主要治疗对象是婴幼儿,属于中医“推拿”范畴。《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捏脊法可以通过捏拿背部的肌肉,调节脾胃之气,助其运化。同时,脊为督脉循行部位,捏脊法可通过对督脉的刺激来促进脾胃将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四肢,濡养全身。
人类的肠道包含了大量的微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群。其所包含的细菌至少有1
在脾的功能之中,以运化水谷精微最为重要,这与肠道微生态的营养功能相对应。稳定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与健康的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当脾胃功能发生障碍,机体肠道微生态也会受到破坏,常引发肠道菌群紊乱而出现消化不良、便溏、乏力等类似于中医“脾虚证”的症
“脾主为卫”,即脾胃是卫气化生的根源。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脾气虚而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中医脾胃理论皆说明中医“脾”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近年来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
近年来,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成为热点,尤其是补益类复方、针灸等中医治疗的健脾微生态机制研究。而补益类复方、针灸等中医治疗均讲究辨证论治,即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将望闻问切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作出辨证,在此基础上拟定相应的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等中医治则与肠道微生态理论原理非常相似。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虚弱,机体抵抗力下降,“邪气”趁虚而入,则引起疾病;而“正气”强盛,机体抵抗力,适应力强,“邪气”无法侵入机体,则不生病。“扶正祛邪”治则亦可在肠道微生物中得到体现。如肠道菌群中有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的益生菌,也有能让人体致病的各种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益生菌和致病菌始终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若致病菌比例增多,正不胜邪,则机体发病。若能利用中医学理论中“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则可达到“矫正生态失衡、保持生态平衡、间接排除病原体”的目的。
《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其中未病先防在健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难经·七十七难》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即当见到肝的病变,虽未见脾的病变,治疗也应先“实脾”。现代研究中,肠道菌群失衡是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预防肠道菌群失衡正是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思想。如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时使用乳酸菌素或双岐杆菌活菌制剂等,以防肠道菌群失调。
治病求本,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运化水谷和水湿上,其功能失常主要出现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疾病如便秘、腹泻、肥胖等疾病在中医辨证上均与脾相关,健脾治疗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方法,这种临床机理与肠道微生态紧密相关。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疾病,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脾主运化,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调,形成便
中医认为,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身体虚弱,导致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运化水谷,体内水液分布失常,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清浊不分,形成腹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中所提到的“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陈旻
理中汤,又名理中丸,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功效为温中驱寒,补气健脾,是张仲景提出的脾胃虚寒经典方。舒青
四君子汤,最早记载于宋朝的《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及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滋胃健脾、补阳益气的功效。吴
参苓白术散源自《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上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组成,是“培土生金”的代表方,通过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来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的功能。董开忠
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灸健脾的穴位有很多,如神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目前对于针灸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变化治疗疾病的研究较少。肠道微生态平衡与代谢类疾病、免疫性疾病、肠道疾病等都有密切关系,而针灸对于这类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周莉萍
捏脊法是通过提、拿、捏、推手法刺激人体背部皮肤,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捏脊法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进行,具有有调节阴阳脏腑、固本培元的作用。唐雨
近年来,中医脾及中医健脾本质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理论研究的前沿,中医脾功能及其生理与病理、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变化都成为研究热点指标。笔者以为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在以下几个方向亟待研究:①符合中医药思想的肠道微生态新方法研究;②中医脾后天之本中的微生态的功能研究;③基于微生态的中医健脾治则思想的研究;④肠道微生态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健脾药理或机理研究;⑤代谢性疾病/肿瘤的中医药治疗的微生态研究。
参考文献
陈国印.黄帝内经素问新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94, 108, 308. [百度学术]
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46. [百度学术]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59. [百度学术]
邵铁娟,李海昌,谢志军,等.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脾虚湿困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762-3765. [百度学术]
白井林,刘薇薇,张同园.培土生金法对脾虚证反复呼吸道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2):281-282. [百度学术]
Ley R E,Turnbaugh P J,Klein S,et al.Microbial ecology:human gut microb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J].Nature,2006,444(7122):1022-1023. [百度学术]
段 云,张方信.高原环境与肠道微环境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4):382-385. [百度学术]
龚晓薇,刘建忠,蔡建新,等.“抑木扶土”法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举隅[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2):98-100. [百度学术]
徐烈娟,王建民.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组织NSE及VIP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3):443-445. [百度学术]
徐嘉淦,石 伟,叶 影,等.补中益气汤对脾虚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100-102. [百度学术]
陈旻丹,胡京红,马 捷,等.脾虚四号方含药血清对功能性腹泻脾虚证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细胞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4):297-301. [百度学术]
郭 宇,苏晓兰,李依洁,等.温脾健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黏膜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10):86-91. [百度学术]
孔 畅,陈东峰,赵泉霖.从肠道菌群探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