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络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是中医学、现代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络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循行分布吻合度高,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联系密切,人们常因此而将三者混淆。基于针灸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疾病治疗中的较大优势,笔者在源流、生理解剖、生理功能、临床应用方面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认为经络有其相对独立性,神经、循环系统并不能完全取代经络,但经络与神经、循环系统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可将经络和神经、循环系统相结合,以指导对疾病的治疗。
经络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是中医学、现代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针灸学科与神经病学、心血管内科联系密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针灸推拿
经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是人体内密闭而连续的管道系
基于以上原因,西方医学著作的译本都大量使用了中医学中的词汇。如第一部传入中国的西方解剖学译著《泰西人身说概》中,对30对脊神经和7对脑神经进行了详细论述,将神经译作“细筋
因此,由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中的概念在传入中国时受中医解剖知识的影响,“神经”“血管”“淋巴”等概念往往包含在“经络”的概念之中。
经络的循行与血液循环、淋巴管道的径路、神经的分布都有吻合之处。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了对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路线的记载。
《灵枢·经筋》中将手太阳之筋循行描述为“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将手太阴之筋循行的描述为“出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肋”。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发现,尺神经起源于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与肱动脉一同下行,经尺神经沟至前臂,与尺动脉一同下行至入手掌;膈神经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沿心包两侧、肺根前方下行至膈。手太阳之筋与尺神经、手太阴之筋与膈神经在人体内分布的吻合,形象地说明了经络循行与神经分布的关联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刘
《灵枢·经脉》将络脉描述为“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这与现代医学中静脉多分布表浅,青筋纵横的特征不谋而合。
研究表
学者们对于经络本质的研究早已展开。近年来,江正
《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灵枢·经筋》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后世医家在生活实践和临床治疗中,将经络的生理功能归纳为联系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现代临床利用经络的功能,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等治疗方法,均体现了经络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关联。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产生对机体的刺激信息,信息通过穴位局部的周围神经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中枢系统整合,由传出神经传递到各系统的不同器官或组织,实现对各系统的共同调节作用。
高日阳、莫桂
《灵枢·官针》中提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即指刺络放血疗法。这是一种用三棱针刺破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的外治法。体现了“菀陈则除之”的治则,可起到畅达气血、激发正气的作
神经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在针灸临床治疗的疾病中占很大比例。其中,脑卒中和下肢静脉曲张均是其所属系统中极其常见的疾病,且运用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各期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刘
经络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对人体经络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而形成的。其在中医理论对人体结构组成的阐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对经络源流的挖掘、生理解剖及生理功能的探究和临床应用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经络与现代医学范畴的神经、循环系统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可利用针灸治疗的优势,将经络和神经、循环系统相结合,指导脑卒中、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的治疗。但经络有其相对独立性。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循环或其他系统都不能完全反映其实质。针灸治疗的疗效机制不是单方面作用效果的累加,而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未来对经络机理的探究,可以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有的现代医学对人体结构实质的认识,通过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印证,以期构建起关于经络实质及针灸疗效机制的人体可视化模型,进而形成针灸治疗规范化体系,增加针灸治疗可信度。
参考文献
葛晓彬,张 磊,岳公雷,等.综合性医院2491例病房针灸会诊临床资料分析——一份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报告[J].中国针灸,2018,38(2):211-216. [百度学术]
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8. [百度学术]
邵水金.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3-211. [百度学术]
牛亚华. 中日接受西方解剖学之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百度学术]
牛亚华.《泰西人身说概》与《人身图说》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1):50-65. [百度学术]
范李娜. 近代中医药期刊西医译词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百度学术]
牛亚华. 中日接受西方解剖学之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百度学术]
刘 克,李爱辉,王 薇,等.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J].针刺研究,2009,34(1):36-42. [百度学术]
陈思思. 《内经》刺络理论探析[C]//中国针灸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cupunture-moxibustion).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2009:4. [百度学术]
王 红.基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束放电探讨家兔内关穴电针有效刺激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百度学术]
江正杰. 人体经络的本质——是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气液混合态[J]. 办公自动化,2016,5:31-34. [百度学术]
商振德.经络的本质——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J].中国针灸,2011,31(3):277-280. [百度学术]
高日阳,莫桂芸.2008—2009年PubMed收录针灸治疗疼痛的文献计量分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1):19-22. [百度学术]
徐一兰,张阔,孟向文.试述刺络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2):114-115. [百度学术]
徐 斌.刺络放血疗法的血管生物学基础[J].中国临床康复,2004(24):5126-5127. [百度学术]
杨 铭,杨兆刚.针刺效应基础研究的背景及其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2):70-72. [百度学术]
刘 涛. “醒脑开窍”相关腧穴针刺方法的神经生理机制探讨[C]//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服务模式经验研讨暨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2. [百度学术]
冯富忠.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早期介入治疗中风急性期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2):44-45. [百度学术]
宋慧君.刺络放血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3):334-336. [百度学术]
何 亮,李 平.火针刺络放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72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