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梳理卫气不得入于阴的病机辨证法,并以实际案例作为依据,为临床不寐的诊治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依据《黄帝内经》中“卫气不得入于阴”理论,指出不寐与卫气循行不畅的关系。提出不寐的原因应为卫气不入于阴,并进一步分析造成卫气不入阴的原因,以确立不寐的治法。认为对于不寐患者只需调整机体功能使其卫气恢复正常运行,使卫气夜晚正常行于阴分,不寐便可得以治愈。“卫气不得入于阴”理论可用于指导不寐的治疗,对其机制的理清有利于该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疗效。
不寐乃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失眠病。是指无法入睡或入睡困难或睡眠多梦,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使注意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相关研究还表明失眠是冠心病发作和糖尿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
《灵枢·邪客》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通过此理论可以清楚了解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运行规律。一旦卫气正常的运行受到影响,就会出现卫气不得入于阴,人即出现不寐现象。是何造成了卫气不得正常入于阴呢?从本质上来说便是阴阳失衡。“营卫之气,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寐”,阴阳一旦失去平衡,则营卫运行失常,夜晚卫气无法入于阴分,故出现“目不瞑”。因此对于不寐的治疗应以调和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为治疗原则,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阳气盛者则应泻其有余,阴气不足者则必须补其阴气。补虚泻实,方能恢复人体正常功能。疏通人体卫气,沟通阴阳跷脉,交通阴阳以达消长平衡,卫气方能入于阴,从而实现正常寤寐。因此,在卫气不得入于阴的病机上,应从阴阳失交的角度来进行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理论认为一个人睡眠的好坏与人体卫气的循行正常与否有密切关
案一 肖某,女,24岁。2017年7月18日初诊。患者失眠近6个月,表现为入睡困难且每日凌晨5~6时自动醒来,醒后再难以入睡,伴烦躁易怒,乏力,口干,易汗出,平素带下正常,月经规则,但量偏少,饮食二便均正常。因夜不能寐,对此深感痛苦。视其舌尖红,苔薄白,精神不佳,面色略黄,脉弦细,无其余不适。追问病因,自诉一向体健,但近半年来开始减肥,运动量大,时常大汗淋漓。吾乃悟此不寐必是因过汗误伤阳气,卫气不与荣气协调所致,遂致卫气不得入于阴,而造成不寐。故予桂枝汤为基础方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药用:桂枝12g,白芍12g,生姜9g,炙甘草9g,大枣6枚(掰),龙骨15g,牡蛎15g,酸枣仁3g,香附9g,黄芩6g。5剂,水煎服,第2煎于睡前1.5小时左右服。并嘱患者运动适度,不可大汗,忌食生冷。服完5剂后,患者已能正常入睡,且能睡到7~8时再醒,情绪亦好转良多。
按 正如《灵枢·大惑论》中所提到的,正常睡眠是必须满足“卫气夜行于阴,阴气盛则目瞑”。一旦机体受内外之邪所扰,则易致营卫之气不和,进一步导致失眠。该女为年青女性,既往体健,因减肥过度运动,令汗出淋漓似水,长久于此,使卫气大伤,营卫之气的循行失其常度,故出现明显入睡困难且早醒现象;长期失眠,故烦躁易怒、精神疲惫不佳;卫气受损不能顾护于外,致营不安于内守,故见易汗出、乏力等症。患者虽患病日久,因其饮食情况一直较好,化源充足,尚未引起其他变证。营卫失度、阴阳失调是本患者的总病机。故以桂枝汤和阳滋阴、调和营卫,并配以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安神;酸枣仁宁心安神;香附疏肝解郁。诸药合用,使卫阳得复,营卫得调,卫气恢复正常循行,故目得瞑矣。本证切合卫气不得入于阴的病机,用药合理,故效如桴鼓。
《灵枢·寒热病》中讲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在项中两筋间,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卫气依靠阴阳跷脉通过其循行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跷脉盛,目张而不欲眠;行于阴,则阴跷脉盛,目闭而欲睡。
案二 蔡某,女,44岁,以“肌酐升高14年,失眠4月余”为主诉入院。近4个月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常以四肢支撑着身体入睡,睡前多自服玉叶解毒颗粒以助睡眠。伴夜热身痒,但体温正常,后背多发疔疮,易大汗出,性急,稍感疲乏,口干欲饮,纳可,无尿,大便正常。4年前已绝经,绝经前月经正常。舌质暗红伴有点刺,苔薄黄中间稍剥脱,脉稍沉大而有力。患者热象明显,卫分热甚,夜晚影响卫气正常运行于阴,同时又见疲乏,口干欲饮,舌苔见剥脱。综合分析,遂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滋阴以治疗。药用:知母15g,生石膏20g,甘草9g,人参12g,麦冬15g,炒麦芽30g,丹参20g,连翘12g,赤芍9g,生姜6g,陈皮6g。3剂,水煎服,第2煎于睡前1.5小时左右服。3剂后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半小时内便能入睡,且未再用四肢支撑着身体入睡,夜热身痒也明显缓解,后背疔疮明显较前消退。
按 本案虽未完全符合白虎四大症,但患者热象明显,且易汗出,并于夜晚自感发热,脉虽稍沉,却沉而有力,乃一派实证之象。晚上睡时辗转反侧,出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因此通过四肢支撑着身体入睡以外泄阳气。同时常睡前自服玉叶解毒颗粒,使过旺的阳气消耗,从而借助外力使卫阳于夜晚入阴,方以入睡。结合患者舌象及口干欲饮症状,又有明显的气阴不足表现。故予白虎加人参汤,于清热之中兼以益气阳阴,同时加用麦冬以增加养阴生津之力;连翘清热散结,并配以丹参、赤芍活血消臃;陈皮以理气化滞;炒麦芽以防大量寒凉药物伤胃。诸药合用,泻阳有余,补阴不足,使阴阳得调,卫气入阴,故不寐得愈。
通过分析卫气不得入于阴所引起的不寐,可知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影响卫气的顺利运行周身,夜晚阴阳不得正常交接。依据《灵枢·营卫生会》中所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故卫气应与营气相伴而行。以十二经脉运行为基,可知其夜晚阳入于阴的时辰交接的经脉正好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因此一旦邪扰脾胃,影响此二经经气运行,便易影响卫气的运行,引起不寐。同时这正符合《素问·调经论》中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观点,脾胃之气运行不畅,不能正常行使“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功,即脾胃“转枢”作用受限,经脉运行不畅,五脏气机阻滞,遂影响卫气运行而致不寐。后世医家创制许多治失眠的方剂,多数都考虑到脾胃状况而用药。这不仅仅是因为脾胃为人体五脏藏神之“枢纽
案三 周某,男,51岁,2018年6月5日初诊。睡眠质量不佳,入睡困难,多梦4个月余。且多为噩梦,纳差,胃部午饭前常感不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深夜时常胃脘部有些许疼痛,痛时偶服铝碳酸镁片,时常头晕,乏力,面色略黄,精神略显疲惫,内心烦躁,伴口干口苦,晨起吐黄痰,大便不成形,夜尿2次,舌尖红,苔黄腻,脉弦。乃辨为痰热内扰,脾胃气机受阻,转枢功能失常,卫气不得入于阴而致失眠。故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以清热理气化痰,和胃助眠。药用:黄连3g,法半夏9g,陈皮6g,竹茹9g,枳实6g,赤芍15g,茯神15g,白术12g,生姜6g,大枣2枚,延胡索9g,柴胡9g,珍珠母20g。5剂,水煎服,第2煎于睡前1.5小时左右服。并嘱患者适当运动,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物。服完5剂后,患者睡眠明显改善,除药后第1天外,未做噩梦,胃痛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程度亦减轻。
按 患者因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常疼痛不适,加之内生痰热,脾胃气机受阻,气机升降功能失常,长此以往,进一步影响睡眠造成入睡困难,且易做噩梦;长期睡眠质量不佳,加之患者年龄较大,故时常出现头晕、乏力、面色略黄、精神略显疲惫,且久病不愈必影响心情,以致烦躁;痰热内扰,故出现口干口苦、晨起吐黄痰、舌红苔黄腻等症。故治疗上考虑以温胆汤清热理气化痰、和胃助眠,并配合珍珠母重镇安神;柴胡疏肝解郁;赤芍、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调理阳明,使卫气得以顺利运行,不寐症状得以明显改善。
《灵枢·大惑论》中提出:“先其藏府,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强调了情志调节在人体脏腑功能上的重要性。因此,注重情志调节也是治疗不寐病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往往起到治愈不寐病证的杠杆作用。所谓相由心生、形神合一,都体现了心理和生理的密切联系。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影响自身脏腑气血功能的正常运行。情志太过或不及皆可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使阴阳失衡,导致不寐。因此,在治疗不寐病时,多加留意患者精神、情感状态,再制定解决疾病之法。这即所谓的“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并且肝气性升发条达,若情志不畅,肝气疏泄失常,则可影响卫气的出入走行,入夜后卫阳难寻其道,阳浮于外,卫气不得入于阴,也会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坏。
《黄帝内经》一书乃中医理论之基石,其中的睡眠理论为研究睡眠生理机制及病因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世不寐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原则。因此必须继承其学术思想,深刻理解其理论,方能指导临床治疗。对于不寐病证,运用“卫气不得入于阴”之理法来辨证,其治疗不寐的关键是抓住是否会影响人体卫气的正常运行,进而分析其影响卫气正常运行的病因,最后制定解决之法,不寐证便得以治愈。由于卫气循行特点“日行于阳经(六腑),夜行于阴经(五脏)”,无论何脏腑发生病变,都可影响卫气正常的循行而致不
参考文献
胡 霞,张 波.不寐的病因病机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3):204-206. [百度学术]
何宝文,马铁明.营卫理论谈失眠病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28-129. [百度学术]
翟双庆,王长宇,等.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百度学术]
郑剑侠.半夏治疗睡眠障碍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12):40-41. [百度学术]
赵 明.桂枝汤加味治疗失眠一例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2):251. [百度学术]
刘 学,居 防.从跷脉探讨治疗失眠之机理及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14,32(3):28-29. [百度学术]
张 洪,邓 鸿,熊 可.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87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3,39(7):20-22. [百度学术]
王洪图,贺 娟,翟双庆,等.脾胃转枢对五脏藏神调节的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2):1-4. [百度学术]
刘秀华,刘 锋,张新渝.浅析《内经》对失眠的认识[J].河南中医,2009,29(3):232-23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