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医案的分析,总结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辨治慢阻肺的分型证治方案。
通过制定疾病诊断及分期、中医证候诊断、病案纳入等有关标准,整理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诊治的慢阻肺病案,利用SAS9.4软件平台进行数据规范、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等技术,总结出各证型常用方剂及中药。
(1)急性加重期外寒里饮证主方为小青龙汤;风寒袭肺证主方为温肺煎;气虚外感证主方为益气护卫汤;痰热郁肺证主方为麻杏甘石汤、千缗汤、礞石滚痰丸;痰瘀伏肺证主方为蠲哮汤、千缗汤。(2)缓解期气阳虚弱证主方为温阳益气护卫汤;宗气虚衰证主方为补中益气汤。
洪老治疗慢阻肺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诊治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长期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临床风格,特别是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其提出“补虚泻实”为慢阻肺的全程治则,同时运用“宗气”理论指导对慢阻肺的治疗,为临床展现一全新视角。本文就洪老辨治慢阻肺的临床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行。
病案来源于洪老门诊诊治病例,共100份,207例次,均确诊为慢阻肺。其中急性加重期137例次,缓解期70例次。其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最大86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67.2岁。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13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修订版)之有关标准。
参照薛博瑜、吴伟主编《中医内科学》(第3版)中“肺胀”病之分证论治,并结合《百名中医临床家——洪广祥》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之相关内容制定。急性加重期常见证型分为外寒里饮证、风寒袭肺证、气虚外感证、痰热郁肺证、痰瘀伏肺证、痰湿阻肺证、阳虚水泛证等7个证型;缓解期常见证型分为宗气虚损证、气阳虚弱证、痰瘀伏肺证等3个证型。各证型诊断标准如下:(1)外寒里饮证:咳喘加重,气短气急,痰白质稀量多,口干不欲饮,面色暗滞,或发热恶寒,或头痛。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右寸脉浮。(2)风寒袭肺证:咳嗽频,咽痒则咳,痰白量不多,口不干苦,或喘促加重,或发热恶寒,或头痛。舌质淡,苔白,脉浮紧或右寸脉浮。(3)气虚外感证:恶寒怕冷,肢体倦怠乏力,口不干苦,咳喘不重,咯白粘痰,纳差,或发热,或鼻塞流涕。舌质淡,苔白,脉浮紧或右寸脉浮。(4)痰热郁肺证:咳嗽频,痰黄或黄白相兼,喘促气粗,口干欲冷饮,或腹满便结,或发热。舌质红暗,舌苔黄腻,脉虚弦滑数。(5)痰瘀伏肺证:胸部膨满,咯痰稠粘,面色晦滞,或唇暗,脉细或脉大无力,右关弦滑、右寸细滑,舌质暗,苔腻。(6)痰湿阻肺证:咳嗽痰多,色白质粘,胸闷气憋,痰出则咳喘减,脘腹痞胀,纳差,倦怠乏力。舌质淡暗,苔腻,脉弦滑。(7)阳虚水泛证:喘咳加重,甚则难以平卧,咯痰清稀,怯寒肢冷,心悸唇绀,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8)气阳虚弱证:胸闷气短,动则加剧,怯寒肢冷,不耐风寒,平素易感冒。舌质暗淡,苔薄白,右寸脉细。(9)宗气虚衰证:胸闷气短突出,稍动则喘剧,咳嗽、咯痰不著,伴声怯,倦怠,或心悸,脉虚弱,舌质暗红。
(1)病例有明确提示慢阻肺诊断者。(2)病案信息完整,至少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舌脉、方药等内容。
构建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日期、病名、主证、舌苔、脉象及中药处方(包括药物剂量)等临床信息资料,输入Microsoft Access中建立数据库,利用Access的窗体功能,创建与数据源相链接的纵栏式窗体,利用功能控件组建方便数据录入、编辑、显示的录入窗口,将所取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即将病名、证名、中药名的错字、别字规范化。
参照中医规范教材和一些行业与国家标准制定规范词。以抽提的词为原始词,进行逐层分解,构建多层次的规范词表。症状的规范原则上尽量依原文的描述,参考《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教材和《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洪广祥》中的描述。药物名称的规范以第六版《中药学》教材为标准,并参考《中药大辞典》。如全当归统称为当归;枣皮称为山萸肉;鬼箭羽统称为卫矛;广郁金统称为郁金;生黄芪统一为黄芪;法半夏统称为半夏;生麻黄统一为麻黄;熟附子统称为附子等。证型规范:首先由高年资医师判定慢阻肺分期,再判定证型。
对各证型患者常用方剂和所用中药进行频数分析,总结出各证型常用方剂及中药。
100例患者共就诊207例次,其中急性发作期137例次,缓解期70例次。在急性发作期中辨证属外寒里饮证有48例次(35.04%)、气虚外感证33例次(24.09%)、风寒袭肺证19例次(13.88%)、痰热郁肺证18例次(13.14%)、痰瘀伏肺证15例次(10.95%)、阳虚水泛证3例次(2.19%)、痰湿阻肺证1例次(0.73%);缓解期中辨证属宗气虚衰证59例次(84.29%)、气阳虚弱证7例次(10.00%)、痰瘀伏肺证4例次(5.71%)。
除外急性加重期痰湿郁肺证、阳虚水泛证及缓解期痰瘀伏肺证三个少见证型。
3.2.1 48例次外寒里饮证患者常用方剂及中药分析
(1)48例次外寒里饮证患者常用方剂分析:见表1。可以总结出治疗该证型主方为小青龙汤,常用方蠲哮汤(经验方)、千缗汤、厚朴麻黄汤等。
表1 48例次外寒里饮证方剂分布表(频数%≥10)
证型 | 例次数 | 频率% |
小青龙汤 |
37 |
77.08 |
蠲哮汤 |
14 |
29.17 |
千缗汤 |
10 |
20.83 |
厚朴麻黄汤 |
10 |
20.83 |
麻杏石甘汤 |
8 |
16.67 |
(2)48例次外寒里饮证患者常用中药分析:见表2。可以总结出该证型常用中药为:细辛、麻黄、干姜、五味子、半夏、甘草、白芍、桂枝、陈皮、石膏、葶苈子、青皮、黄芩、杏仁等。
表2 48例次外寒里饮证患者用药分析(频数%≥20)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细辛 |
48 |
100.00 |
杏仁 |
21 |
43.75 |
麻黄 |
47 |
97.92 |
牡荆子 |
19 |
39.58 |
干姜 |
47 |
97.92 |
厚朴 |
18 |
37.50 |
五味子 |
44 |
91.67 |
生姜 |
17 |
35.42 |
半夏 |
43 |
89.58 |
卫茅 |
15 |
31.25 |
甘草 |
37 |
77.08 |
大黄 |
14 |
29.17 |
白芍 |
36 |
75.00 |
茯苓 |
13 |
27.08 |
桂枝 |
36 |
75.00 |
牙皂 |
11 |
22.92 |
陈皮 |
25 |
52.08 |
小麦 |
11 |
22.92 |
石膏 |
23 |
47.92 |
附子 |
10 |
20.83 |
葶苈子 |
23 |
47.92 |
石见穿 |
10 |
20.83 |
青皮 |
22 |
45.83 |
槟榔 |
8 |
16.67 |
黄芩 |
22 |
45.83 |
|
|
|
3.2.2 19例次风寒袭肺证患者常用方剂及中药分析
(1)19例次风寒袭肺证患者常用方剂分析:见表3。可以总结出治疗该证型主方为温肺煎(经验方),常用方麻杏甘石汤。
表3 19例次风寒袭肺证方剂分布表(频数%≥10)
证型 | 病例数 | 频率% |
温肺煎 |
14 |
73.68 |
麻杏甘石汤 |
6 |
31.58 |
窍痒煎 |
3 |
15.79 |
二陈汤 |
2 |
10.53 |
(2)19例次风寒袭肺证患者常用中药分析:见表4。可以总结出该证型常用中药为:半夏、麻黄、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天浆壳、矮地茶、甘草、陈皮等。
表4 19例风寒袭肺证患者用药分析(频数%≥20)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半夏 |
18 |
94.74 |
枳实 |
6 |
31.58 |
麻黄 |
17 |
89.47 |
苏叶 |
5 |
26.32 |
生姜 |
17 |
89.47 |
石膏 |
5 |
26.32 |
细辛 |
16 |
84.21 |
大枣 |
5 |
26.32 |
紫菀 |
15 |
78.95 |
茯苓 |
5 |
26.32 |
款冬花 |
15 |
78.95 |
桔梗 |
5 |
26.32 |
天浆壳 |
15 |
78.95 |
地肤子 |
4 |
21.05 |
矮地茶 |
13 |
68.42 |
鱼腥草 |
4 |
21.05 |
甘草 |
12 |
63.16 |
乌梅 |
4 |
21.05 |
陈皮 |
8 |
42.11 |
连翘 |
4 |
21.05 |
杏仁 |
7 |
36.84 |
百部 |
3 |
15.79 |
黄芩 |
7 |
36.84 |
|
|
|
3.2.3 33例次气虚外感证患者常用方剂及中药分析
(1)33例次气虚外感证患者常用方剂分析:见表5。可以总结出治疗该证型主方为益气护卫汤(经验方),常用方有千缗汤、补中益气汤、温肺煎、苓桂术甘汤等。
表5 33例次气虚外感证方剂分布表(频数%≥10)
证型 | 病例数 | 频率% | |
益气护卫汤 |
18 |
54.55 |
|
千缗汤 |
13 |
39.39 |
|
补中益气汤 |
10 |
30.30 |
|
温肺煎 |
9 |
27.27 |
|
苓桂术甘汤 |
8 |
24.24 |
|
二陈汤 |
5 |
15.15 |
|
(2)33例次气虚外感证患者常用中药分析:见表6。可以总结出该证型常用中药为:黄芪、白术、甘草、麻黄、桂枝、半夏、生姜、细辛、陈皮、白芍、防风、大枣、茯苓、人参、补骨脂、葫芦巴等。
表6 33例气虚外感证患者用药分析(频数%≥20)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黄芪 |
31 |
93.94 |
附子 |
13 |
39.39 |
白术 |
31 |
93.94 |
牙皂 |
13 |
39.39 |
甘草 |
31 |
93.94 |
干姜 |
13 |
39.39 |
麻黄 |
24 |
72.73 |
升麻 |
13 |
39.39 |
桂枝 |
23 |
69.70 |
当归 |
13 |
39.39 |
半夏 |
23 |
69.70 |
厚朴 |
11 |
33.33 |
生姜 |
22 |
66.67 |
矮地茶 |
11 |
33.33 |
细辛 |
21 |
63.64 |
柴胡 |
11 |
33.33 |
陈皮 |
21 |
63.64 |
青皮 |
11 |
33.33 |
白芍 |
19 |
57.58 |
天浆壳 |
10 |
30.30 |
防风 |
18 |
54.55 |
紫菀 |
8 |
24.24 |
大枣 |
18 |
54.55 |
泽漆 |
8 |
24.24 |
茯苓 |
17 |
51.52 |
款冬花 |
8 |
24.24 |
人参 |
16 |
48.48 |
石见穿 |
8 |
24.24 |
补骨脂 |
16 |
48.48 |
石膏 |
6 |
18.18 |
葫芦巴 |
16 |
48.48 |
|
|
|
3.2.4 18例次痰热郁肺证患者常用方剂及中药分析
(1)18例次痰热郁肺证患者常用方剂分析:见表7。可以看出治疗该证型常用方为麻杏甘石汤、千缗汤、礞石滚痰丸等。
表7 18例次痰热郁肺证方剂分布表(频数%≥10)
证型 | 病例数 | 频率% |
麻杏甘石汤 |
10 |
55.56 |
千缗汤 |
8 |
44.44 |
礞石滚痰丸 |
7 |
38.89 |
定喘汤 |
3 |
16.67 |
(2)18例痰热郁肺证患者用药分析:见表8。可以总结出该证型常用中药为:甘草、黄芩、半夏、麻黄、杏仁、陈皮、石膏、大黄、金荞麦根、牙皂、礞石等。
表8 18例痰热郁肺证患者用药分析(频数%≥20)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甘草 |
17 |
94.44 |
礞石 |
8 |
44.44 |
黄芩 |
15 |
83.33 |
石见穿 |
7 |
38.89 |
半夏 |
14 |
77.78 |
泽漆 |
7 |
38.89 |
麻黄 |
13 |
72.22 |
沉香 |
6 |
33.33 |
杏仁 |
13 |
72.22 |
黄芪 |
5 |
27.78 |
陈皮 |
10 |
55.56 |
生姜 |
5 |
27.78 |
石膏 |
10 |
55.56 |
葶苈子 |
5 |
27.78 |
大黄 |
9 |
50.00 |
青皮 |
5 |
27.78 |
金荞麦根 |
9 |
50.00 |
人参 |
4 |
22.22 |
牙皂 |
8 |
44.44 |
鱼腥草 |
4 |
22.22 |
3.2.5 15例次痰瘀伏肺证患者常用方剂及中药分析
(1)15例次痰瘀伏肺证患者常用方剂分析:见表9。可以总结出治疗该证型主方为蠲哮汤、千缗汤,常用方有苓桂术甘汤、芪附汤等。
表9 15例次痰瘀伏肺证方剂分布表(频数%≥10)
证型 | 病例数 | 频率% |
蠲哮汤 |
12 |
80.00 |
千缗汤 |
10 |
66.67 |
苓桂术甘汤 |
6 |
40.00 |
芪附汤 |
6 |
40.00 |
黄连温胆汤 |
3 |
20.00 |
礞石滚痰丸 |
2 |
13.33 |
(2)15例次痰瘀伏肺证患者常用中药分析:见表10。可以总结出该证型常用中药为:陈皮、葶苈子、青皮、半夏、茯苓、牙皂、黄芪、白术、桂枝、大黄、附子、益母草、川芎、甘草、生姜、牡荆子、桃仁等。
表10 15例痰瘀伏肺证患者用药分析(频数%≥20)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陈皮 |
15 |
100.00 |
生姜 |
6 |
40.00 |
葶苈子 |
13 |
86.67 |
牡荆子 |
6 |
40.00 |
青皮 |
12 |
80.00 |
桃仁 |
6 |
40.00 |
半夏 |
12 |
80.00 |
黄芩 |
5 |
33.33 |
茯苓 |
12 |
80.00 |
鹅管石 |
5 |
33.33 |
牙皂 |
10 |
66.67 |
椒目 |
5 |
33.33 |
黄芪 |
10 |
66.67 |
卫矛 |
5 |
33.33 |
白术 |
10 |
66.67 |
石菖蒲 |
4 |
26.67 |
桂枝 |
10 |
66.67 |
枳实 |
4 |
26.67 |
大黄 |
10 |
66.67 |
礞石 |
3 |
20.00 |
附子 |
9 |
60.00 |
竹茹 |
3 |
20.00 |
益母草 |
7 |
46.67 |
细辛 |
3 |
20.00 |
川芎 |
7 |
46.67 |
杏仁 |
2 |
13.33 |
甘草 |
7 |
46.67 |
|
|
|
(1)59例次宗气虚衰证患者常用方剂分析:见表11。可以总结出治疗该证型主方为补中益气汤,常用方有千缗汤、补元汤(经验方)、生脉散、温阳益气护卫汤(经验方)、蠲哮汤等。
表11 59例次宗气虚损证患者方剂分布表(频数%≥10)
证型 | 病例数 | 频率% |
补中益气汤 |
39 |
66.10 |
千缗汤 |
18 |
30.51 |
补元汤 |
17 |
28.81 |
生脉散 |
15 |
25.42 |
温阳益气护卫汤 |
12 |
20.34 |
蠲哮汤 |
11 |
18.64 |
(2)59例次宗气虚衰证患者用药分析:见表12。可以总结出该证型常用中药为:人参、陈皮、白术、黄芪、甘草、升麻、柴胡、当归、半夏、生姜等。
表12 59例宗气虚弱证患者用药分析(频数%≥20)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中药 | 例次 | 频次% |
人参 |
58 |
98.31 |
大枣 |
17 |
28.81 |
陈皮 |
57 |
96.61 |
牡荆子 |
17 |
28.81 |
白术 |
56 |
94.92 |
五味子 |
16 |
27.12 |
黄芪 |
55 |
93.22 |
薤白 |
16 |
27.12 |
甘草 |
55 |
93.22 |
芍药 |
16 |
27.12 |
升麻 |
54 |
91.53 |
沙参 |
15 |
25.42 |
柴胡 |
53 |
89.83 |
补骨脂 |
14 |
23.73 |
当归 |
51 |
86.44 |
锁阳 |
14 |
23.73 |
半夏 |
38 |
64.41 |
山茱萸 |
13 |
22.03 |
生姜 |
36 |
61.02 |
葫芦巴 |
12 |
20.34 |
牙皂 |
23 |
38.98 |
葶苈子 |
12 |
20.34 |
麦冬 |
22 |
37.29 |
黄芩 |
12 |
20.34 |
青皮 |
19 |
32.20 |
茯苓 |
12 |
20.34 |
桂枝 |
18 |
30.51 |
大黄 |
10 |
16.95 |
3.3.2 7例次气阳虚弱证患者常用中药及方剂分析
(1)7例次气阳虚弱证患者常用方剂分析:见表13。可以总结出治疗该证型主方为治疗该证型主方为温阳益气护卫汤。
证型 | 病例数 | 频率% |
温阳益气护卫汤 |
5 |
71.43 |
益气护卫汤 |
2 |
28.57 |
附子理中汤 |
2 |
28.57 |
五苓散 |
2 |
28.57 |
二陈汤 |
1 |
14.29 |
(2)7例次气阳虚弱证患者常用中药分析:见表14。可以总结出治疗该证型常用中药为: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葫芦巴、补骨脂、人参、石见穿、茯苓、乌梅、薤白等。
表14 7例气阳虚弱证患者用药分析(频数%≥20)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中药 | 例次 | 频数% |
黄芪 |
7 |
100.00 |
仙灵脾 |
2 |
28.57 |
白术 |
7 |
100.00 |
麦冬 |
2 |
28.57 |
防风 |
7 |
100.00 |
杏仁 |
2 |
28.57 |
桂枝 |
7 |
100.00 |
附子 |
2 |
28.57 |
白芍 |
7 |
100.00 |
干姜 |
2 |
28.57 |
生姜 |
7 |
100.00 |
泽泻 |
2 |
28.57 |
大枣 |
7 |
100.00 |
猪苓 |
2 |
28.57 |
甘草 |
7 |
100.00 |
白前 |
2 |
28.57 |
半夏 |
7 |
100.00 |
神曲 |
2 |
28.57 |
葫芦巴 |
5 |
71.43 |
木香 |
2 |
28.57 |
补骨脂 |
5 |
71.43 |
败酱草 |
2 |
28.57 |
人参 |
4 |
57.14 |
诃子 |
2 |
28.57 |
石见穿 |
3 |
42.86 |
赤石脂 |
2 |
28.57 |
茯苓 |
3 |
42.86 |
青皮 |
2 |
28.57 |
乌梅 |
3 |
42.86 |
小麦 |
2 |
28.57 |
薤白 |
3 |
42.86 |
郁金 |
1 |
14.29 |
仙茅 |
2 |
28.57 |
|
|
|
洪老认为,慢阻肺患者气阳虚弱、宗气虚衰为主要内因,风寒外侵是引起急性加重最主要诱因,约占73%。但在临证时需仔细辨析是单纯的风寒袭肺证,还是外寒里饮证,抑或气虚外感证。其治不离“宣散”大法,使用“温法”(温散、温宣、温化)机会很多,这与洪老“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相符[1]。温肺煎、益气护卫汤和温阳益气护卫汤是洪老经验方。温肺煎由麻黄、细辛、半夏、紫菀、款冬花、矮地茶、天浆壳、生姜等组成,长于温肺散寒、化痰止咳。益气护卫汤由桂枝汤合玉屏风散、二仙汤而成。而温阳益气护卫汤则是由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补骨脂、葫芦巴组成。两方均以益气护卫补虚为主,兼有调和营卫之功。故除用于气阳虚弱证治疗外,洪老还常用于气虚外感证。
洪老首先把“宗气”理论引进到慢阻肺诊治中,认为患者呼吸浅短、急促和动则加剧不能单纯地认为是肾不纳气,而是宗气虚衰的表现。患者往往伴见心慌心悸、面色晦滞、唇绀舌暗、脉结代等心脉瘀阻征象,这跟宗气贯心脉、行气血的功能失常有关。宗气虚衰证患者往往病情较重,临证多选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但常加山萸肉、锁阳纳气平喘。
洪老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慢阻肺最基本症候特点,因此提出补虚泻实是慢阻肺的全程治则[2]。标实常为痰瘀伏肺,蠲哮汤、千缗汤为治标实的主方,不管在急性加重期还是缓解期均常使用。蠲哮汤由葶苈子、青皮、陈皮、牡荆子、卫矛、大黄、槟榔、生姜等组成。全方遵“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的治则,通过泻肺气、舒肝气、通腑气达到涤痰行瘀、利气平喘之目的,是洪老治疗痰瘀伏肺证的首选方[3]。千缗汤出自《妇人大全良方》,由小牙皂、半夏、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极强的涤痰作用,尤其适用于慢阻肺患者痰多难出、喘不能卧时。
本研究所总结出来的慢阻肺诊治方案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洪老用药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元兵,王丽华.洪广祥“治肺不远温”理论及临证验案[J].江西中医药,2009,40(11):14-16.
[百度学术]
2 洪广祥.论宗气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医药通报,2006,5(1):5-6.
[百度学术]
3 赵凤达.洪广祥运用疏利气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J].中医药学报(现中华中医药杂志),1993;8(6):31-3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