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骨侵蚀的研究进展
作者:
作者单位: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4)

作者简介:

郭洁梅,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痛风、骨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E-mail:21634632@qq.com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资助项目(No.2022YFC3501200;No.2022YFC350120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1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6号);福建中医药大学苏友新岐黄学者传承工作室(No.闽中医〔2023〕56号)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文中综述了痛风骨侵蚀的流行病学特征、相关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中医认识及临床治疗现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痛风骨侵蚀发生率高,且与痛风石数量、痛风病程等呈正相关。骨侵蚀多累及手足小关节,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及影像学下的骨质破坏,其严重程度与单钠尿酸盐(MSU)晶体沉积、慢性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发病机制方面,MSU晶体既可直接抑制骨细胞、软骨细胞活性,诱导骨细胞、软骨细胞死亡,也可直接改变成骨细胞表型,释放大量前列腺素E2促进骨吸收;还可通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等相关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和信号分子,间接调控骨重塑过程。中医认学认识方面,该病以脏腑(肝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互结为标,湿热痹阻经络致气血凝滞,久病则痰瘀互结,筋骨失养。临床治疗方面,调控尿酸水平、预防关节损伤、促进痛风石消退是主要目标,同时也是难点。西医以降尿酸药物、抗炎镇痛、骨保护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耐药性差、骨修复效果有限;中医通过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散结等可改善骨侵蚀,但缺乏大规模循证支持,且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明确。未来或可基于现有研究进展,从如何精准调控炎症与骨代谢失衡、延缓骨质破坏进程,靶向炎症通路的新型生物制剂、骨保护药物的开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优化等方面开展更多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中医药多靶点调控优势,推动多学科联合干预痛风骨侵蚀策略的建立。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肖艳,李毓婉,杨瑞芳,张镇,张英杰,彭斯伟,郭洁梅,陈鹏,苏友新.痛风骨侵蚀的研究进展[J].,2025,24(1):53-57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5-02-21
  • 最后修改日期:2025-03-24
  • 录用日期:2025-03-20
  • 在线发布日期: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