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文化视角谈与疾病“和谐相处”——浅析带瘤生存
作者:
作者单位:

1.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上海 20120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3.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4.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82)

作者简介:

钟薏,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E-mail:zhongzixian2000@163.com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和”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贯穿中华文化的始终。“和”文化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变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进程。带瘤生存是一种创新的肿瘤治疗理念,强调患者与肿瘤和谐相处,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治疗模式,体现了中医药与“和”文化的相辅相成。“和”文化与肿瘤治疗的融合将带领医学界探索带瘤生存的更多可能性,为肿瘤患者的生活带来更多希望。文章基于“和”文化及肿瘤治疗的阐述,浅析带瘤生存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许 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67.
    [2] 王念孙.广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3:452.
    [3] 黄怀信.修订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7.
    [4] 荀 况.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79.
    [5] 刘 安.淮南子[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97.
    [6] 佚 名.黄帝内经[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7] 李国臣.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中医药的渗透、影响与推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8] 费伯雄.医醇賸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
    [9] 郭延东.中医治疗学的“和”思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5): 94-95.
    [10] 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91.
    [11] 曹 敏,佘世锋.扶正法治疗肿瘤思维辨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557-558.
    [12] 殷书敏,徐振晔,邓海滨,等.中医药重塑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与优势[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3(5):1-7.
    [13] 王雨婷,周文波.地龙鳖甲膏治疗阴虚热结型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9):63-66.
    [14] 程悦蕾,朱惠蓉,张 卓,等.大肠癌带瘤生存与中医药治疗干预的价值[J].河北中医,2014,36(8):1169-1172.
    [15] 李洪波,吴 琼,薛 倩,等.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晚期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带瘤生存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14):70-75.
    [16] 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47.
    [17] 李笑宇,王志红.中医“和法”先秦哲学思想溯源[J].中医文献杂志,2011,29(5):32-33.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李诗颖,李存雅,王治英,钟治贤,钟薏.从“和”文化视角谈与疾病“和谐相处”——浅析带瘤生存[J].,2023,22(10):30-33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23
  • 下载次数: 390
  • HTML阅读次数: 11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收稿日期:2022-05-08
  • 最后修改日期:2023-12-19
  • 录用日期:2023-01-18
  • 在线发布日期: 2023-12-28
  • 出版日期: 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