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的构建
作者:
作者单位: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西安 712046);2.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2046);3.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藏象理论重点研究室(陕西 西安 712046)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974584)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黄帝内经》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引领下构建藏象理论、经络理论和五运六气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的构建最为突出,经文通过15个思维模型,全面呈现了该知识板块中的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命名、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证的诊法治疗等内容,自此成为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

    Abstract:

    参考文献
    [1]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7.
    [2] 张登本.《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及其意义[N].中国中医药报,2019-6-14(4).
    [3] 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78.
    [4] 张登本.《内经》皮部理论与中医外治法[N].中国中医药报,2021-6-30(4).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张登本,李翠娟,陈震霖.论《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经络模型的构建[J].,2021,20(6):1-5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25
  • 下载次数: 955
  • HTML阅读次数: 48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收稿日期:2021-11-18
  • 最后修改日期:2021-11-18
  • 在线发布日期: 2022-06-17
  • 出版日期: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