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毒理学探讨苍耳子的毒性机制
作者:
作者单位: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作者简介:

孟泳,女,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E-mail:1945970718@qq.com.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 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No.2019JDZX057)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 使用网络毒理学的方法预测苍耳子主要毒性成分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中国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TD)得到7种苍耳子的有毒活性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查询苍耳子有毒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对苍耳子的7种毒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进行互作网络构建;使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生物过程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苍耳子的有毒活性成分对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通路。结果 苍耳子的有毒活性成分联系度最高的蛋白PTPN 1、BCHE、CHRM 2等以及苍耳子的有毒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氮素代谢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产生肝、肾毒性,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功能产生危害作用。结论 苍耳子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是多种组分经多条途径、多种靶点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陈珂,樊黎丽,侯超峰,杜一杰,孟义人,孟泳.基于网络毒理学探讨苍耳子的毒性机制[J].,2022,21(3):36-41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1-05-31
  • 最后修改日期:2022-03-13
  • 录用日期:2021-09-22
  • 在线发布日期: 2022-06-17
  • 出版日期: 202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