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文献的存佚、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
作者单位: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710003)

作者简介:

焦振廉,男,研究员,陕西省中医文献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现存中医古籍的数量少于历史上真实产生的,但实际大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目前著录的。中医古籍可据其形貌和材质的不同,分为前纸本形式和纸本形式两种。“前纸本”的中医文献主要为简册、帛书和石刻形式,纸本文献则有写本与印本的不同,其中宋代者占绝大部分。中医的学术内涵既在于与时俱进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在于由历史积淀而来的文献。中医古籍文献是中医学术的主要载体,而中医学术除了医学的意义之外,更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医古籍文献还以其特有的形式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取向。

    参考文献
    [1]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36-256.
    [2]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赵府居敬堂本,1956:99.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315.
    [4]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66.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焦振廉.中医古籍文献的存佚、形式及其文化内涵[J].,2012,2(1):31-3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494
  • 下载次数: 798
  • HTML阅读次数: 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