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及其实践
作者:
作者单位:

1.上海市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3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0710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作者简介:

浦斌红,女,副主任医师。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
  • 文章评论
    参考文献
    [1] 邹旭,吴焕林.邓铁涛教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选粹[J].中医药学刊,2004,22(4):583,590.
    [2] 徐燕,杨爱东,唐靖一,等.严世芸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10-11.
    [3] 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4] 王振涛,韩丽华,朱明军,等.孙建芝教授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四川中医,2008,26(5):2-3.
    [5] 陆姣姣,许黎敏,徐佳,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及治法方药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517-1519.
    [6] 曹雪滨,浦斌红,胡元会.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3):13-16.
    [7] 曹雪滨,沐贤友,陈德玲,等.心复康口服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1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8,3(7):332.
    [8] 曹雪滨,沐贤友,陈德玲,等.心复康口服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1998,3(14):79-80.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浦斌红,曹雪滨,胡元会.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及其实践[J].,2010,(6):34-36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