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图分类号
DOI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论文查重自检
投稿须知
联系我们
首页
>
过刊浏览
>
2007年第卷第6期
优先出版
PDF
HTML阅读
XML下载
导出引用
引用提醒
从临床看《伤寒论》用药
作者:
陈瑞春
陈瑞春
江西中医学院330006
在知网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作者单位:
江西中医学院(330006)
作者简介:
陈瑞春,男,教授,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在知网中查找
在百度中查找
在本站中查找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摘要
|
图/表
|
访问统计
|
参考文献
|
相似文献
|
引证文献
|
资源附件
|
文章评论
摘要:
关键词:
伤寒论 用药法 临床实践
Abstract:
Key words:
伤寒论 用药法 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
陈瑞春.
从临床看《伤寒论》用药
[J].中医药通报,2007,6(6):19-21.
[2]
梁华龙 郭芳.
《伤寒论》方加减用药六法浅析
[J].江苏中医,1990,11(4):35-36.
[3]
曲夷.
《伤寒论》用药权变
[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64-1265.
[4]
张伟恒.
从《伤寒论》条文看附子的用药指征
[J].国医论坛,2010,25(5):1-3.
[5]
田军彪.
《伤寒论》用药法特点初探
[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1):11-13.
[6]
周平龙.
浅谈《伤寒论》中相反配伍用药法
[J].山西中医,1989,5(3):36-38.
[7]
刘金元,卫艳玲,刘红虹.
《伤寒论》用药特点剖析
[J].四川中医,2002,20(1):12-13.
[8]
齐仕元.
从《伤寒论》用药法谈影响疗效的因索
[J].国医论坛,1986(3).
[9]
梁华龙,郭芳.
《伤寒论》方加减用药六法浅析
[J].江苏中医药,1990(4).
[10]
周平龙.
浅淡《伤寒论》中相反配伍用药法
[J].山西中医,1989(3).
[11]
夏斌.
从《伤寒论》看戴北山之和法
[J].中医杂志,1993(1).
[12]
张义,王晓洁.
从《伤寒论》看中医服药特点
[J].中医杂志,2010,51(11).
[13]
张跃华.
从《内经》标本逆从论看《伤寒论》
[J].中医研究,2002,15(1):11-13.
[14]
景浩.
从《内经》正反逆从看《伤寒论》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15-2116.
[15]
景浩.
从《内经》正反逆从看《伤寒论》
[J].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15-2116.
[16]
张雪.
从《伤寒论》阳明病看脑肠肽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5):563+576.
[17]
靳文清.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求实精神
[J].山西中医,1985(2).
[18]
齐南.
从选方用药看《伤寒论》的扶正与祛邪
[J].江西中医药,1987(1).
[19]
张国骏,刘恩顺,王东强,刘春香.
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
[J].天津中医药,2010,27(4):299-300.
[20]
周升栋.
从《洛书》与《伤寒论》看脉理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3):6-6.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陈瑞春.从临床看《伤寒论》用药[J].,2007,(6):19-21
复制
分享
0
文章指标
点击次数:
下载次数:
HTML阅读次数:
引用次数:
历史
收稿日期:
最后修改日期:
录用日期:
在线发布日期:
2016-10-26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