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中“痉”作“痓”之原因考
作者: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作者简介:

李怀之,女,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在读医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医古籍的文字、音韵与训诂研究。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古医书中的“痓”当作“痉”,已被当代学者所公认,但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证的病为何被写作“痓”,却少有人分析。本文从俗字发展史及“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入手,研究“痉”写作“痓”字的原因,指出由于不识“痓”是“痉”字的俗字,从而产生对中医痉病认识的分歧、误解和争议。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李怀之.中医古籍中“痉”作“痓”之原因考[J].,2005,(1):34-35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17-09-05